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 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氢能科技 沙蓬绿色种养产业模式 联源科技 超联科技 园区 园区 园区 园区 园区

构建洲内跨国互联电网 加快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

   2015-12-03 国家电网报
62
核心提示:从全球清洁能源资源分布看,除北极地区和赤道地区大型可再生能源基地外,各洲也具备建设大型可再生能源基地的条件,但与洲内负荷

从全球清洁能源资源分布看,除北极地区和赤道地区大型可再生能源基地外,各洲也具备建设大型可再生能源基地的条件,但与洲内负荷中心在地理上分布不均衡。构建洲内跨国互联电网,对于加快洲内的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非常必要,并可为洲内接受外来电或向洲外送电提供坚强支撑。对于能源输出洲,主要解决能源送出通道问题;对于能源受入洲,主要是构建坚强的受端电网,提高接受大规模洲外来电的能力。

在洲内跨国联网及大型可再生能源基地电力的跨国输送中,将主要采用特高压交直流输电技术。洲内跨国联网将按照先易后难、由近及远的方式推进,联网基础条件好、需求迫切的区域优先建设。

亚洲互联电网

亚洲是全球最大的电力负荷中心,拥有丰富的可再生能源资源,未来将形成以洲内大型可再生能源基地为电源送出点、连接各大负荷中心的亚洲互联电网,并接受来自“一极一道”的跨国跨洲电力流。未来,亚洲各大可再生能源基地——蒙古国风电和太阳能发电基地、俄罗斯远东和西伯利亚水电基地、中亚风电和太阳能发电基地、中国“三北”风电和西北太阳能发电基地、白令海峡及库页岛风电基地、印度太阳能与风电基地等开发提速,成为亚洲互联电网内的电源送出点。

总体来看,亚洲互联电网将形成中亚、东北亚、东南亚、南亚和中东等几个大的电网互联区域,并进一步形成各区域间的联网形态。

欧洲互联电网

欧洲是全球重要的电力负荷中心之一,欧洲互联电网主要为解决北极风电、北海风电、南欧太阳能与北非太阳能电力的接入,以及与欧洲水电等各类电源联合运行和在全欧洲消纳问题。未来欧洲可形成“三横三纵”的联网主干通道,分别为:连接北海风电、北欧水电与北极风电送入的特高压北横通道,连接英国南部、法国北部、德国、波兰等负荷中心与中亚可再生电力送入的特高压中横通道,连接西班牙、意大利、希腊等太阳能发电基地的特高压南横通道,以及连接格陵兰岛、挪威海和巴伦支海风电、英国海上风电、法国负荷中心、西班牙太阳能和北非太阳能发电基地的特高压西纵通道,连接挪威水电、德国负荷中心、意大利太阳能和北非太阳能发电基地的特高压中纵通道,连接喀拉海风电、芬兰和波兰负荷中心、希腊太阳能和北非太阳能发电基地的特高压东纵通道。此外,欧洲还与中亚地区、北非地区进行洲际联网,实现洲际电力交换。

北美互联电网

北美互联电网将洲内的中部和西部风电基地、西南部太阳能发电基地、加拿大水电基地与东部和西部负荷中心相连,东部从格陵兰岛受入北极风电,西部从阿拉斯加与亚洲电网互联,实现洲内与跨洲可再生能源资源的大范围配置与高效消纳。美国中西部的风电、西南部的太阳能发电基地、南部的密西西比河流域水电向东部和西部负荷中心送电,构成北美互联电网的横向通道。此外,美国西南部与墨西哥西北部太阳能发电基地将向墨西哥负荷中心地区送电,形成北美互联电网的南部联网区及与南美洲联网通道。

南美洲互联电网

南美洲能源资源丰富,南美洲互联电网主要实现西海岸国家间的电力南北互济,东部地区的北电南送,以及中部地区的西电东送。未来的南美洲内互联骨干网架,主要实现厄瓜多尔、哥伦比亚、委内瑞拉等北部国家负荷中心间的互联,巴西、阿根廷等国家的东部负荷中心互联,以及巴西水电、秘鲁和智利的太阳能和风电基地与各负荷中心的互联。

非洲互联电网

非洲互联电网将实现北非的太阳能发电和风电基地与非洲中部水电基地、南部非洲太阳能发电基地进行联合运行,满足全洲电力消费增长需求,并为北非太阳能发电外送提供坚强送端电网支撑,总体形成洲内北电南送、东西互济,洲外北送欧洲、东接亚洲的新格局。未来,非洲境内将形成北非、中非和东非、西非、南非等四个大的联网区域,并进一步互联形成非洲互联电网。北非区域电网主要包含了北非太阳能发电基地、风电基地和北部负荷中心,是非洲重要的电力送出地区;中非和东非联网区域内包含水电基地、太阳能发电基地、风电基地,是非洲又一重要的电力送出地区;西非区域电网和南非区域电网内负荷规模大,是未来主要的电力受入地区。

(摘自《全球能源互联网》)



免责声明:本网转载自其它媒体的文章,目的在于弘扬科技创新精神,传递更多科技创新信息,宣传国家科技政策,展示国家科技形象,参与国际科技舆论竞争,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在此我们谨向原作者和原媒体致以崇高敬意。如果您认为本网文章及图片侵犯了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说明  |  隐私政策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  粤ICP备05102027号

粤公网安备 4404020200135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