在中国发展新能源汽车一直是一个热门话题,不过2012年7月9日国务院印发《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12―2020年)》后,这一热点似乎开始降温。即便是2012年9月20日财政部下发《关于组织开展新能源汽车产业技术创新工程的通知》也没能引起太大的波澜。然而随着2012年10月18日“2012中国国际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与合作高峰论坛”的举办,特别是国家有关部门领导的表态,有再次把新能源汽车这一话题炒热的味道。
其实国家相关规划明确了新能源汽车的界定,特别是把混合动力汽车与新能源汽车并列之后,已经向市场传递出了一个明确的信号,那就是发展新能源汽车不可能有捷径可走。混合动力汽车作为传统能源汽车与新能源汽车之间的过渡,可能会在一段时间内持续存在。其次就是如何按照市场化原则来发展才是未来新能源汽车的根本所在。
当前在中国存在一个可怕的现象,那就是国家有关部门的某个人士在一个特定场合的一句话,都会被媒体当成是国家部门的意图来加以采信,而实际结果又往往不是这样。这么一来,在一定程度上就会引发市场的“混乱”和“争议”,结果反而影响到相关政策的推出和落实。
就拿“中国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力主靠企业去选择,让市场来决定;最怕争论到最后一事无成”来说。乍一看似乎有道理,可细细推敲,如果基本技术路线都不能明确,怎么让市场来做决定?而如果放任不管,又会出现产能过剩和恶性竞争的局面。谁能上谁不能上政府似乎也是两难。怕“争论”更是对于一个产业的健康发展是极为不利的。“一言堂、家长作风、权力至上”等,表面看似乎没有了争议,但是市场往往偏不买这个帐,最后却没有人来承担相应的责任,这才是一事无成的根源所在。
再就是对于“在新能源车发展初始阶段,还是需要政府出台政策促进发展”,“第一项任务就是要实施产业技术创新工程”。纵观全球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其实已经有了一个较为成熟的技术路线和模式,并且相关的核心技术也已经形成并被少数巨头所垄断,因此起步并不算晚的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其实已经开始落后。而发展新能源汽车作为一个产业,也是一项系统工程,非几个整车或零部件企业所能单独完成,也不是制造商所能单独完成。需要国家有关部门按照“两弹一星”的模式进行系统组织和打破部门、地区界限实施,组织“研(发)、(生)产、需(求)、管(理)”等各方力量,只有这样,才能从国家层面完成所谓的“产业技术创新工程”,而决非仅仅是企业、科研单位等个体上报项目,国家有关部门下达资金就能达成。
最后一个关键问题就是市场推广。其实无论是传统能源汽车还是新能源汽车,其首要的功能就是“车”,是为满足跨地域运动而产生的。因此对于购车者或者消费者来说,综合支出是其衡量的首要标准,而所谓的“节能环保”应该更多的是一个幌子。这时,一定的政府补贴有助于产业度过初期发展阶段。但是,无论是新能源汽车还是传统能源汽车,其对道路和城市资源的占用是一样的,虽然政府可以有一定的政策倾斜加以扶持,但是需要把握一个度。千万别在满足了个别群体的同时损害了其它群体的利益,形成新的社会不公。这样看来,目前中国新能源汽车的市场火候似乎还很不足,需要持续热炒。
免责声明:本网转载自其它媒体的文章,目的在于弘扬科技创新精神,传递更多科技创新信息,宣传国家科技政策,展示国家科技形象,参与国际科技舆论竞争,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在此我们谨向原作者和原媒体致以崇高敬意。如果您认为本网文章及图片侵犯了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