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初,从国网辽宁电力有限公司传出一个令人喜悦的信息:该省已完成风电规划环评1700万千瓦,项目环评750万千瓦,年上网电量约135亿千瓦时,风电总能力位居全国第二。这是辽宁电力公司发展清洁能源建设的重要成果之一。
我们党在十七大报告中首次提出了“生态文明”新理念,建设“美丽中国”成为“中国梦”内容之一。“高举生态文明大旗,努力建设美丽辽宁”也成为辽宁人的发展愿景。然而,辽宁是重工业大省,煤炭、钢铁、石化、水泥等众多高耗能企业污染着辽宁的青山绿水,美丽辽宁建设任务艰巨。
“辽电人”以发展清洁能源、建设坚强智能电网为己任,大力实施“电能替代”战略,加快推进“以电代煤、以电代油、电从远方来”,着力解决电网“两头薄弱”问题,为美丽辽宁建设做出了重大贡献。
担当尽责——积极消纳清洁能源
随着用电增速放缓,风电装机容量逐年增加,核电并网容量不断加大,辽宁省调电源的结构性矛盾开始显现,风电接纳形势也愈发严峻,在此期间,国网辽宁电力主动适应清洁能源集中开发、高速增长的要求,确保了清洁能源调度和经济运行工作迈上了新台阶。
据了解,2014年,国网辽宁电力调控中心针对部分电厂作为电源支撑利用小时数要求较高的情况,超前谋划,合理测算全年发电计划,及时向有关部门提出调整年度计划的建议,并细化直调火电厂年度发电计划跟踪机制,按日统计分析整体发电进度及各电厂发电进度,及时调整各类机组运行方式,按计划控制发电机组发电进度,在圆满完成全年“三公”调度任务的基础上,全力接纳风电上网。4月~8月份,辽宁省内风电连续5个月实现全额上网,单日接纳风电最大电量9270万千瓦时、最大电力460万千瓦,创历史新高。能取得如此成效,皆源于国网辽宁电力结合实际,制定、完善了《辽宁电网风电场并网服务指南》《辽宁电网光伏电站并网服务指南》《辽宁电网电池储能电站调度运行管理规定》等一系列新能源电站管理规定,从新能源并网、运行、考评等多个阶段建立制度管理体系。
国网辽宁电力调控中心相关负责人说:“自2009年开始,辽宁电网率先开展了电网风电功率预测系统建设,通过近5年的运行与管理,使得预测精度由2009年的不足80%,提高到目前的90%以上,辽宁电网实现了风电预测信息全网共享,根据预测信息,省内火电企业提早调配机组。”同时,以D5000平台为基础,建成了辽宁电网风电集中监视模块,实现了全省风电机组实时监视;创新制定了风电参与调峰预警及评价管理流程,并在OMS安全内控机制中上线运转,最大限度减少了风电损失;组织开发了风电AGC控制系统,2014年实现了实用化应用,做到了全省66千伏及以上风电场全部实现集中控制,系统可实现按限电序位自动下发限电指令;还以风电涉网评价管理平台及风电集中监控系统为核心,通过管理平台以日为周期评定每座风电场弃风序位,详细展示与发送每座风电场各项指标,实现了风电可视化的主动、闭环管理。
为寻找风电消纳新出路,国网辽宁电力对风电储热供暖模式进行了广泛调研,总结经验,确定辽宁电网电、热协调调度运行模式,并组建了由国网辽宁电力牵头,中国电科院等七家单位合作的团队,成功申报了2015年国家科技专项支撑项目“高压电制热储热提升可再生能源利用的关键技术”,为辽宁电网探索风电消纳新出路奠定了基础。为保证风电送华北电量落到实处,国网辽宁电力将交易电量纳入到风电调峰序位,2014年,辽宁电网风电场累计购买风电送华北电量13.89亿千瓦时,占总交易电量的23.15%,为全省风电发电争取了空间。
另外,为全力消纳风电,从2014年年初开始,综合考虑火电机组年度发电计划、检修、供热及红沿河核电厂1号机组停机换料等因素,合理调整供热火电及核电机组开机方式,优先保证风电接纳,在2014年的非供暖期,辽宁电网风电基本实现了全额消纳。认真分析影响风电消纳的关键因素,积极与东北网调沟通协调,争取联络线支持,有效缓解了辽宁省内风电消纳困难局面,2014年,联络线累计支援86次,最大支援电力200万千瓦,累计多消纳风电2.62亿千瓦时。遇大风时期,及时调整约束风电发电的输变设备检修计划,共调整11条线路停电计划,多接纳风电电量约6930万千瓦时。
截至2013年底,辽宁省发电装机容量达到3965.72万千瓦,其中清洁能源机组容量938.2万千瓦,占全省总装机容量的23.66%。2013年清洁能源发电量达到243.15亿千瓦时,外省净输入电量435.85亿千瓦时,相当于节约标准煤2126.88万吨,减排二氧化碳5302万吨、二氧化硫4.1万吨、氮氧化物8.21万吨。
攻坚克难——努力建设坚强智能电网
新能源快速发展,能源转型和结构优化对坚强智能电网发展提出新的要求。辽宁电力把国家电网公司决策部署与当前实际紧密结合,自觉把公司发展置身于全省发展的大格局中去谋划,致力于服务富庶文明幸福新辽宁建设,在深刻认识电网功能和公司属性的基础上,积极应对能源资源供应、生态环境质量等严峻挑战,推进绿色发展,全力服务生态环境建设。
