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理工大学信息楼前,一长溜北汽E150两厢车十分惹眼,车身上“电动北京”的字样显示其纯电动汽车的特殊身份。从9月19日开始,这批车辆就已经进驻校园,吸引大学生们尝鲜新能源汽车租赁。记者昨天(22日)从易卡租车公司获悉,如今大学生有较强消费实力,也乐于尝试新鲜事物,新能源汽车租赁下一步还将在交通大学等高校试运营。
租辆电动车比打车更划算
下午四点多,机电学院的博士生刘鹏正好来还车。检查剩余电量,观察车身有无划痕,易卡租车门店工作人员几分钟就完成了查验手续,然后将一根电源线直接插进了车身后腰部的充电接口。 “日租金159元。”刘鹏的还车登记单显示,这是他租车一天的全部费用。
对比目前北京主流汽车租赁公司的租车价格,E150纯电动汽车租金便宜不少。通常,经济型小汽车的日租金最低169元,但还有20元的手续费和30元的基本保险,总费用219元。另外,如果按一天跑50公里计算,租传统车型需要自己承担30多元油费,因此实际纯电动车的租车价格比传统车型省了36%。
刘鹏已经是理工大学租车点的老主顾,一个多月断断续续租了十几次,尤其青睐99元的夜租。“晚上在实验室呆得太晚,就直接租车去东五环的亲戚家,一个往返比打车便宜多了。”刘鹏说,校园里像他这样有租车需求的人真不少,因为经常需要往返魏公村、西北旺、房山三个校区。
在这个租车点,易卡租车首批投入了10辆纯电动汽车,并在京城租赁市场首次推出了分时租赁模式,最短起租时段从一天24小时缩短至2小时,价格仅59元。另外,4小时租赁和晚上18点至次日8点半的夜租都是99元,但白天4小时以上的租赁都按日租计价,即159元。
价格优惠的纯电动汽车分时租赁,非常适合学生群体消费实力相对较弱的现状,也吸引了部分青年教师。易卡租车门店经理张宗强透露,目前的业务量学生占80%,老师占20%。考虑到多数学生没有信用卡,门店接受储蓄卡租车,但3000元租车押金和2000元违章押金都是先刷卡扣除,等还车后再退到卡上。
分时租赁不敌夜租日租
在新能源汽车推广初期,消费者对车辆性能、电池可靠性、使用便捷性顾虑较多,租赁模式成为提升公众认知度的重要手段。而分时租赁的推出,能最大程度实现汽车共享,发挥纯电动汽车零排放、无污染的优势。不过,从理工大的试点情况看,分时租赁接受程度并不高。
“开业初期有几单分时租赁的业务,后来就都是夜租或日租居多。”张宗强分析,网点太少是分时租赁暂时不太受欢迎的原因,因为2小时内必须回到门店还车,一旦遭遇拥堵可能都来不及。如果租车网点在主城区完成基本布局,形成像公租自行车那样的网络,车主到达目的地后直接到就近的网点还车,分时租赁的优势才能真正发挥出来。
对刘鹏这样的电动车租赁尝鲜者来说,最大的担忧就是充电不方便。“其实开起来跟传统汽车没什么两样,还特别安静。就是续航里程太短,老担心电耗完趴在路上。”
E150纯电动车正常续航里程110公里,如果冬天开暖风续航里程会降至八九十公里。在理工大投放的分时租赁车型电池容量略有调低,续航里程更短。业内人士建议,纯电动汽车租赁可以借鉴公租自行车的模式,政府牵头分区域搭建网点,逐渐覆盖主城区。这些租赁网点可以在主要商业区大型停车场内布设,既方便租车的人还车,也面向公众提供快速充电服务。
新闻延伸
新能源汽车推广有点冷
虽然北京大气治理的紧迫任务要求新能源汽车加大示范运营规模,但眼下配套措施的跟进却明显滞后。
根据2011年公布的《北京市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实施意见的通知》,2012年北京市新能源汽车保有量将达到3万辆,建设航天桥、小营、四惠、马家楼等充换电站,100座专供私人使用的快速充电站、3.6万个慢速充电桩,以及2座电池回收处理站。
不过,最新数据显示,新能源基础设施的配套不如人意,迄今建成的电动汽车充换电站65座,主要服务远郊区县,纯电动车在城区的示范运营则艰难推进,面向公众开放的充电桩几乎难寻踪影。
另外,纯电动汽车租赁的号牌资源如何解决悬而未决。神州、一嗨等网络发达的汽车租赁巨头,仍对在北京开展新能源汽车租赁业务徘徊观望,先行探路的易卡租车则深感推广之路的艰难。目前,北京理工大学租赁点出租率仅50%至60%,清华科技园的租赁点因为新车牌照未及时走完流程,已经暂时中断运营,得等车辆到位后才能重新启动。
“新能源汽车推广将主要依赖于私人购买。”北汽新能源公司副总经理张青平属于乐观派,他预测十年内新能源汽车市场份额有望达到20%,但这需要鼓励私人购买的政策扶持。目前,国家新能源补贴新政已经出台,但北京的补贴细则还未公布,纯电动汽车摇号政策也未确定,私人购买潜力暂时无法释放。
在大兴采育,北汽新能源公司已经建成年产2万辆的纯电动汽车生产能力,但这几年订单太少始终无法大批量生产,目前厂区每天生产量仅为20辆左右。张青平透露,环保治理的重压下,北京新能源汽车推广明年有望迎来井喷,初步计划示范运营规模达到2万辆。
免责声明:本网转载自其它媒体的文章,目的在于弘扬科技创新精神,传递更多科技创新信息,宣传国家科技政策,展示国家科技形象,参与国际科技舆论竞争,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在此我们谨向原作者和原媒体致以崇高敬意。如果您认为本网文章及图片侵犯了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