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边是雾霾等环保问题突出,一边是能源行业持续大面积亏损。中国能源行业该如何走出低谷?业界将希望寄托于尚未出台的能源“十三五”规划上,但恐怕是几家欢喜几家忧。
近日,记者从国家能源局独家获悉,省级能源总体规划已经上报国家能源局,国家层面的“十三五”能源规划起草或于2016年2月结束,3月后上报国务院。
规划主要是从推进能源节约、增强国内油气供应能力、清洁高效开发利用煤炭、大幅提高可再生能源比例、深化能源体制改革等几方面展开,并在能源总量和煤炭消费方面控制更加严格,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发展目标将进一步上调。
这些内容的制定也是有章可循。由于我国进入经济增长方式和增长结构的深层次调整,必然会带来能源需求和消耗领域的重大转变。2014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推动能源消费、能源供给、能源技术和能源体制四方面的“革命”。此后,国家发改委、国家能源局先后出台了《煤电节能减排升级与改造行动计划(2014~2020年)》、《煤炭清洁高效利用行动计划(2015~2020年)》等多份文件。
业内人士介绍,2014年6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能源发展战略行动计划(2014~2020年)》,确定了我国未来能源产业发展的大方向。几乎同步,能源“十三五”开始进入制定阶段。相对于《行动计划》的宏观性和指导性,能源“十三五”规划将更加具体,将作为审批的前置条件,强调落实并将与监管结合起来。
能源“十三五”究竟有哪些目标会调整呢?
能源消费总量天花板将更低
“十三五”时期,能源供需形势和“十二五”相比发生巨大变化。“十三五”能源规划强调合理控制能源消费总量,以较少的能源消费支撑经济社会较快发展。
到2020年,一次能源消费总量控制在45亿吨标准煤左右,煤炭消费总量控制在38亿吨左右,其中煤炭作为控制总量的重点,消费比例将降到一次能源的60%以下。这些目标值均在此前《行动计划》的基础上进一步下调,变得更加严格。
更加重视煤炭清洁高效开发利用
“十三五”期间,煤炭依然是我国的主要能源,但是越来越严重的环境问题使得必须更加重视煤炭清洁高效开发利用。在“十三五”规划中,煤炭将被进一步引导至集中高效燃烧,推行煤电运等一体化运营。
到2020年,将有超过60%的煤炭消费量用于发电。同时,将全面实施燃煤电厂超低排放和节能改造,大幅降低发电煤耗和污染排放,现役燃煤发电机组改造后平均供电煤耗低于310克/千瓦时,新建电厂平均煤耗低于300克。到2020年,将原煤入选率提升到80%以上,同时,大幅减少煤炭分散使用。
煤炭开发将划分优先次序
按照控制东部、稳定中部、发展西部的原则,稳步推进晋北、晋中、晋东、神东、陕北、黄陇、宁东、鲁西、两淮、云贵、冀中、河南、内蒙古东部、新疆等14个亿吨级大型煤炭基地建设。
由于煤炭供给过剩,“十三五”能源规划将对煤炭基地的开发划分层次,区别对待。优先开发蒙东、黄陇和陕北基地,巩固神东、宁东、山西基地,限制发展冀中、鲁西、河南、两淮基地,优化发展新疆基地。
同时,深入推进煤炭资源整合和煤矿企业兼并重组,调整优化产能结构,加快淘汰落后生产能力。
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发展将加速
到2020年,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例达到15%,这一目标已经深入人心,目标的提升能够加快能源结构调整,实现能源发展有进有退。
12月16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上,对已列入国家相关规划、具备建设条件的防城港3、4号“华龙一号”三代核电技术示范机组和田湾5、6号机组建设工程项目予以核准,标志着我国核电审批实质性减禁,依照规划,到2020年核电运行装机容量达到5800万千瓦,在建规模达3000万千瓦。
此前《行动计划》提到2020年风电和光伏发电装机容量分别达到2亿和1亿千瓦,“十三五”规划可能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别提升5000万千瓦,实现风电装机2.5亿千瓦,光伏装机1.5亿千瓦的目标。
此外,将推动宁夏、准东等新能源基地和示范区的建设。值得一提的是,“十三五”或将提出可再生能源补贴总额限制,更加重视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消纳问题。
推动能源体制和价格改革
我国的能源体制存在自然垄断、行政垄断等问题,市场竞争不充分。“十三五”期间,能源体制改革、能源价格改革、能源市场开放、政府职能转变将是重点。电力和油气是改革的重点领域。
根据规划,天然气井口价格及销售价格、上网电价和销售电价将逐步由市场形成,输配电价和油气管输价格实行政府定价。
2014年3月《关于进一步深化电力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发布以来,电改已经起步,到2020年初步建成全国电力市场,形成安全可靠、开放兼容、双向互动、高效经济、清洁环保的智能电网体系。
“十三五”能源规划中,电网的统筹建设将得到重视,跨区域的电网建设和配电网建设改造投入将持续加大,将专门制定出台《“十三五”电力规划》。
在油气改革方面,方案已经上报国务院,有望近期出台,此外,在能源管理体制方面,重点加强简政放权后的事中事后监管和服务。
免责声明:本网转载自其它媒体的文章,目的在于弘扬科技创新精神,传递更多科技创新信息,宣传国家科技政策,展示国家科技形象,参与国际科技舆论竞争,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在此我们谨向原作者和原媒体致以崇高敬意。如果您认为本网文章及图片侵犯了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