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 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氢能科技 沙蓬绿色种养产业模式 联源科技 超联科技 园区 园区 园区 园区 园区

绿色电力扮靓大美青海

   2018-09-19 亮报
66
核心提示:②①雄踞世界屋脊青藏高原东北部的青海,境内不仅河流纵横,湖泊棋布,更是风能和太阳能的富矿带。近年来,鲁能集团青海新能源公

 

雄踞“世界屋脊”青藏高原东北部的青海,境内不仅河流纵横,湖泊棋布,更是风能和太阳能的“富矿带”。近年来,鲁能集团青海新能源公司坚持“绿色发展、生态优先”理念,助力国家绿色低碳循环经济发展体系建设,在大力发展新能源项目、打造鲁能海西多能互补集成优化国家示范工程的同时,积极开展阳光扶贫,为建设大美青海、美丽中国作出了贡献。

图① 风电场设备运维工作现场。 图② 青海鲁能诺木洪风电场。 资料图

电从高原来

造福更多人

1000多年前,文成公主路过赤岭的这一天,大风呼啸,日光灿烂。高处是鹰,在湛蓝的天空顺风滑翔,近处是羊群,于阳光照耀下的花海中漫步,远处是牧人的歌声,宛转悠扬。从长安出发一路风尘仆仆的公主,爱上了这个“风光无限”的地方,便登上山顶,将随身携带的“日月宝镜”抛向天空,落下来,成了浩淼美丽的青海湖。

虽然是传说,但拥有莽莽昆仑山、“中华水塔”三江源的青海,不仅因绚烂旖旎的风光闻名天下,更以境内丰富的自然资源造福着世世代代生活在这里的人民。

青海不仅水能储量丰富,还蕴藏着巨大的光能和风能资源。无限的风、光,成就了大美青海,而在新时代,更转化为源源不断的能量,给古老的土地注入了新的腾飞动力。

9月2日,一缕晨曦照射在我国地势最高的内陆盆地——柴达木盆地,金色的沙、火红的枸杞和白色的风机交替形成了一幅美丽的画卷。8时50分,一台新建的风机叶片开始转动,鲁能集团青海新能源公司(以下简称“青海新能源公司”)诺木洪风电场主控室响起一片欢呼声。

“这是鲁能集团在高原建成并投产的第9个新能源场站。”青海新能源公司董事长、党委书记李静立介绍说。2015年7月,李静立与同事们告别家乡来到雪域高原,他们的工作,是在青海72万多平方公里的山川沟壑间寻找、开发新能源。作为国家电网有限公司的全资子公司,鲁能集团一向致力成为公众、专业、优质、领先绿色能源投资运营商,积极布局国内12个资源富集省份,总建成、投产容量211.65万千瓦,累计发电92亿千瓦时。青海,是鲁能集团新能源投资、开发布局的重要一环。2017年3月,青海新能源公司成立,核心业务聚焦在风力发电、光伏发电以及光热、储能等新能源板块。

开发新能源,项目前期的规划至关重要。为此,李静立和同事们经受着高原反应、风吹雨淋、日光曝晒,在高山草原、戈壁荒漠中收集太阳能、风能数据。2015年冬,鲁能集团第一座高原光伏项目——青海共和2万千瓦光伏电站获得备案。青海新能源公司员工带着兴奋和忐忑,踏进了海拔2900米的共和县塔拉滩,在凛冽的寒风中打响了鲁能集团在青海发展清洁能源项目的第一枪。

“那时气温零下30摄氏度,我们白天检查施工情况,晚上在工棚里讨论施工方案,没有人叫苦、叫累,只想着早日建成发电。”青海新能源公司参建人员曾霜说。2015年12月23日,共和2万千瓦光伏电站并网发电,实现了当年项目核准、开工、建成、投产的目标。

开了个好头,青海新能源公司再接再厉:用时45天建成了格尔木2万千瓦光伏项目,诺木洪5万千瓦风电项目90天完工,成为行业建设的标杆;负责建设的望京330千伏汇集站项目,通过管理创新和施工程序优化,实现了4个月内竣工运营。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一排排光伏板整齐阵列,一座座风机在广袤的戈壁上建成。2017年12月29日,鲁能海西多能互补集成优化国家示范工程60万千瓦光伏、风电项目成功并网发电,青海新能源公司一年内建成投产装机67万千瓦,领跑清洁能源行业,创造了国内清洁能源建设上的“鲁能速度”。截至目前,青海新能源公司在建、运营、代维代管容量达到102万千瓦,在青海省新能源发电企业中装机总量跃至第2位,“大项目规划、大项目主导、大基地建设”的清洁能源基地初见雏形。

今年6月20日~28日,国家电网有限公司组织青海全省连续9天全部以水、风、光等清洁能源供电,创造了世界纪录,为能源转型提供了实践验证。青海新能源公司积极参与,作出了贡献。“今年青海‘绿电9日’期间,我们增加了设备巡视、测温的频次,实时掌握设备运行情况,实现了发电设备的零故障运行,累计向青海电网输送清洁电能1329万千瓦时。”青海新能源公司生产技术部副主任李海生介绍说。记者了解到,今年青海新能源公司已向山东、上海、重庆等地区交易清洁电能8910万千瓦时,青海的无限“风光”,经过电网,跨省跨区,造福了更多人。

攻关新能源难题

让风、光乖乖“听话”

风能、太阳能清洁无污染而且可再生,具有很大的优势,但也存在受天气情况影响大、随机性强,难以提供连续稳定的电能输出等问题。为实现青海无限“风光”大规模开发利用,青海新能源公司不断摸索、创新,建设鲁能海西州多能互补集成优化国家示范工程。

