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 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氢能科技 沙蓬绿色种养产业模式 联源科技 超联科技 园区 园区 园区 园区 园区

能源互联网从概念走向落地 产业规划路线图逐渐清晰

   2015-06-30 人民政协报
52
核心提示:虽然能源互联网的愿景很美好,但是成熟的能源应用互联网技术尚未实现、可盈利的商业模式不明确、已有的垄断格局仍难打破等,这些
        虽然能源互联网的愿景很美好,但是成熟的能源应用互联网技术尚未实现、可盈利的商业模式不明确、已有的垄断格局仍难打破等,这些问题也将导致从以前的商业模式过渡到“互联网+”模式仍是漫长的。

从2014年下半年开始,“能源互联网”一词就开始频繁出现在能源行业论坛,在今年全国两会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的“互联网+”,能源互联网更是席卷能源圈,成为行业人士口中的高频词。

6月24日,国务院常务会议通过了《“互联网+”行动指导意见》(下称《意见》),明确了推进“互联网+”,明确了智慧能源等11个能形成新产业模式的重点领域发展目标任务,并确定了相关支持措施,这被业界认为对能源互联网落地具有重要影响。

与此同时,近期由国家能源局、工信部牵头的《能源互联网行动计划大纲》和12个支撑课题已正式确定,相关文件大纲正在制定中。

这意味着能源互联网正从概念走向落地,产业规划路线图逐渐清晰,一个新的能源互联网蓝海正在形成。

数万亿能源互联网蓝海

当互联网遇上传统能源行业会出现什么情况?处在风口浪尖上的“能源互联网”到底是个什么概念?

事实上,目前业内对能源互联网有各式各样的理解。有专家认为,与基于电网的能源互联网概念不同,能源互联网至少应涉及到所有能源的生产、消费以及跨能源品种的信息化;有专家更强调能源产业的互联网化,如能源互联网要秉承互联网理念,综合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互联网技术,对能源产业进行互联网化等;全国政协委员、新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王玉锁则认为,能源互联网应该叫“互联网能源”更为合适,就是以智能化的能源生产和消费装备为基础,通过互联网技术的互联互通功能来实现各种形式能源的互调、互备。

王玉锁认为,“互联网能源”有四个特点,第一个是以客户为主体和出发点,大家相互互动,高效平衡;第二个是能源的清洁高效,可以很好地配合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的发展,特别是新能源的开发;第三是能源的多边交易,每一个主体都可以参与能源的买和卖;第四是各种能源的互联互通,以主网输配为主,优先使用可再生能源,如果出现不足再用气体能源或储能来补充。

“能源互联网是一个有着充分想象空间的大平台,当前并不应该急于下定义,定框框。”中国能源网首席信息官韩晓平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则表示,能源互联网到底是能源信息的互联,还是能源数据的互联,还是能源金融的互联,还是能源本身的互联,这四种维度的任何一种都可以称为能源互联网。

不过,能源互联网概念虽然并没有统一的认识,但学术界和业界一致认为,我国能源互联网拥有巨大规模的潜在市场,有望成为未来投资市场最大的“风口”之一。

安信证券的一份能源互联网深度报告指出,目前我国用户端电力销售的金额大约2.5万亿元,加上建设投资,估计能源互联网的市场至少在5万亿以上。

正是这一巨大市场空间的诱惑,让传统能源行业、新能源行业、互联网公司等纷纷涉足能源互联网。

政策与商业模式是发展的关键

“在新电改、油改等行业改革的契机下,能源行业更市场化,如最新电改方案提出增量售电放开,给能源互联网带来更大机遇。”厦门大学中国能源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林伯强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认为,另一方面,现在能源行业本身存在的资源浪费严重、利用效率低、信息不对称等问题,这都可以通过能源互联网来解决,对传统能源行业来说,电力、电缆、电能计量产品、用电信息采集系统都将利用互联网实现新的转型。

华北电力大学能源与电力经济咨询中心主任曾鸣也认为,电力体制改革对能源互联网是一个机遇,意味着未来电力系统的售电侧将强化竞争机制,形成市场化的售电新机制。售电侧放开将成为能源服务公司进一步发展的重要推动力:能源服务公司的业务范围将不再仅限于降低用户能源消耗,而应当进一步扩展到提高用户能源利用效率、帮助电网企业平滑用户负荷曲线等业务上来。

不过,尽管不同行业的企业都加紧在能源互联网相关要素领域布局,但企业目前还存在很多现实问题,比如企业开展业务还缺乏明确方向和政策指引。

有业内人士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尽管目前相关部门正在制定能源互联网顶层设计,但行业内很多企业对政策能发挥多大作用还有待检验,原因在于,受限于责权范围,一个部委只能针对能源系统的某一个具体领域开展工作,同时,从市场层面看,因为市场参与主体的多样以及对能源互联网概念的理解不同,因此现在预测,能源互联能够为人们现实生活带来多大的改变还为时尚早。

同时,也有业内人士呼吁,在能源互联网浪潮中,需要关注可能存在的“泡沫”。原因在于,虽然能源互联网的愿景很美好,但是成熟的能源应用互联网技术尚未实现,可盈利的商业模式不明确,已有的垄断格局仍难打破等,这些问题也将导致从以前的商业模式过渡到“互联网+”模式仍是漫长的。

“能源产业的链条非常长,从最上游的材料及设备,到一次能源生产,二次能源生产,到最终的能源消费。每个产业链条都要沉淀大量的投资资金,这些资金最终要依靠终端能源消费的实现来获得投资回报。每个产业链条与互联网相结合,都可以产生各式各样的商业模式。”林伯强表示,目前,一些行业内的公司从项目实际情况出发,设计了包含信息化与能源技术等元素的综合解决方案,如果这些技术能够切实体现出经济和社会效益,获得市场的认可,那就是很成功的能源互联网发展实践。但从目前看,能源互联网的商业模式还仍在摸索中。



免责声明:本网转载自其它媒体的文章,目的在于弘扬科技创新精神,传递更多科技创新信息,宣传国家科技政策,展示国家科技形象,参与国际科技舆论竞争,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在此我们谨向原作者和原媒体致以崇高敬意。如果您认为本网文章及图片侵犯了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说明  |  隐私政策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  粤ICP备05102027号

粤公网安备 4404020200135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