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害怕走出去的金风科技如今执意要赴港上市,而在国内,金风的声音越来越小,为什么?
不久前,金风科技的赴港上市失败了。
令人不解的是,2009年金风国外业务的收入达1.4亿元,比上年增长了333.20%。金风科技刚刚公布的2010年中报显示,其各项指标也非常漂亮:上半年实现净利润77275.04万元,同比增长44.35%;基本每股收益0.345元,同比增长44.35%,目前依旧是A股市场上最大的风力发电机组整机制造商。
“金风的H股发行价格有点高,21.4元港币,没发出去也跟当时市场比较低迷有关,下半年金风可能再提上市,可能降低发行价,也有可能不降反而市场可以接受了,这都要看以后的市场情况。”东兴证券电力设备分析师周宏宇说。
赴港上市碰壁并没有降低金风的积极性。反而是在国内市场,金风选择了沉默。
曾经害怕走出去
某位接近金风的人士讲述了这样一个例子,来试图说明金风的经验是磨练出来的,如今在美国开发风场如鱼得水的金风也曾为走出国门而害怕过。
金风曾经和英国的一个公司签署一个3台机器的合同,时间大概在2008年,谈判很成功,一切准备就绪,但在签字的前一天,金风高层突然召开紧急会议,宣布合同第二天不能签。
为什么到嘴边的肉要丢掉?
“还是担心自己的东西不行,国际的业务和国内不同,有问题真罚款,而且影响不好,一旦被列入黑名单后就很难翻身了。”一位业内人士解释。
当然,这个事件中最委屈的要属谈判者,不得不又花一个晚上的时间出具一份不签署合同的说明文件。这一点金风做的也很到位,第二天由一位负责此业务的副总裁专程送达。
与此相反的是一个负面案例。沈阳一家企业跟美国公司的一次签约就搞砸了。所以金风的担心也不无道理。国内出了质量问题不会引发太大的麻烦,而国外就不同了,发生任何一起事故,很快就会众所周知。几年前,印度苏司兰风机一个叶片发生了断裂,很快,所有的媒体都知晓,甚至挖掘到苏司兰在印度的一些负面消息,在美国予以公开。而苏司兰在美国的公关危机也很失败,只是说“我们正在研究到底是谁的责任”。一句话就让所有的媒体和业主非常不满意。
金风科技副总裁王海波也对苏司兰的案例心有余悸,“显然,在这一点上中国企业都没有准备好。”
王海波表示,2009年,中国的很多风机设备商都开始尝试风机出口,只是金风走得早一些,2008年就开始了。“我们在美国市场、澳大利亚甚至是欧洲市场都见到了中国风机制造企业的身影,但是我们看到国外市场的竞争,不仅仅是价格竞争,我们更担心中国机组的产品质量能否满足国外的需求,一些国内企业在国外运行情况非常不好,导致很多业主对中国机组的口碑产生质疑。很多企业的新机组刚做出来就开始出口,在国内也没经过长期的运行,此外,国外的规模很小,没有健全的队伍,国外长期的跟踪保障跟不上,当成本上升的时候,国内企业就要打一个问号了。”
“国外市场并非遍地黄金,中国企业习惯于没进去的时候就进行新闻炒作,实际上什么都没捞着,在国际市场上生存的难度比国内更难,应该是长远的打算。”作为从金风成立就参与创业的第一批风电行业从业者,王海波有足够的发言权。
体会到技术重要性
“这个行业只有不断的研发和创新才有前途,虽然我们也是从买图纸起家,但是认识到了技术的重要性,要有自主知识产权。”王海波说。
据曾在金风工作过的人回忆说,1998年刚成立的时候,金风还是个小企业,思路比较明确,就是要走自己的道路,注重自己设计等各方面的培养。一开始并不是为了赚钱,做600千瓦,后来发展成750千瓦,一直到现在的兆瓦以上的,甚至是提出将来的6兆瓦,逐步前进,每一步也都注入了自己的想法。
金风有个传统,始终参与设计所的工作,请国外专家来指导,后来金风直接就收购了这家国外设计所。除了这一家外,一些可国产化的部分也会委托北方交大来做。
重视技术,并不是说金风就没有问题。750千瓦的风机应该是第一桶金,当时卖得非常好。一位业内人士评价说:“其实750的机组非常好,度电成本也很低。缺点就是每平方公里装得少,不如兆瓦机装得多,于是大家都开始做兆瓦机,金风也开始跟风,并提出了国产风机最大的6兆瓦风机的研制。单机容量是越大越好吗?可能并非如此。我们的目的是发清洁的便宜电,但是我们现在只追求大。”
确实如此,某风电场的负责人就说,金风十几年前的750千瓦风机现在的可利用率只降低了15%,也就是还维持在80%以上,而2.5兆瓦的新机型的可利用率虽然高,但也不会太高。
不得不提出一点,金风的利润是最高的,其2010年中报公布,净利润率为12.26%,而这个数据甚至高于世界知名企业维斯塔斯。
而为金风科技立下汗马功劳的非1.5MW直驱永磁机组莫属,这个机组的销售收入约为573177万元,较2009年同期增长78.78%,占金风科技营业收入的比重由2009年同期的84.19%提高至90.91%。
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风能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施鹏飞说,2010年可能是中国的风难。“很多企业看到价格下降,对这个行业又不了解,预知不足,又发展想做大做快,就会放弃一些东西,我们所知道的着火、倒塌事故,已经让整个行业受到了伤害,一个企业面临降价时期应该考虑在巨大的诱惑下坚持自己的理念。”王海波说金风在试图这样去做。
免责声明:本网转载自其它媒体的文章,目的在于弘扬科技创新精神,传递更多科技创新信息,宣传国家科技政策,展示国家科技形象,参与国际科技舆论竞争,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在此我们谨向原作者和原媒体致以崇高敬意。如果您认为本网文章及图片侵犯了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