海西州多能互补集成优化国家示范工程总装机容量70万千瓦,包括20万千瓦光伏项目、40万千瓦风电项目、5万千瓦光热发电项目及5万千瓦储能系统,规划建设成为国际领先的“风、光、热、蓄、调、荷”于一体的多能互补、智能调度的纯清洁能源综合利用创新基地。该工程建成后年发电量约12.625亿千瓦时,每年可节约标准煤约40.15万吨。“多能互补示范工程采用‘新能源+’模式,以光伏、风电为主要开发电源,以光热储能系统、蓄电池储能电站为调节电源,多种电力组合,有效改善风电和光伏不稳定、不可调的缺陷,彻底解决用电高峰期和低谷期电力输出的不平衡问题。我们基于生产模拟仿真技术,构建‘风电—光伏—光热—储电—储热—调度—负荷’优化互补系统,提升系统运行灵活性、降低出力波动性,实现弃风小于5%、对外输电通道容量小于发电容量40%的目标。”青海新能源公司总工程师魏鹏介绍说。

9月7日,青海新能源公司工程建设部员工张国成与施工队长韩长印一同踩着沙化土地,检查定日镜基础浇筑进度。“我们的任务就是负责镜子的定位、复测、浇筑等工作。”张国成介绍说,他们要在戈壁滩上安装4400块定日镜,组成一个约6400亩的镜场,“每面镜子138平方米,它们会随着太阳转动,将太阳光反射到吸热塔!”

张国成他们建设的正是鲁能海西多能互补集成优化国家示范工程中最为关键的5万千瓦光热项目。海西多能互补工程并不是几种能源形式的简单叠加,而是通过新技术和新模式的发展,使多种能源深度融合,达到“1+1>2”的效果。光热发电储能系统是该项目建设的亮点之一,也是最难的部分,白天积蓄热量,在光伏、风力发电低谷期,补充热能发电,成为调节电力输出的关键一环。魏鹏介绍说:“目前,全球光热发电项目西班牙、美国领跑,国内尚处于起步阶段。鲁能海西州多能互补集成优化示范工程的5万千瓦光热发电项目将在引进国际领先技术的基础上,不断创新,攻克难题,项目建成后将在技术、规模、发电量等方面处于国内领先地位。”

海拔3000米的茫茫戈壁滩上,风、光、热、储、电网实现互补融合,青海新能源公司驯服了风、光这两匹烈马,让其乖乖“听话”,创造了中国新能源发展的一项辉煌。

阳光扶贫

为乡亲们过上好日子添把力

9月10日,灿烂的阳光照射在格尔木市的一处戈壁滩上。这里是光伏园区,黄沙、蓝天和绵延的光伏板,成了天际间靓丽的一道景色。

上午9时,在鲁能格尔木光伏电站里,38岁的汪世云和弟弟王培彦开着水车,带着同事们从机井里抽水,准备清洗这里的145904块光伏板。

汪世云两兄弟是格尔木人,家里经济困难,为了生活,两人开过车、做过小生意,但收益差强人意,直到在光伏电站找到了工作。“不仅在家门口就业,而且每月还能挣几千块钱,日子过得好着呢!”汪世云开心地说。像汪世云这样的困难员工,在青海新能源公司还有很多,自成立以来,青海新能源公司不仅主动招聘当地困难群众,提供就业岗位,更开展精准扶贫工作及各种公益活动,积极履行社会责任。

“现在再也不用担心托托社区群众的饮水问题了,这还得感谢青海新能源公司建好的光伏水泵供水项目。不仅彻底解决了饮水问题,还为今后乡亲们过上好日子添了一把力。”面对着一块块光伏板,都兰县巴隆乡副乡长李成业笑着说。巴隆乡托托社区是一个新型社区,巴隆乡清泉、三合、雅日哈图及托托等村落的农牧民搬迁至此,因地理位置限制,吃水困难,村民只能依靠小股泉水作为生活饮用水。

青海新能源公司得知这一情况后,决定捐建光伏水泵项目,利用太阳光发电抽水、蓄水,不增加额外费用,解决当地饮水问题的同时,也为当地脱贫致富作出贡献。“这个光伏水泵项目建设,不仅解决了社区住户、商家的饮水问题,就连1000头牲畜的饮水也有了保障。”都兰县副县长肖军说。

9月3日,刚刚开学的青海格尔木市第七中学就迎来了一件喜事——新建的物理、化学实验室和图书馆正式投入使用。

2017年9月14日,鲁能集团实施大爱飞扬走进青海文化扶贫慰问活动,在格尔木市教育局的推荐下,鲁能集团向格尔木市第七中学捐赠助学款50万元,帮助修建化学、物理实验室和图书馆,改善教育条件。同时,青海新能源公司员工与该校10名学生结对助学,如今,结对的10名学生已全部考取大学。

记者了解到,青海新能源公司在开展产业扶贫的基础上,还以捐资助学、吸引就业、联企兴村等形式开展扶贫。截至目前,青海新能源公司派出扶贫干部,建立扶贫点4个,累计投入教育扶贫资金57.6万元、产业扶贫资金94万元,解决当地3000多人就业。下一步,青海新能源公司将继续实施精准扶贫履责行动计划,发挥产业优势,积极主动推进产业扶贫,招录当地贫困大学生,实施就业扶贫,开展捐资助学,派遣驻村第一书记到都兰县上滩村实施定点扶贫,为打赢“十三五”时期扶贫开发攻坚战贡献力量。



免责声明:本网转载自其它媒体的文章,目的在于弘扬科技创新精神,传递更多科技创新信息,宣传国家科技政策,展示国家科技形象,参与国际科技舆论竞争,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在此我们谨向原作者和原媒体致以崇高敬意。如果您认为本网文章及图片侵犯了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说明  |  隐私政策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  粤ICP备05102027号

粤公网安备 4404020200135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