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信部网站24日发布《关于加强“十三五”信息通信业节能减排工作的指导意见》。《意见》旨在大力推进信息通信产业升级,建立健全信息通信业绿色发展长效机制,走高效、清洁、低碳、循环的绿色发展道路。
《意见》提出,创新推广绿色网络技术。全面推进信息通信业节能减排改造及技术创新,强化技术节能,积极构建先进绿色网络。新建通信网络全面采用节能减排新技术和设备,推进通信网络结构性和系统性节能减排创新;积极推进现网老旧高耗能传统设备退网,加快传统交换设备和高耗能设备的升级改造;加快电信用户向光纤网络迁移,深入推进光网城市建设。
《意见》写道,深化基础资源共建共享。做好城市通信基础设施专项规划编制工作,加大电信管道、杆路、铁塔、基站机房、光缆、住宅小区电信设施的共建共享力度,实现电信基础设施集约建设;扩展基础设施共建共享的深度和广度,探索跨行业的共建共享,扩大共建共享带来的节能效应。
《意见》指出,加强企业节能减排管理制度建设。推动信息通信行业企业逐步完善节能减排目标责任制,逐级落实节能减排目标、责任单位和责任人,健全节能减排各项规章制度,完善节能减排组织管理体系、能耗统计体系、绩效考核管理体系等。
《意见》要求,到2020年,信息通信网络全面应用节能减排技术,高能耗老旧通信设备基本淘汰;电信基础设施共建共享全面推进;通信业能耗基本可比国际先进水平,实现单位电信业务总量综合能耗较2015年底下降10%;新建大型、超大型数据中心的能耗效率(PUE)值达到1.4以下;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应用比例大幅提升。以下为意见原文: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计划单列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通信管理局,中国通信企业协会,中国电信集团公司、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中国联合网络通信集团有限公司,中国铁塔股份有限公司,相关单位:
为贯彻落实《信息通信行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工信部规〔2016〕424号),引导和推进“十三五”信息通信业节能减排工作,提出如下意见:
一、充分认识信息通信业节能减排的重要性
“十二五”期间,信息通信业按照国家节能减排总体部署,深入推进节能减排技术进步和科技创新,深化节能减排管理体系建设,大力推进节能减排新技术应用,积极开展老旧高耗能设备退网,深入实施电信基础设施共建共享,着力推动国家绿色数据中心试点建设,深入推进网络光纤化改造,推动构建绿色信息通信网络。新建大型数据中心的能耗效率(PUE)值普遍低于1.5,单位电信业务总量综合能耗从2010年的52.1千克标准煤/万元下降到2015年的31.5千克标准煤/万元,累计下降39.7%,提前并超额完成了“十二五”节能减排目标,节能减排工作取得显著成效。
“十三五”是建设网络强国、构建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的关键期,《信息通信行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提出“十三五”行业内节能技术广泛应用,高耗能网络设备大规模减少,形成完善的绿色评价体系和机制,达到与生态文明建设相适应的行业绿色发展水平。这些都对信息通信业的绿色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提升绿色化水平是推动信息通信网络发展的必然途径,全行业必须充分认识开展节能减排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加大科技创新和研发力度,大力推进节能减排工作,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作出积极贡献。
二、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着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信息化应用促进全社会节能减排为重点,以提升信息通信业资源能源利用效率为主线,以绿色科技创新为支撑,以政策法规标准制度建设为保障,大力推进信息通信产业升级,建立健全信息通信业绿色发展长效机制,走高效、清洁、低碳、循环的绿色发展道路,促进行业健康和可持续发展。
(二)基本原则
——坚持政策引导与市场推动相结合。通过加强政策引导,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以企业为主体,推动信息通信业节能减排工作迈上新台阶。
——坚持协调发展与融合共享相结合。大力推进三网融合发展,创新合作模式,做好现网升级改造的统筹规划,促进3G/4G/5G及无线宽带网络协调发展,推进能源管理信息化建设,推动实现网络资源高效利用。
——坚持过程节能与产品节能相结合。强化新建工程的设计、建设、运维等全生命周期过程的节能管理,推广高效节能技术产品,提升信息通信业整体能效水平。
(三)主要目标
到2020年,信息通信网络全面应用节能减排技术,高能耗老旧通信设备基本淘汰;电信基础设施共建共享全面推进;通信业能耗基本可比国际先进水平,实现单位电信业务总量综合能耗较2015年底下降10%;新建大型、超大型数据中心的能耗效率(PUE)值达到1.4以下;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应用比例大幅提升。
