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 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氢能科技 沙蓬绿色种养产业模式 联源科技 超联科技 园区 园区 园区 园区 园区

中联达谢子聪:要警惕特斯拉商业模式的风险

   2014-07-01 中国网财经
45
核心提示:  中国网财经7月1日讯 特斯拉宣布开放电动汽车技术专利引发热议,中联达(北京)电动汽车加电科技有限公司执行总裁、电动汽车商
  中国网财经7月1日讯 特斯拉宣布开放电动汽车技术专利引发热议,中联达(北京)电动汽车加电科技有限公司执行总裁、电动汽车商业模式研究学者谢子聪指出,在学习特斯拉精神的同时更要警惕其商业模式的风险,毕竟它尚处探索阶段。他认为,在技术思维无法解决电池市场问题的当下,要以商业思维解决电动汽车商业化推广难题。
 
  警惕特斯拉商业模式风险
 
  谢子聪称,首先要向马斯克强烈的使命感致敬!无论特斯拉在“开放专利”问题上隐藏了多少商业设计元素,但从解决汽车排污和化石能源枯竭问题上来解读,这种“开放专利”呼吁大家联合起来,向排污的燃油汽车宣战,加快发展新能源汽车步伐的态度和使命感,我们要予以充分肯定。
 
  特斯拉是全球中少有的几个打破改装车思路,走全新设计电动车辆产品发展路线的企业之一。它是完全遵循电动乘用车自身的本质规律,对整车结构进行了全新合理的布局设计,因而在车身上释放出更大的动力电池装载空间,还新增了许多电子信息控制元素。即提高了整车的操控性能,又解决了续航里程短的难题。
 
  但是,谢子聪表示,特斯拉并没有解决电动乘用车商业化推广的全部难题。因此,在向特斯拉学习和致敬的同时,还必须警惕“特斯拉模式”,对中国电动乘用车商业推广带来的风险。
 
  特斯拉商业模式中最致命的问题是“车电销售”方式和“超级充电站”问题。车辆捆绑电池销售,除了产品价格高外,其动力电池与整车生命周期不同,将会出现用户购买第二组电池的问题。
 
  而“超级充电站”的快充模式,在现有技术条件下会加快缩短电池寿命,这就增加了用户的使用成本。更何况电网的兼职特性是无法接受大规模的快充模式。特斯拉“超级充电站”在中国的网络建设会是一道难题。
 
  另外,特斯拉目前的产品定位为“少数富人的玩具”,这与中国政府大规模普及发展的目标不一致。因此,特斯拉若不改变产品定位和商业策略,在中国很难有所斩获。也许会成重蹈Better Place的覆辙。
 
  商业思维解决电动汽车推广难题
 
  谢子聪认为,阻碍电动乘用车商业化推广的主要难题,是动力电池的技术现状不能够满足车辆市场需求问题。
 
  解决问题的方法只有两条路可走。一是走技术思维路线,二是走商业思维路线。当技术思维在近期无法解决电池市场问题时,中联达选择了商业思维这条路线。既通过构架“电池租赁、充换兼容”的企业商业模式的“分解成本与梯度增值”杠杆原理,来解决电池眼前技术的“购买成本高、使用寿命短、充电时间长、续航里程少”等影响商业化的系列难题。这就是中联达的核心理念。
 
  比如解决动力电池高昂成本问题的方法,就运用了“商业等值”的概念来加以解决。谢子聪举例说:“按照一组4000元/kwh,五年寿命的电池,与一组2000元/kwh寿命2.5年电池的商业价值是相等的原理,来化解现有电池技术中的寿命、成本与商业化需求的难题。中国人在创新技术上也许暂时比不过西方国家,但是,制造成本低是我们的优势。所以,可以扬长避短。我们通过建设覆盖城市全城范围的加电站骨干网,采取动力电池2-3分钟快换的方式,彻底解决了用户加电时间长、续航里程短、加电网点少的三大难题。打消了用户在使用方面的担心和顾虑。”
 
  中联达采用“电池租赁”的商业策略,一是解决了动力电池寿命与整车寿命不一致,用户需要“再购”电池问题;二是通过机构规模采购和统一维护的运作方法,解决了降低电池采购成本、延长动力电池使用寿命,以及消除电池运营安全隐患等问题;三是通过废旧电池梯度使用增值,为网络向用户提供比加油更便宜的加电费,同时保障企业持续盈利奠定了基础。
 
  具体来说,是在2015年前与一个有强烈意愿的城市政府达成共识,以合作城市辖区为基本建设单位,建设一个全城全网、方便快捷的电能供给网络和电池租赁服务体系,为车企选择销售“充”或“充换”模式的产品提供电能供给兼容服务平台。
 
  背景简介:
 
  中联达(北京)电动汽车加电科技有限公司成立于2013年,是一家专业从事城市电动汽车加电站网络建设与运营的科技型服务公司,公司注册资本一亿元,总部位于北京中关村科技园区内。
 
  谢子聪,中国电动汽车商业模式及配套技术方案资深研究学者,现任中联达(北京)电动汽车加电科技有限公司执行总裁、中国高科技产业化研究会新能源专家委员会副主任。2009至2010年任普天海油新能源动力有限公司总经理助理。


免责声明:本网转载自其它媒体的文章,目的在于弘扬科技创新精神,传递更多科技创新信息,宣传国家科技政策,展示国家科技形象,参与国际科技舆论竞争,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在此我们谨向原作者和原媒体致以崇高敬意。如果您认为本网文章及图片侵犯了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说明  |  隐私政策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  粤ICP备05102027号

粤公网安备 4404020200135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