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力科技要服务于能源转型大背景
中国电力报:请谈谈《“十三五”电力科技重大技术方向研究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是基于怎样的考虑提出的?
周孝信: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全面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深入推进能源消费、供给、技术、体制四大革命的要求,而能源技术革命是推动其他三个方面革命的关键。从落实国家能源发展战略、解决能源支撑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推进全球能源可持续发展等重大问题出发,我们认为:在电网方面,以逐步提高可再生能源发电量在总用电量中的比例为核心目标,需要重点开展智能电网重大技术研发,超前部署我国新一代能源系统及全球能源互联网关键技术研究。电源方面,能源结构转型和能源效率提升是发展方向和重点,需要持续开展高效清洁燃煤发电技术、大规模新能源发电及其利用技术、水力发电技术、先进核能发电技术、系统能效提升技术以及基础性、前瞻性技术研究。以上就是《报告》提出的“十三五”期间我国电力科技领域应重点开展的9个重大技术方向的研究工作。
作为我国电力行业的科技社团组织,中国电机工程学会(以下简称“学会”)主要是服务于国家的重大需求,并要发挥学术、技术、人才等优势。《报告》提出的9大方向38项关键技术是广泛征求了业界专家代表的想法,整合学会掌握的有效信息后提出的。我们期望《报告》能为国家有关部门、电力行业企事业单位、科研院所以及广大科技工作者在开展“十三五”电力规划和关键技术研究过程中提供参考和借鉴。
中国电力报:“十三五”期间,我国电力科技发展将面临什么样的新形势?
周孝信:现在常说能源和电力,就是在考虑电力的同时也要考虑整个能源的发展趋势。当前,面临传统化石能源消耗带来的资源、气候变化和环境问题,全球能源的供应和消费处于大调整、大变革的转型时期,中国面临的任务更为艰巨。电力居于能源发展的中心地位,电力科技要服务于能源转型的大背景。目前,我国已经进入经济发展新常态、生态文明建设新阶段、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新时期,电力发展已进入绿色化、智能化为主要技术特征的新时代,科技创新正在成为支撑能源电力发展的助推器、驱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引擎。
同时也要看到,在能源转型的背景下,我国电力科技正面临重大挑战。随着化石能源发电量比例由当前的75%逐步下降,可再生能源在电力结构中的比例将会不断提高,局部电网中提高的幅度可能很大,在这样的背景下电力系统该怎样运行就是面临的重大挑战之一。初步的情景分析表明,除储能技术需要广泛应用外,还要通过多种不同出力特性能源的协同配合,才能实现高比例可再生能源电力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对此,我们特别提出了“新一代能源系统”的概念,期望通过较长时间的努力,到2030年在我国初步建成以可再生能源为主导,多种能源协同互补,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现代能源体系。“新一代能源系统”将以电力为中心,与信息通信和互联网技术深度融合,是智能电网技术向广泛能源领域的扩展,其主要目标是要解决如何更好地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使用户获得安全可靠和更便捷的能源服务。为实现这些目标,除研发采用先进技术外还要逐步建设能源电力市场,开发新的商业模式,提高经济效益,降低价格。
未来能源服务公司会起大作用
中国电力报:您刚刚谈到储能,储能新技术是《报告》提出的38项关键技术之一。能否具体谈谈您对未来储能的想法?
周孝信:除已广泛应用的抽水蓄能技术外,现在适合于集中式和分布式应用的各种类型的电网储能新技术正在得到广泛的研究和关注,如储电、储热(冷)、储氢等,此外太阳能热发电技术,在夜间没有太阳的情况下用储存的热来发电,也是一种储能形式的利用。近年来规模化的功率型、能量型电网储电技术有较快发展,如新型锂离子电池技术、压缩空气储能技术等。可以预计,随着储能系统价格进一步下降,循环寿命不断提高,适合于新能源发电入网和用户侧的新型分布式电网储能技术将会有很好的发展和应用前景。
中国电力报:这9大方向38项技术如何借助“9号文”及其相关配套文件更好的发展呢?
周孝信:“9号文”及其配套文件对我国电力市场化发展具有很大的意义。比如会促进电力服务做得更好。未来新一代的能源系统和“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现代能源体系的建立,都离不开能源市场化。市场化的好处就是更能激发创新的热情,包括技术创新、市场商业模式的创新等等,而这些创新一定能推动能源领域进一步的改革与发展。如推动需求侧管理和需求侧响应,能源服务公司就可以发挥重要作用。我国工业用户的用电约占全社会用电量的70%,推动大用户需求侧管理和用户响应,具有很大的节能和资源利用潜力。对此采用怎样的商业模式,如何实现利益共享,探索的空间会很大。
中国电力报:您怎么看待刚刚提及的能源服务公司?
周孝信:我本人对此没有深入研究。我认为,将来能源服务公司如果做好的话可以起非常大的作用,包括前面提到的在用户的节能、负荷管理方面。对电网而言,我赞成在做好大电网的建设运行的同时,也应介入更广泛的能源服务,包括小型分布式可再生能源和储能建设、微网建设和运行等方面,使常规输配电业务向多元化方向发展,以便应对未来可再生能源和分布式能源比例大幅度提高、能源电力系统转型可能带来的挑战。
免责声明:本网转载自其它媒体的文章,目的在于弘扬科技创新精神,传递更多科技创新信息,宣传国家科技政策,展示国家科技形象,参与国际科技舆论竞争,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在此我们谨向原作者和原媒体致以崇高敬意。如果您认为本网文章及图片侵犯了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