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 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氢能科技 沙蓬绿色种养产业模式 联源科技 超联科技 园区 园区 园区 园区 园区

德国万亿美元清洁能源转变是投资而非救济

   2016-02-24 pv-tech
49
核心提示:根据美国保险商实验室(UL)的首席经济学家,德国日前支出的用于从化石燃料和核能转型的数额特别巨大的资金,越来越像是对于该国未

根据美国保险商实验室(UL)的首席经济学家,德国日前支出的用于从化石燃料和核能转型的“数额特别巨大的”资金,越来越像是对于该国未来竞争力的投资。

技术咨询小组的艾琳·格罗西(Erin Grossi)在接受PV-Tech采访时表示,一些人日前估计德国“Energiewende”政策的成本高达一万亿美元。然而,她表示,提及Energiwende比较少说到的是德国工程及其产业基础处于整合可再生能源到能源网络的全球努力的前沿。

格罗西撰写一份报告,关于德国“改造其能源市场的决定”,在2015年底发表。《综合各方因素:全球市场的过渡和转型》着眼于这一决定,根据格罗西的观点,美国往往是负面报道德国支出的金额,报道也许忽视了关于该政策最重要的问题——其多么成功。

格罗西表示:“我认为,我们真的要去到看看真实情况,从一个更加技术的角度,更少从一个政策角度出发。他们进行这项工作的方式,他们的工程师的观点以及从工程的角度,真正被分派任务使转型发生的人中的绝大多数对于该国正在采取的步骤和方式是更为乐观还是担忧。”

德国正在证明清洁能源转变的技术可行性

根据格罗西,在德国UL对话的那些工程师和技术专家中绝大多数看到,由于技术上的可行性,可再生能源水平日益提高,甚至达100%。

对于此的关键是“数字化颠覆”进入这一领域,其中包括数字控制平台的出现,用于聚集分布式能源,如所谓的“虚拟发电站”,其结合使用许多较小规模的并网能源系统,提供一个更大的电网平衡资源。

“我们发现,数字化颠覆的角度整合这些技术设备、传感器和他们称之为的虚拟发电站以更好控制这些分布式资源,并使它们在电网以与化石同样的方式担负责任,是他们从事这项工作方式的真正答案。”

“令我惊讶的是德国明显在工程方面拥有巨大的公信力,我们对话的每个人——我们还与参与该系统代表的各个方面的很多人交谈——每个人感到100%的信心,从技术上的可行性的观点,凭借数字控制,以及电池电力及其他灵活性措施,你可以获得100%(清洁能源)。”

行业竞争力和国际合作

UL白皮书表示,美国一直成功开发和商业化能源行业的技术和数字颠覆性创新,其应该将这一技术诀窍及其在IT方面的专业知识与德国在如何平衡其电网和推进具有竞争力的行业方面的经验相结合。

“从该国(德国)的角度来看,我们看到他们的行业基础,如西门子(Siemens)和ABB等,真的能够很好在清洁技术中取胜。”

格罗西表示:“我认为,更像是他们定位这些公司在所有研发和技术工作及技术诀窍方面走在前列,以便他们能够在未来为该国带来新的价值。”

“我认为他们未来在经济上取得成功,是否这一energiewende将被判定为最终是一个非常明智的决定取决于ABB和西门子等。”

根据格罗西,德国不久前发现,其在数字领域落后并开始追赶,造成开发几座虚拟发电站及其他聚合平台,如可再生能源公共部门Lichtblick的“群”概念Strombank,通过将其与消费金融类比,使社区更容易理解能源网络,并且Sonnen的SonnenCommunity交易平台,开始从其最初试运行进一步流行起来。

然而格罗西表示,流通可能是双向的。她表示,访问美国能源部和联邦能源监管委员会,她发现不愿与德国紧密合作,也许是出于产业竞争或政治原因。美国应该使自己更加善于接受来自欧洲清洁能源领导者的成功理念,格罗西表示,特别是公司应该分享知识产权及其他资源以加速整个行业的想法。与此同时,她表示,德国公司应该与美国合作伙伴紧密合作,以传播他们希望共享的技术知识——并且出售——向世界各地。

一份类似报告,最近采访CalCharge的两位高管丹尼·肯尼迪(Danny Kennedy)和亚历克斯·卢斯(Alex Luce),这一美国非营利机构提供具有针对性的协助及资金以加速储能,他们告诉Energy Storage News,竞争对手公司必须紧密合作至少五年,以确保该行业朝着正确的方向推进。



免责声明:本网转载自其它媒体的文章,目的在于弘扬科技创新精神,传递更多科技创新信息,宣传国家科技政策,展示国家科技形象,参与国际科技舆论竞争,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在此我们谨向原作者和原媒体致以崇高敬意。如果您认为本网文章及图片侵犯了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说明  |  隐私政策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  粤ICP备05102027号

粤公网安备 4404020200135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