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 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氢能科技 沙蓬绿色种养产业模式 联源科技 超联科技 园区 园区 园区 园区 园区

投6.5亿元 2017年河北农村实现清洁能源9成替代

   2014-09-04 燕赵都市网
53
核心提示:  核心提示在河北省限煤的大背景下,秸秆燃料已经逐步走入公众视野,而在其发展中,也存在着新事物发展中所遇到的资金短缺、推
  核心提示

在河北省限煤的大背景下,秸秆燃料已经逐步走入公众视野,而在其发展中,也存在着新事物发展中所遇到的资金短缺、推广难等“通病”。近日,河北省在承德召开了农村能源清洁开发利用工程现场会,会上除了探讨如果推广新能源发展外,还提出河北省将投资6.5亿元,开展农村能源清洁开发利用工程建设,其中,3.5亿元将用于推广秸秆能源化利用项目,1亿元用于农村散煤治理,2亿元用于提升秸秆能源企业的生产能力,到2017年,全省农村实现“清洁能源”替代率90%以上,约替代农村1500万吨燃煤。据悉,这样的推广力度在河北省是近年来最大的一次。有关专家认为,如果能突破生物质燃料瓶颈,让生物质燃料形成规模化、产业化,未来,生物质燃料应用在一些中型规模的工业生产将可被普及,这无疑将能替代更多的燃煤。

这就是由秸秆等农林废弃物压制而成的生物质燃料块

一些企业已经开始使用生物质燃料供气供暖

行动:全省投6.5亿助力生物质燃料推广

8月27日,河北省召开农村能源清洁开发利用工程现场会上,记者获悉,为顺利推进农村能源清洁开发利用工程,今年,国家、省财政将拿出4.5亿元专项资金,对新建生物质炉具采暖户,每户补贴1150元;新建秸秆直燃锅炉集中供暖工程,按集中供热规模每户补贴1500元;新建秸秆气化集中供气工程,按集中供气规模,每户补贴1000元;推广新型高效燃煤清洁燃烧炉具,每台补贴500元。另外,争取到国家2亿元资金,用于支持秸秆综合利用,重点是推动秸秆能源化利用企业扩大生产能力。

按照计划,在各项政策扶持和各部门大力推动下,今年全省30多万户农民实现利用秸秆能源取暖做饭,20%的乡镇机关和企事业单位完成锅炉供暖清洁燃烧炉具改造,推广民用清洁燃烧炉具130万台。

到2017年,全省农村实现清洁能源替代率90%以上,民用清洁燃烧炉具普及率80%以上,清洁能源将替代农村燃煤1500万吨以上,将减少排放二氧化碳2796万吨、二氧化硫21万吨、粉尘21万吨。

在现场会上,与会者一致认为,在全省农村地区加快推进秸秆能源化利用和清洁能源替代,既是河北省防治大气污染、改善生态环境的重要举措,也是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发展循环经济的有效途径,同时对转变农业农村发展方式、提高广大农民群众的生活品质也具有重要意义。河北省农业厅能源办公室相关负责人表示,目前,2014年推广30万户的补贴资金已落实,主要包括省财政安排的5000万元和省环保大气污染防治专项资金直接切出的3亿元。

“河北省农村年耗煤约4000万吨,如果有相当一部分彻底用新的能源来替代,排放就彻底减下来了。如果必须还要烧煤的,也用清洁燃烧的方式,又可以减掉70%。整个农村的燃煤通过这场工程的实施至少可以减少85%左右,对大气污染防治贡献巨大。”这位负责人说,制定这样的扶持政策,也是希望通过三年的项目推广,最终实现燃料市场化的良性供应,使秸秆成型燃料加工能力和炉具生产能力有较大提高,产业化程度得到较大提升,成型燃料成本明显下降。

现场:“用上秸秆炉,房前屋后干净了”

“用上秸秆炉,房前屋后干净了,厨房里也不烟熏火燎了,还省钱哩!”现场会上,丰宁满族自治县安营村农民郭晓丽拿着燃料块说,这是秸秆做成的,用它做饭“既省钱又干净”。

郭晓丽说,她家以前燃煤每个采暖季大约需要2.5吨,按照每吨750元算,大约要花费1875元,现在“烧秸秆”大约3.2吨,花费在1289元。节省586元。“而且,采暖季后的200来天,每天炊事用秸秆压块约4公斤,共用量达800公斤左右,和使用普通燃煤相比,约节省120多元钱。”

正如郭晓丽说,在安营村,有138户农民安装了这种生物质清洁炊事、采暖炉具,主要用秸秆压块做燃料。对此,环保专家表示,像郭晓丽一家用秸秆做燃料,与使用普通燃煤相比,采暖季可减少排放二氧化碳4600公斤、二氧化硫54.8公斤、氮氧化物7.3公斤;而非采暖季,可减排二氧化碳1100公斤、二氧化硫13.1公斤、氮氧化物1.7公斤。

除了分散锅炉,在丰宁十七道沟村,家家户户更是使用上了生物质锅炉集中送来的“暖气”。“我们的集中供热参照了能源合同管理模式,进行供暖服务外包,实行炉具及管网建设、原料收储、燃料兑换、运行维护一条龙服务,保证户内温度不低于18℃。”该村相关负责人说,采取上级补贴、群众自筹、企业垫资的办法,投资200余万元购置6吨和4吨生物质环保锅炉各一台,一用一备,保证取暖效果。

