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 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氢能科技 沙蓬绿色种养产业模式 联源科技 超联科技 园区 园区 园区 园区 园区

火电增速:水弃水 风弃风 火过剩

   2015-08-18 中电新闻网
49
核心提示:火电建设过快,最受伤的其实是火电厂,由于他们之间是竞争关系,无法联合起来,共同自觉地控制产能不断恶化的趋势,一旦国家出台

火电建设过快,最受伤的其实是火电厂,由于他们之间是竞争关系,无法联合起来,共同自觉地控制产能不断恶化的趋势,一旦国家出台严厉的减排要求,他们的生存空间会进一步缩小。

今年以来,北京京能集团、神华国华相继关停了一些在京的燃煤电厂,目前北京市仅剩的一座燃煤电厂,按计划也将于明年关停。

天津市今年也制定了相关计划,除热电联产外,天津今后将不再审批新建燃煤发电项目。同时,年内完成6台现役小火电机组的关停、淘汰工作。

然而,就在京津等地相继淘汰燃煤发电的同时,一些地方的燃煤装机却加速上马。据统计,上半年,全社会用电量降幅明显,而火电投产大幅增加,同时各地火电项目核准开工步伐加快。新能源尽管也保持较快的装机增速,但装机规模与火电相比仍然较少,发电量替代效应尚不明显。

“我国面临着能源结构调整的任务,要把以煤炭为主的化石能源比重降下来,大力发展水电、风电等清洁能源。我国电力产能过剩主要是燃煤电厂的数量太大,并不存在可再生能源发电能力的过剩。”中国水电工程学会副秘书长张博庭告诉记者。

张博庭指出,电力体制改革之后,由于企业的投资积极性提高,我国电源建设投资难的问题得到了解决,从而也加强和保障了我国的用电安全性。但是,由于电力结构的恶化,煤炭消耗量激增,环保问题更加突出。同时由于产能严重过剩,出现水电弃水、风电弃风和火电机组开机不足问题,经济效益也受到了严重的影响。

能源清洁化是大势所趋

8月3日,美国总统奥巴马宣布了美国的“清洁电力计划”,提出到2030年美国的碳排放要在2005年的基础上减少32%。

对此,四川省发展改革委副巡视员艾明建认为,如果该计划实施,意味着未来美国不但一个燃煤火电都不能建,可能还要关掉数百个燃煤火电。

艾明建称,在减碳问题上,中美两国意见一致,并提出要共同承担责任。如果将来中国也宣布减碳计划,燃煤电厂将会陷入尴尬境地。所以现在还是要大力发展水电、风电等清洁电力,以便在将来的电力市场

上有更大的竞争能力。

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标准化中心主任许松林指出,利用可再生能源有利于节能减排,这是一个发展方向,如果化石能源越来越少,肯定是有积极意义的。

在这种形势下,我国的可再生能源,无论是水电、风电还是光伏发电,都应该是多多益善。然而,根据各方面的信息,政府的审批权下放之后,各省核准火电的建设速度明显加快。目前已经获得核准的火电规模超过1亿千瓦,等待审批的还有1亿千瓦,在可预见的未来,我国能源结构持续恶化的情况已经十分明显。

华能澜沧江水电公司负责人韩珝称,广东是水电利用大省,但据了解,目前该省已经核准了3600万千瓦的火电,另外还有2700万千瓦的火电取得了路条,如果这些燃煤机组全部落地的话,云南的水电企业想在广东有所作为,基本上就没有可能了。

煤电减量为清洁能源铺路

四川大学教授马光文认为,对东部的火电国家要采取措施进行减量限制,要扩大清洁能源的增长份额,为消纳西部水电提供空间。火电产能严重过剩的问题如果不尽快解决,将对我国可再生能源的发展构成巨大障碍。

“火电建设过快,最受伤的其实是火电厂。由于他们之间是竞争关系,无法联合起来,共同自觉地控制产能不断恶化的趋势,一旦国家出台严厉的减排要求,他们的生存空间会进一步缩小。”张博庭表示。

张博庭指出,很多火电电量是水电弃水、风电弃风所换来的结果,这样的恶性循环对环境保护没有一点好处。所以,当前我们要解决的,不仅仅是火电产能过剩和弃水、弃风问题,而是我国能源结构调整,能否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根本性问题。

如何预防火电出现过剩产能,是我国电力行业进入新常态之后,必须要解决的最大的难题。张博庭认为,即便关闭现有过剩产能,问题暂时还是解决不了,如何遏制住火电建设规模不受控制地继续扩大,这个问题市场自己解决不了,只能靠政府想办法。

现在有一种说法,火电厂建多了,可以拉动煤炭消费。对此,有专家指出,如果电力需求上不去,建多少火电厂也不可能拉动煤炭消费的增长。煤炭行业一定要有减量化使用和可持续发展的大思路,若能让煤炭消耗降低,多利用一些可再生能源,把更多的化石能源留给后代,将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



免责声明:本网转载自其它媒体的文章,目的在于弘扬科技创新精神,传递更多科技创新信息,宣传国家科技政策,展示国家科技形象,参与国际科技舆论竞争,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在此我们谨向原作者和原媒体致以崇高敬意。如果您认为本网文章及图片侵犯了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说明  |  隐私政策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  粤ICP备05102027号

粤公网安备 4404020200135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