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 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氢能科技 沙蓬绿色种养产业模式 联源科技 超联科技 园区 园区 园区 园区 园区

2017年中国动力电池投资项目超100个

   2018-06-27 汽车之家
79
核心提示:2017年动力电池行业投资火爆,据不完全统计,2017年国内动力电池相关投资项目多达100个,总投资额超过2159亿元,涉及上游资源和

2017年动力电池行业投资火爆,据不完全统计,2017年国内动力电池相关投资项目多达100个,总投资额超过2159亿元,涉及上游资源和材料、中游电池生产及装备及下游回收利用环节。但大量投资围绕着一些固化技术、低端领域积聚,最后可能会成为产业创新障碍。6月27日,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秘书长兼首席专家张永伟在中国(青海)锂产业与动力电池国际高峰论坛上介绍了中国动力电池发展情况,并给出了十点建议。

动力电池行业需要再定义。作为新能源车的“心脏”,动力电池技术发展是破解电动车里程焦虑、成本过高、性能提升等问题的关键,目前我国以三元锂电池为主的纯电动发展路线需要加快创新,在技术路线的竞争中找到自己的核心竞争力。但创新面临着很多困难,当前要突出解决产业链发展中的不平衡、不协调问题。

需要从战略上高度重视上游资源问题。目前电池中锂和钴材料占比较高,中国锂资源相对丰富的,但是钴资源贫瘠,在全球钴储量中中国仅占到了1%左右,随着电动车产销量的增长,上游资源瓶颈会越来越突出,需要尽早从战略上规划布局。此外,中国上游资源开发技术瓶颈也导致了资源自产率偏低,这也是影响上游材料价格的重要因素。

动力电池产能大但也面临投资虚化问题。数据显示,在电动车发展的带动下,全球锂动力电池出货量由2011年的1.08GWh上升至2017年的62.35GWh,其中中国动力电池出货量占比超过60%;2017年中国主要企业锂电池产能约124GWh,2018年底预计达到180GWh,且主要企业产能基本超过8GWh,但利用率普遍低于40%;不完全统计,2017年国内动力电池相关投资项目多达100个,总投资额超过2159亿元,大量投资围绕着一些固化技术、低端领域积聚,容易制造一些没有实际竞争力产能,最后可能会成为产业创新障碍。

行业竞争主要是在中日韩展开。2017年动力电池出货量达到62.35GWh,前十企业全部为中日韩企业,市场总额80%,市场进一步向优势企业集中,强者恒强的局面将会继续保持,“小、散、乱”企业将被淘汰或转型。

拓展更多领域和绑定战略性资源成为电池企业重要举措。动力电池产业全球化布局明显,且中国市场将成为竞争的重要区域,但中国电池生产企业国际化水平相对较低。随着产业规模的扩大,电池企业对上游资源需求激增,企业战火已从配套客户的争夺延伸至上游材料和资源,世界各地的锂矿、镍矿、钴矿资源炙手可热,抢先布局的动力电池企业将享有主动权。

电池带动装备、回收、商业运营等业务快速发展。粗略计算,2022年动力和储能锂电池生产设备市场总规模将达到1370亿元。最早投入市场的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2018年进入退役期,第一轮大规模的动力电池报废期即将到来;越来越多企业已经开始布局动力电池回收和梯次利用,未来电动车将与可再生能源紧密结合,做到绿色、减排依托的是可再生能源的供电,而较大规模的可再生能源有效利用则依赖储能载体的支撑。此外,消费者购车可选择车与电池资产上的分离,仅支付车辆的购买费用,电池所有权归资产运营公司,实现动力电池的全生命周期管理,包括电池的定制生产、车端使用、梯次利用和回收等。

动力电池领域会出现技术上的“黑天鹅”。目前国际主流企业主要电池类型基本为磷酸铁锂和三元锂电池,其中中国2017年两种电池装机占比合计达到93.3%。且当前这两种电池能量密度提升和成本下降还有一定空间,在产业中还有一段发展期。固态电池具有能量密度高,循环寿命长,安全性高等技术优势,成为下一代电池竞争的重点,相关企业纷纷展开布局,但目前还处于行业积累期。此外,锂硫、锂空气电池、钠离子、纳米电池等新电池研发层出不穷,并且在某些方面取得突破,这些虽还在实验阶段,但不可否认的是,这些电池有望打破当前动力电池的一些瓶颈,在产业发展中仍不容忽视。

发展关键在于研发和技术创新。中国在电池领域技术和应用创新是最快的,但是源头性创新、基础性创新缺乏,产、学、研链条不能打通,这导致源头性、基础性领域投入和组织不到位,这可能导致未来产业创新乏力。

推动产业协同发展。技术协同、产业协同的同时,市场和利益也要协同,某个环节长时间亏损对行业都没有好处。此前,上游材料价格上涨问题突出,上涨影响因素较多,需要有针对性的采取办法解决。

建立良好的政策和监管环境。政府在管理中需要给予企业足够的政策调整预期,充分考虑电池和整车研发周期、投产周期,符合新标准的研发和更换周期;提高安全、环保等准入门槛,强化事中事后监管与处罚,通过外部性技术指标设置门槛,减少事前审批,降低市场准入壁垒,但需要加强事中事后监管与处罚,净化市场,提供违法成本。(文/汽车之家 章涟漪)



免责声明:本网转载自其它媒体的文章,目的在于弘扬科技创新精神,传递更多科技创新信息,宣传国家科技政策,展示国家科技形象,参与国际科技舆论竞争,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在此我们谨向原作者和原媒体致以崇高敬意。如果您认为本网文章及图片侵犯了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说明  |  隐私政策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  粤ICP备05102027号

粤公网安备 4404020200135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