三、重点任务
(一)以信息通信技术应用带动全社会节能减排
通过促进“互联网+”、共享经济发展推动传统行业转型升级,推动能源管理信息化系统在重点行业中的应用,对企业能源输配和消耗情况实施动态监测、控制和优化管理,不断加强企业对能源的平衡、调度、分析和预测能力,实现企业用能的精细化和数字化管理。
(二)加强行业节能减排技术创新推广
1.创新推广绿色网络技术。全面推进信息通信业节能减排改造及技术创新,强化技术节能,积极构建先进绿色网络。新建通信网络全面采用节能减排新技术和设备,推进通信网络结构性和系统性节能减排创新;积极推进现网老旧高耗能传统设备退网,加快传统交换设备和高耗能设备的升级改造;加快电信用户向光纤网络迁移,深入推进光网城市建设。
2.创新推广绿色数据中心技术。推广绿色智能服务器、自然冷源、余热利用、分布式供能等先进技术和产品的应用,以及现有老旧数据中心节能改造典型应用,加快绿色数据中心建设;认真执行绿色数据中心相关标准,优化机房的油机配备、冷热气流布局,从机房建设、主设备选型等方面进一步降低能耗。
3.创新推广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节能技术。鼓励互联网企业开放平台资源,加强行业云服务平台建设,支持行业信息系统向云平台迁移。加速软件定义网络(SDN)/网络功能虚拟化(NFV)技术在信息通信网络结构优化升级中的应用,提升网络资源的利用率,降低运营成本。加强信息系统(IT)服务器的节能管理,通过资源虚拟化、云化等科技手段提高服务器资源利用率。
4.创新推广能源高效利用和新能源技术。推进电力能源高效使用,推广高压直流供电和高效模块化不间断电源等节能技术和设备,提高风能、太阳能、新型蓄电池等新能源占比。
(三)积极推进行业结构性节能减排
1.深化基础资源共建共享。做好城市通信基础设施专项规划编制工作,加大电信管道、杆路、铁塔、基站机房、光缆、住宅小区电信设施的共建共享力度,实现电信基础设施集约建设;扩展基础设施共建共享的深度和广度,探索跨行业的共建共享,扩大共建共享带来的节能效应。
2.推动绿色供应链建设。积极推动行业设备研发、制造、运输、回收等全生命周期节能减排,加快构建信息通信业供应链绿色标准体系,提高节能、节水、节地、节材指标及计量要求。加强联合研发,共同推动无线、信息系统和传输网等设备降低功耗,推广绿色包装应用,加强废旧设备管理,不断完善对信息通信废弃设备的回收管理,减少对环境的影响,推动绿色循环发展。
(四)推动企业节能减排管理体系与平台建设
1.加强企业节能减排管理制度建设。推动信息通信行业企业逐步完善节能减排目标责任制,逐级落实节能减排目标、责任单位和责任人,健全节能减排各项规章制度,完善节能减排组织管理体系、能耗统计体系、绩效考核管理体系等。
2.深化节能减排统计监测平台建设。运用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技术,对信息通信行业企业能源消耗情况实施动态监测、控制和优化管理,提高分析、预测和平衡调度能力,实现节能减排的精准化管控。
(五)完善行业节能减排政策标准体系建设
进一步完善信息通信设备节能分级标准及绿色数据中心相关标准,充分发挥标准的引导和约束作用,加快构建信息通信业绿色供应链,有效支撑行业节能减排工作。
(六)探索与创新市场推动机制
1.建立健全第三方节能服务机制。创新合同能源管理,健全利益分享机制,推广能源费用托管、节能量保证、节能设备租赁等商业模式,满足用能单位的个性化需求。充分发挥第三方服务机构的作用,为企业提供检测、认证、培训等服务,为节能减排新技术、新政策、新标准的研究制定和应用建言献策,共同推进节能减排工作。
2.建立健全节能金融服务模式。加强产融衔接,探索建立绿色信贷、绿色债券、绿色产业基金支持信息通信业节能减排项目建设的服务模式,推动企业落实节能减排技术改造和新技术新产品推广,实现行业绿色发展。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行业指导与监管
积极开展信息通信业节能减排政策、标准、规范的研究制定工作,编制信息通信业节能减排新技术指导目录及老旧高耗能通信设备淘汰指导目录,提升行业重点环节、重点领域节能减排工作。
(二)加大政策支持力度
加大工业转型升级、节能减排等专项财政资金对信息通信行业节能减排的支持力度。落实节能减排税收优惠和政府采购政策,加快绿色产品的推广应用。鼓励金融机构为信息通信业企业节能减排项目提供便捷、优惠的担保服务和信贷支持。
(三)强化企业主体责任
基础电信企业应进一步加强节能减排管理,健全企业节能减排相关制度。鼓励互联网企业落实节能减排责任,针对数据中心、云计算平台、内容分发网络(CDN)设施等高耗能环节开展技术创新和推广工作。各单位应积极落实相关法律法规,执行节能减排相关标准,定期开展节能教育及岗位培训。
(四)加强宣传交流
充分利用基础电信企业和互联网企业信息平台优势,运用多种渠道开展节能减排宣传,发挥好引导作用。持续提升行业人员对节能减排工作的认识,营造行业节能减排氛围。积极开展国际合作和交流,借鉴国外先进经验和做法,创新工作思路,不断提高行业节能减排水平。
工业和信息化部
2017年4月19日
(中国能源网综合)
免责声明:本网转载自其它媒体的文章,目的在于弘扬科技创新精神,传递更多科技创新信息,宣传国家科技政策,展示国家科技形象,参与国际科技舆论竞争,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在此我们谨向原作者和原媒体致以崇高敬意。如果您认为本网文章及图片侵犯了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