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 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氢能科技 沙蓬绿色种养产业模式 联源科技 超联科技 园区 园区 园区 园区 园区

汉能李河君:未来清洁能源将占50%

   2015-04-24 中国日报网
65
核心提示:根据多年的从业经验,我得出一个判断:到2035年,清洁能源将占全球一次能源利用总量的50%。有人可能会问,50%是不是太乐观了?我
        根据多年的从业经验,我得出一个判断:到2035年,清洁能源将占全球一次能源利用总量的50%。
 
有人可能会问,50%是不是太乐观了?我的回答是,占比低于50%只能算作补充,不足以证明清洁能源是对化石能源的一种“替代”。我认为,很多人往往高估1~2年的变化,而低估5~10年的变化,更何况是20年以后!历史已经证明,能源结构上发生“替代”的时间间隔一次比一次短。
 
目前,全世界包括太阳能在内的清洁能源在能源消费结构中仅占13%的份额,而化石能源占87%,但新能源的开发与研究是大势所趋。美国总统奥巴马曾经预测,到2025年,可再生能源将占全球能源利用总量的25%;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也曾预测,到2030年,可再生能源将占全球能源利用总量的30%。
 
从世界能源结构演变历史看,煤炭代替木柴成为主要能源的第一次能源消费结构变革用了100多年;石油替代煤炭成为主要能源的第二次能源消费结构变革用了60年左右;目前,能源结构正朝着高效、清洁、低碳甚至无碳的方向发展。专家们预计,可再生能源有望在2050年全面替代化石能源。但我认为,替代有可能不需要那么长的时间,因为光伏产业技术更新换代的速度、光伏发电成本降低的速度超乎我们的想象。
 
或许很多人认为我说的事情虚无缥缈,认为清洁能源替代化石能源遥不可及,而作为身处一线的企业管理者,我有最直接的感悟和体会,我天天都能看见市场的硝烟,听见市场的炮声,而一线的实践表明,这一替代并不遥远。里夫金是清洁能源的积极倡导者,但在企业实践中,技术的发展速度之快仍然超乎他的想象。
 
从2000年开始,太阳能的发展在5年内实现了超过40%的世界年均增长速度。20世纪90年代初,全球太阳能电池的产量不足100MW;到20世纪90年代末,全球太阳能电池的产量已经飙升至287.7MW,年均增长20%。2000~2006年,这个数字增至2.5GW。
 
2011年,全球太阳能光伏电池产量为37.2GW,相比2010年的27.4GW提升了36%;2012年第一季度,全球太阳能光伏电池产量同比增长率高达120%。即便是受到欧盟“双反”的影响,中国2012年上半年的太阳能电池产量仍高达11.3GW,占全球总产量的63%左右。
 
除了产量的提升,太阳能技术的进步更是令人瞩目。汉能选择的方向是薄膜技术。我们依据电池材料,可以将薄膜电池分为三类:硅基薄膜电池、化合物薄膜电池和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其中,只有非晶硅薄膜、碲化镉薄膜和铜铟镓硒薄膜实现了商业化。
 
资讯传媒OFweek行业研究中心出版的《2013~2015年全球与中国薄膜电池行业市场研究及预测分析报告》显示,全球薄膜电池行业兴起于2005年,在短短5年内,薄膜电池产量就从100MW增长到2009年的1981MW。
 
该报告还预测,2013年全球薄膜电池产量将比2012年增长30%,而2014~2016年全球薄膜电池产量的年均增长率在25%左右。预计到2016年,全球薄膜电池产量将达到12.5GW,行业产值将达到70亿美元。而且,薄膜电池的发电成本也在持续下降,MiaSole公司拥有世界上最先进的薄膜技术,其生产的铜铟镓硒薄膜光伏组件量产转化率已达15.5%,预计到2014年,生产成本将降至0.5美元/瓦。光伏企业通过多种渠道,快速把太阳能引入人们的生活。
 
第一,各国纷纷出台“屋顶计划”,将太阳能发电系统安装在屋顶或住宅、办公室和公共建筑的外墙,与电网连接并向电网输电。
 
第二,在新建筑模式下,光伏企业与房屋开发商合作,以太阳能发电为设计特点,将电池整合在建筑物中,取代传统的建筑材料。这类建筑同样可以接入公共电网。
 
第三,将电池模块安装在系统上,太阳能发电系统通过充电控制器与蓄电池连接,生产的电力可以储存起来供日后使用。
 
第四,挖掘各种新市场,比如太阳能照明、太阳能汽车等。
 
第五,薄膜电池具有便携、可卷曲等特性,可以用来制造消费类电子产品和小型电器。
 
在这些利好因素的综合作用下,光伏产业的春天即将来临。
 
就我国而言,光伏应用市场已经打开,我国将由以前的光伏制造大国转变为应用方面的领先者。通过大规模的结构调整,广泛应用新的更好的光伏产品,大幅降低发电成本,最终实现平价上网。这一天并不遥远:2012年下半年,意大利已经实现平价上网,中国在两三年内也将实现。
 
一旦太阳能的发电成本等于或低于传统化石能源的发电成本,替代还会远吗?
 


免责声明:本网转载自其它媒体的文章,目的在于弘扬科技创新精神,传递更多科技创新信息,宣传国家科技政策,展示国家科技形象,参与国际科技舆论竞争,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在此我们谨向原作者和原媒体致以崇高敬意。如果您认为本网文章及图片侵犯了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说明  |  隐私政策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  粤ICP备05102027号

粤公网安备 4404020200135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