坚强智能电网建设迈出新步伐。为满足辽宁发展方式绿色转型需要,辽宁电力不断加大电网投资建设力度。2013年,通过深化主、配网规划滚动调整,确立了内涵式、精益化发展方向,全面建成辽宁中部500千伏外环网。建成智能调度系统、智能风电发电支持系统、智能风电功率预测系统,并装设安全自动装置,努力提升清洁能源消纳能力。承担的国家863课题“储能系统提高间歇式电源接入能力关键技术研究与开发”取得重大进展,配套工程卧牛石储能电站投入运行,为消纳清洁能源创造了有利条件。辽宁红沿河核电站一期1号机组正式投入商业运行,辽宁电网开始全面接纳核电电力。东北地区首家分布式光伏电站——大连宜家分布式电源项目成功投运,辽宁首座10千伏地面光伏电站成功并网。积极开展节能技术研发,智能变电站、大容量变压器等一批新技术、新设备、新工艺日趋成熟,电网建设环评率达到100%。
通过强化方式对电网运行的指导作用,完成了2014年度辽宁电网运行编制和地区运行方式审查,以及2~3年电网滚动分析。统筹编制春秋检计划,深入研究电网特性变化,严格执行系统薄弱环节预警机制,保障了1477项220千伏以上发输变电设备检修计划顺利实施,实现了1台核电机组、2台火电机组、10座风电场、1座500千伏变电站、8座220千伏变电站、29条线路及16台变压器安全投运。优化电网运行结构,实施了沈阳南部电网与辽阳电网分区运行方式。
国网辽宁电力开展监控运行隐患排查及治理专项行动,发现并整改各类隐患130项。开展了继电保护隐患排查整治,对所属14个供电公司和国网辽宁检修公司51座变电站进行了现场检查。开展了智能变电站隐患排查和整改工作,全部完成更换。开展了二次系统安全防护的自查和整改工作,提高了整体安全防护水平。不仅如此,他们还编制了26项重大保电专项预案和135项事故预案;组织开展了辽宁电网迎峰度夏及迎峰度冬联合反事故综合演练;配合国网调控中心开展了伊穆直流大负荷及孤岛试验;建立了调度应急指挥系统,有效应对多起电网事故,顺利完成了迎峰度夏及迎峰度冬保电工作,圆满完成了节日、“两会”及中高考等重大保电任务。
每一项工作都有结束,确保电网安全却没有终点。最近几年是辽宁电网规划网架中重要工程的集中建设期和投运期,电网临时方式、过渡方式多,运行特性复杂。同时,局部地区电网供电能力、电源送出能力不足问题仍然存在,运行依赖安控装置程度依然较高,安全矛盾较为突出。
工作越紧张、压力越大,越要绷紧安全生产这根弦,这是国网辽宁电力全体干部员工的共识,而在当前面对电网安全生产的新形势下,国网辽宁电力调控中心不断提升专业管理水平。
2014年,国网辽宁电力全面完成了辽宁省调直调机组励磁系统、PSS系统建模参数测试,全部完成百万千瓦级核电机组与600兆瓦机组调速系统建模参数测试等;开展了继电保护标准化作业指导书修订工作,重新梳理作业指导书内容,补充完善适应智能变电站和直流换流站内容。调控技术支撑系统全面提升,完成D5000系统年度建设任务,OMS系统功能进一步完善,科技创新工作取得丰硕成果。更值得一提的是,基于以上工作的稳步实施,大运行体系建设得到了进一步深化。国网辽宁电力强化地县一体化建设,县调运行方式、检修计划、继电保护等专业管理职能上划地调统一管理,辽宁全网已全部实现了地县一体化。配网抢修指挥业务正式纳入调控中心统一管理,建立了绩效考核及统计分析机制。开展了“大运行”体系建设专业评估工作和省、地、县三级调度评估核查。开展常态化远方操作,已进行断路器远方操作48057次,远方操作成功率达到99.99%。
一串串数字简单、无言,但数字的背后却凝聚和见证着国网辽宁电力最大限度满足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对电力需求的忠诚和责任,不管白天、黑夜,无论烈日、暴雨,电网员工那一双双熬红的双眼、那一颗颗汗湿衣背的汗珠,为2014年添上了浓墨重彩的印记,坚强可靠的辽宁电网为辽宁地区和谐发展注入了不竭动力。
电网调度控制中心是辽宁电力的调度指挥系统,肩负着辽宁全省4370万人生活、生产用电的责任。在这里工作的职工们,24个小时日夜守候在内。春夏秋冬,寒来暑往,始终每一分钟、每一秒种,他们的心如同绷紧的弦,丝毫不敢松懈,他们用最快捷的方法下发每一个调度指令,用最专业的方式进行每一项调控操作,他们保持思想定力,开启激情动力,科学调度,优化配置,助力辽宁经济的发展与腾飞。这也是国网辽宁省电力有限公司调度控制系统的广大干部员工们的日常工作写照。
下一步,辽宁电力将继续在建设坚强智能电网和消纳清洁能源方面下功夫。
新年,再出发!随着快速推进的电网建设,特别是2015年辽宁电网中部500千伏内外环网结构的基本形成、红沿河机组陆续并网、绥中电厂两台机改接华北电网,辽宁中北部、辽南、辽西系统的电网运行特性均将发生深刻变化,都对电网调度运行管理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面对新形势的考验,国网辽宁电力将继续深化完善“大运行”体系建设,努力加快管理提升步伐,推动公司在建设“一强三优”现代公司的征程上创造新的辉煌!
免责声明:本网转载自其它媒体的文章,目的在于弘扬科技创新精神,传递更多科技创新信息,宣传国家科技政策,展示国家科技形象,参与国际科技舆论竞争,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在此我们谨向原作者和原媒体致以崇高敬意。如果您认为本网文章及图片侵犯了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