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 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氢能科技 沙蓬绿色种养产业模式 联源科技 超联科技 园区 园区 园区 园区 园区

“中国2050高比例可再生能源发展情景暨路径研究”

   2015-04-16 中国能源网
42
核心提示:4月16日,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能源研究所/国家可再生能源中心在京发布了"中国2050高比例可再生能源发展情景暨路径研究"项目成果

4月16日,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能源研究所/国家可再生能源中心在京发布了"中国2050高比例可再生能源发展情景暨路径研究"项目成果。研究显示:2050年可再生能源满足我国一次能源供应60% 以及电力供应85%以上在技术上是可行的,在经济上是可承受的;届时电力将占到整个终端能源消费的60%以上。

国家能源局副局长刘琦为研究报告作序,充分肯定了该研究为我国探索一条通往未来以可再生能源为核心的能源创新之路所作出的努力,并指出,要以坚定的信心走向未来高比例可再生能源发展之路。国家能源局新能源司副司长史立山、能源基金会高级副总裁林江在大会致辞,能源研究所副所长王仲颖代表课题组介绍了研究成果,王凤春、石定寰、白荣春、何建坤、余贻鑫、孔力等国内知名能源专家对课题研究成果进行点评并给予高度评价。来自国内外38家研究机构,150多名专家学者参加了发布会,对研究成果给予了高度关注和肯定。

当前,以传统化石能源为主的能源消费模式导致全球能源资源约束和生态环境恶化,同时,化石能源燃烧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正在全球范围导致严重的气候灾害,应对资源环境挑战已成为全球共同的重大课题。逐步摆脱化石能源依赖是人类发展进程中不可逆转的前进方向,世界能源发展必须进入以无碳化为核心的第三次能源变革时代,实现"高比例可再生能源发展"则是这一宏伟变革中的重要标志。"中国2050高比例可再生能源发展情景暨路径研究"正是为探索化石能源逐步退出中国能源发展的主导地位、可再生能源成为未来能源核心所进行的情景及路径研究。该研究由能源基金会发起及支持,由来自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国家可再生能源中心、国家电网能源研究院、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中关村储能产业技术联盟、中国气象局风能太阳能资源中心、华北电力大学等十几家单位100多位专家组成的研究团队历时三年时间共同完成。该研究也得到了丹麦能源署和美国可再生能源国家实验室的技术支持。

该研究以资源、环境和碳排放为约束,倒逼我国能源发展路径的清洁化,基于情景假设,以高比例可再生能源发展为目标,对电力技术经济特性、电力系统运行、能源资源价格、宏观经济影响、环境外部性等进行了分析;研究了参考情景和高比例可再生能源情景下的电力和能源系统优化发展方案,并对方案的经济、就业、环境等进行了影响评价;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可供选择的发展路径和行动计划。

高比例可再生能源发展路径选择的五大原则:

--高比例可再生能源之路坚持市场化选择,通过技术经济分析和能源系统优化,提出了高比例可再生能源发展的技术方案。

--高比例可再生能源之路践行经济可承受,通过可再生能源技术不断进步,可以在较小成本或无增量成本的前提下,实现可再生能源发电比基年水平大幅增加。

--高比例可再生能源之路强化技术及制度支撑,通过新增灵活发电容量、提高火电厂的灵活性、使用储能技术和需求响应机制、扩展输电基础设施以及建立灵活的电力市场,使系统能够对高比例风力发电和太阳能发电引起的波动性和不确定性进行适应性管理。

--高比例可再生能源之路兼顾未来与当前发展需求,为适应中国未来的能源转型形势,将实现高比例可再生能源发展作为国家能源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制定国家能源战略的过程中,将可再生能源作为实现国家2020年和2030年非化石能源发展目标和实现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的核心手段。

--高比例可再生能源之路实现全社会受益,风电、太阳能、电动汽车等新兴产业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对经济增长产生显著的拉动作用,并对机械制造业、电子产品制造业、研发产业和服务业都有显著拉动作用,优化了我国整体就业结构,同时使大气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持续大幅度降低,与1980年的排放水平持平,助力中国大地重现上个世纪八十年代的碧水蓝天。

国家能源局刘琦副局长在课题发布会前一天的课题总结汇报会上表示:"2050高比例可再生能源发展情景暨路径研究弥补了国内可再生能源研究的短板,具有长远战略性,是一个十分重要、有份量的研究,对今后的研究工作具有"抛玉引金"的作用,为我国能源转型战略的制定起到了重要支撑。"据课题组介绍,今后几年,能源研究所、国家可再生能源中心等单位还将在能源基金会的支持下,围绕我国2050年以高比例可再生能源为目标的能源转型战略开展更加深入的后续研究。



免责声明:本网转载自其它媒体的文章,目的在于弘扬科技创新精神,传递更多科技创新信息,宣传国家科技政策,展示国家科技形象,参与国际科技舆论竞争,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在此我们谨向原作者和原媒体致以崇高敬意。如果您认为本网文章及图片侵犯了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说明  |  隐私政策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  粤ICP备05102027号

粤公网安备 4404020200135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