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 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氢能科技 沙蓬绿色种养产业模式 联源科技 超联科技 园区 园区 园区 园区 园区

扩大跨省跨区外送规模 探索清洁能源消纳新模式

   2017-11-29 亮报
54
核心提示:日前,记者从国家能源局了解到,今年前三季度,全国弃水、弃风、弃光局面有所好转,可再生能源电力整体消纳水平逐步提高。其中,

日前,记者从国家能源局了解到,今年前三季度,全国弃水、弃风、弃光局面有所好转,可再生能源电力整体消纳水平逐步提高。其中,弃风率同比下降6.7个百分点,弃光率同比下降4个百分点。

近年来,我国可再生能源产业在蓬勃发展的同时,一直备受弃水、弃风、弃光等问题的困扰,如何有效缓解弃水、弃风、弃光状况,关乎能源转型,更关乎人们赖以生存的碧水蓝天。本报记者多方采访获得前三季度“三弃”状况缓解所取得的各方经验,试图为新能源消纳带来有益的启示,并为探索电能清洁发展之路提供宝贵经验。


内蒙古努古斯台风电场一角。

国网蒙东电力 供图

现状

前三季度“三弃”状况得到有效缓解

我国清洁能源发展呈现集中开发为主、分散式开发为辅、就地消纳和跨区输送并重的特点。我国目前电源结构性矛盾突出,系统调峰能力不足;新能源资源与用电负荷逆向分布;市场化机制尚不健全,省间壁垒难以根本消除等因素,都在不同程度上制约着新能源的消纳与发展。前三季度全国范围内的“三弃”状况有所好转,但清洁能源消纳难题仍然存在。

冬季的内蒙古通辽市晴空万里,寒风凛冽。在王恺眼中,这风是大自然的馈赠。正是有了源源不断的风,远处高大的白色风机才能转个不停,王恺的心里也能多一份安稳。

“风机转着,发电指标才能完成。”作为华能新能源蒙东分公司生产部的员工,王恺最担心的就是风机停摆。参加工作几年来,“弃风”这个词一直是王恺难以摆脱的困扰,“就风力发电而言,内蒙古拥有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全区风能技术可开发量占据全国50%以上。但风电场建了起来,风电却不知道如何消纳。区内消纳能力有限,电力外送通道紧缺,这些不利因素成了阻碍风电发展的主要原因。”

但在今年,王恺对内蒙古弃风状况的缓解充满信心。这一方面来源于国网内蒙古东部电力有限公司在赤峰、通辽等地开展的风电供暖试点工作,7家风电企业为92.9万平方米建筑供暖,整个供暖季可消纳风电5000万度。“另一方面,今年6月投产的500千伏升压站切切实实解决了开鲁地区风电基地的消纳问题,再加上扎鲁特—青州±800千伏特高压直流工程具备了送电条件,解决东北‘窝电’问题指日可待!”

王恺的感受,也在相关统计数据上得到体现:在国家能源局综合司11月14日发布的《关于2017年前三季度缓解弃水弃风弃光状况的通报》(以下简称《通报》)中,内蒙古风电的弃风率同比减少了7个百分点。

内蒙古弃风状况的改善并非个例。仔细翻阅《通报》,不难发现,今年前三季度,全国弃水、弃风、弃光的局面总体呈现出好转趋势。其中,弃水电量同比减少35亿度,弃风电量同比减少103亿度,弃光、弃风率分别同比下降6.7个百分点与4个百分点。

对此,国网能源研究院新能源与统计研究所所长李琼慧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三弃”问题在前三季度的缓解,有赖于新能源新增装机容量的明显放缓、电力需求增长超出预期,以及新能源跨省跨区交易的大幅度增加,“今年前三季度,电网的市场平台功能得到充分发挥,北京电力交易中心完成新能源省间交易电量375亿度,同比增长43.5%。”她说。

然而,可再生能源消纳状况有所好转,并不意味着我国能源转型的道路畅通无阻。以风电、光伏发电为代表的新能源产业为例:截至今年9月底,我国风电、光伏发电并网容量分别达到1.57亿千瓦、1.2亿千瓦;今年前三季度风电、光伏的发电量也分别达到2128亿度、857亿度。然而在新能源产业蓬勃发展的背后,长期存在的弃风、弃光问题不容忽视:据国家能源局公布的数据显示,今年前三季度,我国弃风、弃光电量分别为295.5亿度、51亿度。

综合来看,我国清洁能源发展呈现集中开发为主、分散式开发为辅、就地消纳和跨区输送并重的特点。在李琼慧看来,我国目前电源结构性矛盾突出,系统调峰能力不足;新能源资源与用电负荷逆向分布;市场化机制尚不健全,省间壁垒难以根本消除等因素,都在不同程度上制约着新能源的消纳与发展。

今年3月,全国两会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抓紧解决机制和技术问题,优先保障清洁能源发电上网,有效缓解弃水、弃风、弃光状况。经过几个月的努力,虽然前三季度全国范围内的“三弃”状况有所好转,但清洁能源消纳难题仍然存在。

就目前而言,冬季是风电、光伏发电消纳利用难度最大的时期。面对局部地区弃风、弃光反弹的压力及西南水电的消纳困难,国家能源局要求各级能源管理部门和电网企业全力以赴,采取有效措施,2017年各地区均要努力实现可再生能源弃电量和弃电率的“双降”。



免责声明:本网转载自其它媒体的文章,目的在于弘扬科技创新精神,传递更多科技创新信息,宣传国家科技政策,展示国家科技形象,参与国际科技舆论竞争,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在此我们谨向原作者和原媒体致以崇高敬意。如果您认为本网文章及图片侵犯了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说明  |  隐私政策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  粤ICP备05102027号

粤公网安备 4404020200135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