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 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氢能科技 沙蓬绿色种养产业模式 联源科技 超联科技 园区 园区 园区 园区 园区

美国大力扶持新能源产业

   2010-10-11 新华网
43
核心提示:美国总统贝拉克·奥巴马自2009年年初上任以来,大力推动新能源战略,希望通过发展新能源产业重振当时正经历二战后最为深重衰

美国总统贝拉克·奥巴马自2009年年初上任以来,大力推动新能源战略,希望通过发展新能源产业重振当时正经历二战后最为深重衰退的美国经济,并把新能源产业打造成美国未来经济的新增长点。为此,美国政府和国会以各种方式对新能源产业予以大力扶持。

多种手段推动新能源产业

首先,美国通过立法制定能源政策,从而引导能源的使用。能源政策优惠主要以财政优惠的形式出现,如税收抵扣、减税、免税和特殊融资等。最近的能源政策法案包括《2005年能源政策法案》《2007年能源独立与安全法案》《2008年紧急经济稳定法案》,以及《2009年经济复兴与再投资法案》等。

美国政府在预算资金上向新能源采取倾斜措施。今年5月7日,政府推出的能源部2010财政年度预算案当中,有264亿美元用于能源部的能效与再生能源局。这项预算旨在大规模扩大使用再生能源,同时改进能源传输基础设施。预算案还用于混合动力和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智能电网技术以及其他科研项目。

美国还对生物能源进行补贴。在美国,生物能源补贴在这些领域是合法的,包括促进能源独立、降低温室气体排放、利用生物能源工厂、支持农业收入改善乡村发展。

消费者补贴也是新能源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美国,购买混合动力汽车的消费者会得到减税优惠。依据不同的新能源车型,得到的税收优惠差别从数百美元到数千美元不等。住房所有人如果使用节能的绝缘材料、门窗,以及取暖和制冷设备等,可以获得最多500美元的税收优惠。安装太阳能电力系统的房主可以获得30%的税收优惠,安装风力系统的房主可以获得多达4000美元的税收优惠。利用地热泵的房主也可获得最多2000美元的税收优惠。

最近美国的能源政策还向核能、化石能源生产、清洁煤技术、再生发电,以及节能和提高能效提供了数十亿美元的减税优惠。

此外,美国政府十分重视基础研究工作。哥伦比亚大学国际事务学院环境科学与能源政策研究所教授斯蒂芬·科恩说,在一揽子经济刺激计划中有300亿美元资金提供给美国能源部用于可再生能源和提高能源使用效率方面的研发。

综合来看,美国的新能源补贴政策首先通过立法推动。同时美国新能源补贴政策的一个重点是补贴消费方,这样可以有效避免补贴供应方和出口企业而可能带来的贸易争端。

能源政策迄今收效不大

奥巴马上任之初正值本轮经济危机发展到最为深重的时期:大量银行面临破产、经济陷入严重衰退、失业率攀升。在这样的局面下,奥巴马上任后面临的首要问题便是如何使经济回到复苏的轨道上来。奥巴马政府将关注的重点放在新能源领域的发展上,试图通过新能源产业的发展将经济带出泥潭,而促进就业则是新能源政策中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然而,奥巴马入主白宫近两年后,其能源政策在刺激经济和就业市场方面的收效并不明显。

尽管去年推出的法案中对于能源产业发展的支持方案十分详尽,但从目前美国经济复苏状况来看,其通过发展能源产业达到提振经济的目标却远没达成。2010年第一季度美国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速为2.7%,而第二季度GDP增速减缓至1.7%。经济学家预计,尽管美国经济已连续四个季度恢复增长,但增速不足以明显降低依然高企的失业率,第三季度美国经济仍将低速运行。

然而,美国政府和国会依然积极推动新能源产业发展,同时各地方政府还积极打造新能源产业链,推广全新的员工培训制度。美国爱达荷州能源局局长保罗·谢兰德对记者说,虽然新能源产业现在到底创造了多少个就业岗位还没有确切的统计,但毫无疑问,它正在创造一种职业链条,这显然是更重要的。

能源政策面临调整

目前整个美国社会最为关注的问题便是就业情况,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能否解决好就业问题对于奥巴马及民主党在美国的政治前途具有决定性意义。奥巴马在9月28日接受一家媒体采访时称,明年将把能源政策的调整工作放在“首要位置”。

他强调,调整后的能源政策将不再像之前那样包含在某个法案内,而是一揽子的政策。从中可以看出,在先前能源政策对于重振经济尤其是创造就业方面收效不佳的情况下,奥巴马政府并没有放弃通过发展能源领域重振经济的努力,而是寄望于通过调整来继续实施能源战略。能源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而如果奥巴马政府能通过能源政策重振美国经济并创造就业,也将重新赢得民众的支持,因而可以说是一举多得。

有分析人士认为,奥巴马修改能源法案的计划能否如愿,首先要看今年国会中期选举的结果。同时,美国经济在明年的发展状况也将是左右奥巴马政府具体政策决策实施的重要条件。


 



免责声明:本网转载自其它媒体的文章,目的在于弘扬科技创新精神,传递更多科技创新信息,宣传国家科技政策,展示国家科技形象,参与国际科技舆论竞争,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在此我们谨向原作者和原媒体致以崇高敬意。如果您认为本网文章及图片侵犯了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说明  |  隐私政策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  粤ICP备05102027号

粤公网安备 4404020200135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