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 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氢能科技 沙蓬绿色种养产业模式 联源科技 超联科技 园区 园区 园区 园区 园区

高能效、少雾霾、强互联、保蓝天:全应科技助推热能行业高质量发展

   2019-03-19 中国能源网
61
核心提示:近日,2019全国两会圆满落幕。蓝天保卫战、工业互联网、智能+、高质量发展、决胜全面小康等议题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在中国青年

近日,2019全国两会圆满落幕。蓝天保卫战、工业互联网、智能+、高质量发展、决胜全面小康等议题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在中国青年网“两会大家谈”节目中,全国政协委员赵继、蔡国伟、祝连庆与全应科技创始人兼CEO夏建涛同台对话,就打造工业互联网平台,提高能源利用率,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等问题深入探讨,并畅谈新时代热能行业的提质增效、转型升级,为巩固扩大蓝天保卫战成果“出谋划策”。

图:夏建涛博士(左一)、祝连庆委员(左二)、赵继委员(左三)、蔡国伟委员(左四)做客“两会大家谈”值得期待。

政府工作报告显示,2018年三大攻坚战开局良好,“污染防治得到加强,细颗粒物(PM2.5)浓度继续下降,生态文明建设成效显著。”2019年,将持续推进污染防治。巩固扩大蓝天保卫战成果,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排放量要下降3%,重点地区细颗粒物(PM2.5)浓度继续下降。加强工业、燃煤、机动车三大污染源治理。污染防治要聚焦打赢蓝天保卫战等重点任务。

众所周知,燃煤是大气主要污染源之一,也是大气污染治理的重点方向。有数据显示,我国是全球最大的集中供热(工业供热和民用供暖)国家,目前我国有各类燃煤锅炉46万台,集中供热系统年煤炭消耗7亿吨以上。但与此同时,由于热能企业数量大、分布广、运营水平差等原因,我国热能行业总体能效比欧洲等发达国家低15~20%,燃煤锅炉的烟尘、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污染物排放分别占全国总排放的33%、27%、9%。

锅炉燃效的提升,将必然带来污染源排放的减少、煤炭资源消耗的降低。“两会大家谈”中,夏建涛博士表示,关于提升传统热能生产效率,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应用将提供全新的解决方案,工业互联网大势所趋,转型升级势在必行。全应科技扎根热能行业,致力于推动热能生产与传输整体能效提升10%以上,进而使全国煤炭消耗年降低7000万吨,粉尘年减少4690万吨,二氧化碳排放年减少17290万吨,二氧化硫排放年减少490万吨,氮氧化物排放年减少259万吨。

这一组数据将带来的社会效益不可估量。而这一切,得益于工业互联网对传统热能行业的赋能。夏建涛提出,全应科技的技术和解决方案能够全面感知工业过程数据变化,构建生产过程数字模型;实时工业大数据分析,动态优化工艺流程;专门针对工业数据特性设计的新一代AI引擎能够精准预测生产状态,智能调整生产负荷,实现企业安全、高效、节能、高品质、低成本地生产运行;最终实现企业生产数字化,企业管理精细化和企业决策智慧化。

“锅炉设计已经这么好了,煤的适应性也很强,怎么去控制它,在实践中运行到最优状态,一直是困扰我们的难题,而这个难题跟技术相关。”“锅炉要燃烧,还有水系统、粉系统、锅炉系统、烟气系统、管道系统等,是一个复杂的生产环境。让整个生产系统达到整体的高效是问题关键所在。”拥有丰富一线经验的夏建涛对技术的驱动力感受颇深。而全应科技作为我国工业互联网数据智能驱动专家,汇集来自全球知名的工业人工智能团队、超过10年研究经验的一群人,目前就是在深耕这一件事。

两会大家谈对话中,关于“传统产业改造升级,打造工业互联网平台,拓展智能+”,委员们也都有话说。赵继委员提出,装备制造业进一步要花力气解决绿色发展、节能减排、新能源的利用问题,很重要的一点是与智能技术的结合,以及工业互联网的应用。蔡国伟委员认为,工业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使得整个控制系统和信息流动更加畅通,能起到节能高效的作用。祝连庆委员也表示,信息化、智能化,将对于节能减排、装备制造业转型升级带来很大的提升。

首入政府工作报告,工业互联网已迎来了发展风口期,进入新的产业竞争制高点。我们应该注意的是,除了经济效益,其对环境问题带来的全新解决思路同样不容忽视。“高能效、少雾霾、强互联、保蓝天”,只有当技术考虑到环保、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同步,这样的未来才更值得期待。



免责声明:本网转载自其它媒体的文章,目的在于弘扬科技创新精神,传递更多科技创新信息,宣传国家科技政策,展示国家科技形象,参与国际科技舆论竞争,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在此我们谨向原作者和原媒体致以崇高敬意。如果您认为本网文章及图片侵犯了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说明  |  隐私政策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  粤ICP备05102027号

粤公网安备 4404020200135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