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 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氢能科技 沙蓬绿色种养产业模式 联源科技 超联科技 园区 园区 园区 园区 园区

张家口:为中国可再生能源发展“探路”

   2015-07-31 新华社
35
核心提示: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29日宣布,国务院批复同意设立河北省张家口可再生能源示范区,示范区发展规划正式发布。示范区为何花落张家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29日宣布,国务院批复同意设立河北省张家口可再生能源示范区,示范区发展规划正式发布。

示范区为何“花落”张家口

“坝上一场风,从春吹到冬”,道出了张家口、特别是坝上地区人们的无奈,如今,张家口在“追风逐日”的新能源产业道路上大踏步前行。

29日晚,前期一直参与规划申报的张家口发展改革委副主任郭俊峰从北京返回张家口,难掩兴奋:“这是一份含金量很高的规划,代表张家口新能源的发展得到了国家层面的认可,是本地新能源发展的一次历史机遇。”

张家口是华北地区风能和太阳能资源最丰富的地区之一。当地是全国风能富集区,特别是坝上地区位于蒙古高原的东南侧,海拔高度在1500米至1600米,为蒙古高原冷空气进入华北平原的主要气流通道,风能资源优势十分明显。当地太阳能资源Ⅱ类区域,是河北太阳能资源最丰富的地区。

张家口新能源协会会长赵崇理说,张家口区位优势独特,是京津冀地区向西北、东北辐射的链接点,是我国重要的可再生能源生产基地和电力输送通道节点。

而近年来京津冀出现的雾霾天气,从一个方面说明当地能源结构的不合理。京津冀地区2014年全社会用电量约为5000亿千瓦时,其中化石能源电力占90%以上,未来可再生能源发展需求迫切,这为示范区可再生能源发展提供了巨大的市场空间。

郭俊峰说,张家口形成了新能源发展的产业基础,张家口拥有“国家风光储输试验中心”、全国首个风电研究检测试验基地以及风机总装、叶片制造等生产企业,初步形成了涵盖开发应用、装备制造、科技研发、技术服务等相对完善的可再生能源产业体系。

示范区在哪些方面形成示范

专家认为,这一规划的出台,通过在局部区域开展先行先试和创新示范,探索可再生能源发展的新模式和新机制,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为全国可再生能源的发展“探路”。

郭俊峰说,规划范围以张家口全境为核心区域,辐射京津冀及其他周边地区。规划期为2015年-2030年,其中近期为2015年-2020年,远期为2021年-2030年。规划对张家口的可再生能源发展提出了非常高的目标要求,提出可再生能源消费量占终端能源消费总量比例2020年达到30%,2030年达到50%。

但是,不可否认,目前我国新能源产业发展还面临着市场机制不健全等问题。我国可再生能源交易机制缺失,售电侧有效竞争机制尚未建立,可再生能源电力价格不能合理反映用电成本、市场供求状况、资源稀缺程度和环境保护支出,制约可再生能源资源大规模开发利用。这成为示范区下一步亟须破解的问题。

规划着力推进体制机制、商业模式、技术三方面的创新。规划立足张家口可再生能源示范区建设的基础条件,明确了下一步聚焦实施的可再生能源规模化开发、大容量储能应用、智能化输电通道建设、多元化应用等四大工程,提出了打造低碳奥运专区、可再生能源科技创业城、可再生能源综合商务区、高端装备制造聚集区、农业可再生能源循环利用示范区等五大功能区。

国家发展改革委能源研究所副所长王仲颖表示,面对制约新能源发展的体制机制问题,在张家口设立的新能源示范区先行先试,为可再生能源市场化发展探索新机制、新路径,这种示范意义特别重大。

促进本地消纳和外送协同推进

去年张家口可再生能源电力装机总容量约700万千瓦,但区内电网最大负荷仅为185万千瓦,可再生能源对外输送能力不足400万千瓦,可再生能源发电严重受限。考虑到张家口可再生能源发展潜力超过5000万千瓦,对外输送通道和消纳能力建设需求迫切。

赵崇理说,新能源有自身的优势特点,但是与传统的火电相比,新能源发电不稳定、不连续,需要“两条腿”走路,做好新能源本地消纳和外送的文章。

在促进新能源本地消纳方面,张家口一直在进行探索。位于坝上地区的张北云数据中心吸引了阿里巴巴等知名企业,张北云数据中心全部建成后,将达到500万台服务器规模,年耗电量约200亿千瓦时,有效促进新能源的就地消纳。

记者前不久在张北县云计算产业园看到,阿里巴巴的云数据中心项目正在如火如荼建设。项目经理司万才告诉记者,张北年均2.6℃的气温可为数据中心运营节约大量的降温成本,同时,当地风电、光伏年发电量充足,可为项目提供充足的电力供应。

在新能源发电外送问题上,规划中提到建立能源电力规划新体制,实现示范区可再生能源规划与电力规划的协调统一。郭俊峰说,希望电网建设要与当地新能源发展协同推进,解决风电企业弃风、弃光问题,提高可再生能源利用率。



免责声明:本网转载自其它媒体的文章,目的在于弘扬科技创新精神,传递更多科技创新信息,宣传国家科技政策,展示国家科技形象,参与国际科技舆论竞争,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在此我们谨向原作者和原媒体致以崇高敬意。如果您认为本网文章及图片侵犯了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说明  |  隐私政策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  粤ICP备05102027号

粤公网安备 4404020200135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