“这种锅炉具有清洁环保、安全高效的特点,热效率达83%。”他算了一笔账:他们村共有5.7万平方米的供热面积,按燃煤计算,一个取暖季(5个月)需要消耗燃煤1500吨(每吨750元),附加运行费用10.26元/平方米,总费用为171万元,户均每平方米缴纳30元取暖费;使用生物质颗粒燃料,需要消耗1875吨,总费用187.5万元,户均每平方米取暖费为32.89元,如将1500吨的采伐剩余物进行兑换,可折抵取暖费39万元,最终农户每平方米实际支出26.05元,价格比用煤低3.95元。“通过这种运行模式,农户既得到实惠,又获得温暖,同时可减排二氧化碳2790吨、二氧化硫36吨、氮氧化物4.41吨,达到节能减排效果。”

探访:生物质燃料棒要普及,仍需过原料关

不过,记者在走访时却也发现,叫好的“绿色燃料棒”目前普及率却不高,平山县一家秸秆压块加工厂的负责人坦言,原料回收难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比如我们平山多为丘陵地带,很少有人主动将秸秆拿出来卖。究其原因,大家觉得卖秸秆不够划算。”他说,一般秸秆回收至少需要两个劳动力、一辆车。从收集、装车到运输,两个人每天可回收1.5吨,除去消耗的油钱,每人可分摊100多元,这基本也是外出打工一天的所得,然而劳动强度却大多了。所以农民对此兴趣不大,宁可每亩地花上六七十块钱进行秸秆还田。而人工费太高,也导致秸秆压块的成本增加。

“原料收储难度大,是制约生物质成型燃料产业规模的关键因素之一。”对此,河北天太生物质能源开发有限公司总经理杨小亮也分析说,一方面由于农作物机械化程度低,秸秆量多且较为分散,收集、装车、运输都需要人力才能完成;另一方面,由于秸秆随季节性产出,收购时间短,而储存周期长,不仅给收储运增加了难度,而且也提高了厂商的生产成本。

“生物质能源产业要发展,必须建立从原料收集、储藏、预处理到成型燃料生产、配送和应用的整个产业链的技术体系和产业模式。”对此,杨小亮说,只有产业化了,回收才会形成规模,成本也就自然会降低。

“每一种新能源在市场普及,都需要经历一个试用——技术升级——全面推广的过程。而在全面推广前,往往因为资金问题而停下了加速发展的脚步,这就需要政府引导、扶持这些新能源朝着更好的方向发展。”有专家就建议,首先,政府部门要加强原料资源管理,建立科学的原料收集运输储藏和生产体系,实现生产加工与原料供应之间的合理衔接,鼓励生产企业和收运散户或农户建立战略合作关系,形成集约式原料收储运运行模式;其次,要在不同区域制定有条件的限煤禁煤措施,提高工业生产中、居民生活中生物质成型燃料的消费比例,培育发达、正常、稳定的生物质成型燃料市场;还有,构建结构优化、层次清晰、数量合理的标准体系,规范生物质成型燃料项目,使生物质成型燃料行业健康有序发展。“而这次政府的大力推广或许就是一个契机。”

展望:生物质资源全利用,全省可减煤1400万吨

“当前,煤炭、电、液化气等商品能源已经成为农村生活炊事采暖的主体能源。特别是燃煤占到耗能的60%以上。”河北省农业厅新能源办公室相关负责人介绍说,河北省农村人口多、居住分散,原煤散烧严重、大多数炉具没有除尘除硫装置、污染物直接排放,已成为大气污染的重要源头。“从数据上看,河北省农村每年消耗燃煤排放的污染物比所有电厂排放量总和还要多。”他举例说,河北省农村年耗煤约4000万吨,燃煤排放二氧化碳7440万吨、二氧化硫40万吨、粉尘43万吨,其中二氧化硫是所有电厂排放量的1.45倍、粉尘是所有电厂排放量的5.4倍。

他认为,解决农村分散采暖的问题,推广各种环保热源方式具有可持续性。“大部分农村并没有条件采用集中供暖方式,分散采暖仍是农村供热的主要方式,而要想根本上改变农村散烧煤污染问题,应该从源头抓起,普及推广各种环保热源替代工程等方面考虑。”

而且,他告诉记者,河北省是农业大省,秸秆、林业“三剩物”资源非常丰富。据测算,河北省年产各类秸秆近6200万吨,除去肥料化、饲料化、基料化等利用以外,尚有1000万吨秸秆可供开发使用,加上林业“三剩物”(采伐剩余物、造材剩余物、加工剩余物)可利用量570万吨,食用菌菌糠130万吨,还有部分地区的柠条、杂草资源等,全省可能源化利用的资源量约有2000万吨。“但2013年,秸秆能源化利用率只有4.6%。”他说,也就是说,有90%以上的资源是被浪费的。 “如将其全部能源化利用,可节约标煤1000万吨(减煤1400万吨),减排二氧化碳2600万吨、二氧化硫20万吨,减排效果相当可观。”他说,开展秸秆能源化利用,引导农民群众使用高效低排放炉具和秸秆成型燃料,可有效减少农村用煤量,减排二氧化碳和二氧化硫,大大降低PM2.5排放,改善大气环境质量,减少雾霾天气形成。同时,在实现减排的同时,还有利于提高农民生活品质。



免责声明:本网转载自其它媒体的文章,目的在于弘扬科技创新精神,传递更多科技创新信息,宣传国家科技政策,展示国家科技形象,参与国际科技舆论竞争,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在此我们谨向原作者和原媒体致以崇高敬意。如果您认为本网文章及图片侵犯了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说明  |  隐私政策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  粤ICP备05102027号

粤公网安备 4404020200135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