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 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氢能科技 沙蓬绿色种养产业模式 联源科技 超联科技 园区 园区 园区 园区 园区

可再生能源就近消纳受点赞

   2016-04-20 中国电力新闻网
54
核心提示:经过快速发展,目前,我国已成为世界可再生能源装机利用大国。2015年,我国风电装机容量连续4年世界第一,光伏装机容量首次超过

经过快速发展,目前,我国已成为世界可再生能源装机利用大国。2015年,我国风电装机容量连续4年世界第一,光伏装机容量首次超过德国跃居世界第一,但是,新能源消纳问题却始终阻碍着我国新能源的健康发展。

为进一步解决“弃风弃光”现象,有效消纳可再生能源,4月5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国家发展改革委办公厅关于同意甘肃省、内蒙古自治区、吉林省开展可再生能源就近消纳试点方案的复函》,同意上述三个省份开展可再生能源就近消纳试点。

此次文件提出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提高可再生能源消纳能力;保障纳入规划的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优先发电,科学制定年度电力电量平衡方案,为可再生能源消纳留足空间。

文件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分别提出了相应措施。其中,吉林省强调优化电源结构改善运行方式,重点解决热电联产机组过多导致调峰困难的问题,继续推广电采暖试点项目建设。内蒙古提出鼓励清洁能源优先与用户直接交易,使通辽、赤峰、兴安地区风电企业全部进入市场,充分挖掘本地区用电潜力,最大限度消纳清洁能源。甘肃方面强调立足甘肃可再生能源迅速发展实际,围绕促进可再生能源与经济社会融合发展,以可再生能源就地消纳为核心,通过充分增加用电负荷、市场化交易、示范项目带动、政策支持等措施,努力扩大消纳渠道,促进甘肃经济社会协调健康发展。

针对可再生能源就近消纳解决的实际问题,中国电力新闻网、中电传媒微博微信论坛日前通过微话题征集活动,发布调查问卷,广泛征集意见。

调查结果显示,受访人群普遍认为,这一举措有力促进了可再生能源的健康有序发展,对于努力调整能源结构、大力开发新能源市场、解决弃风限电等具有重要的意义。对于最重要的意义或最大亮点,17%的受访人群认为是可实现调结构、完善可再生能源消纳机制;19%的受访人群认为是开拓可再生能源市场空间;20%的受访人群认为是促进电能替代,减少能源消费对环境的危害;22%的受访人群认为是缓解弃风限电情况,提高可再生能源利用率;还有21%的受访人群认为应加大力度,鼓励更多省份积极参与。(结果如下图所示)

如何促进可再生能源就近消纳?能源、环境与气候变化高级顾问杨国富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促进可再生能源在当地消纳更多,最重要的是鼓励当地在政策上给予更多优惠。

针对此次问卷调查,有专家对中电新闻网表示,促进消纳的同时也要合理控制增量。在内蒙古、甘肃等电力供应过剩且弃风严重的地区,应暂停或暂缓包括新能源在内的各类电源的核准建设,同时应该鼓励弃风率较低和消纳市场落实较好的地区加快发展风电。杨国富也认为,可再生能源就近消纳,不影响跨省区消纳,也要通过加强电网建设,满足电源开发和用户需求。

厦门大学能源经济与能源政策协同创新中心主任林伯强此前曾对媒体表示,破解弃风弃光这一困局,需要通过政府协调解决输送与消纳;除此之外,政府在新能源战略规划上需要更好地协调新能源发展速度与合理布局,使新能源电源建设与电网建设尽可能同步。同时,需要通过技术创新和改变可再生能源发展模式,真正实现用最低成本解决弃风弃光问题。

基层电力员工对此次文件的亮点也给予了极大关注。国网山东齐河县供电公司王保华告诉记者,此次文件的最大亮点是通过开展可再生能源就近消纳试点,降低用电成本,形成竞争优势,促使可再生能源和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形成良性循环。国网吉林松原供电公司运维检修部王嘉闻认为,最大亮点是完善了可再生能源消纳机制,开拓可再生能源市场空间,促进电能替代,减少能源消费对环境的危害,缓解弃风限电情况,实现能源结构调整,提高可再生能源利用率。该公司综合服务中心张文琪说,文件的最大亮点是可再生能源优先发电权,可再生能源发电的年度安排原则实施优先发电权交易,并在调度中落实,努力实现规划内的可再生能源全额保障性收购。

受访人群也对可再生能源就近消纳提出了建议。王保华表示,在试点基础上,要结合地方特点,大胆探索,在不影响电力安全稳定运行基础上,更多地试行新办法,通过实践检验政策的可行性和有效性。在王嘉闻看来,应加大力度,鼓励更多省份积极参与,扩大用电需求、逐渐完善输配电价政策、促进市场化交易,提高本地可再生能源消纳能力。



免责声明:本网转载自其它媒体的文章,目的在于弘扬科技创新精神,传递更多科技创新信息,宣传国家科技政策,展示国家科技形象,参与国际科技舆论竞争,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在此我们谨向原作者和原媒体致以崇高敬意。如果您认为本网文章及图片侵犯了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说明  |  隐私政策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  粤ICP备05102027号

粤公网安备 4404020200135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