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 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氢能科技 沙蓬绿色种养产业模式 联源科技 超联科技 园区 园区 园区 园区 园区

上半年弃风弃光电量下降 新能源消纳仍需多措施配套

   2017-09-20 财新网
64
核心提示:2017年上半年,国家电网公司(下称国家电网)经营区域内弃风弃光电量同比下降18%,弃风弃光率下降6.9%,消纳风电和太阳能发电同

2017年上半年,国家电网公司(下称国家电网)经营区域内弃风弃光电量同比下降18%,弃风弃光率下降6.9%,消纳风电和太阳能发电同比分别增长21%、78%,国家电网副总工程师朱光超在9月18日下午举行的“B20能源效率与气候变化学术沙龙”上披露了上述数字。

朱光超介绍,2000年以来,国内的水电、风电、太阳能发电装机年均增长分别为9.8%、48.5%和67%。国家能源局数据显示,截至2017年6月,中国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已突破6亿千瓦。其中,水电装机达到3.38亿千瓦、风电装机达到1.54亿千瓦、光伏发电装机达到1.02亿千瓦,居全球首位,新能源新增装机约占全部电力新增装机的70%左右。

但中国的电力与需求存在“逆向分布”的特点:资源富裕地集中在东北、华北和西北等“三北”地区,而电力需求则集中在中东部。在电力供给过剩、新能源波动性强、地方电力市场不够开放等制约下,“三北”地区往往出现本地消纳不足、外送消纳受阻的现象。

2016年,国家电网的弃风弃光电量达到465亿千瓦时;2017年上半年,全国范围内弃光电量37亿千瓦时,占总光伏发电量7.1%;弃风电量235亿千瓦时,占总风电发电量15.8%,均主要集中在“三北”地区。

国家电网为此在2017年起出台多种措施,要求全网统一调度,强制消纳新能源,西北全网统一安排备用,在东北推动辅助服务市场等。同时,要求建立现货市场交易机制,率先试点弃风弃光跨区现货交易。

国家电力投资集团公司水电与新能源部负责人李广博指出,在甘肃和新疆,当地总装机容量达到最大负荷的两到三倍,“这个结构下不弃是不可能的”。

以甘肃为例,国网甘肃电力调控中心主任行舟介绍称,甘肃总装机容量4909万千瓦,新能源总装机容量是2044万千瓦,而甘肃最大负荷仅有1301万千瓦,装机负荷比为3.8比1,“装机远远大于用电负荷,所以造成新能源消纳困难。”

行舟介绍称,2016年甘肃的弃风率43%,弃光率30%。今年初国家电网提出20条促进新能源消纳的措施后,上半年弃风率下降10.6%,光伏下降了9.7%,一方面得益于全网统一调峰、统一调度,另一个原因是甘肃到湖南的直流特高压输电工程今年投运,对于缓解甘肃弃风弃光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但这还需要受端电力市场进一步开放。行舟表示,目前甘肃所有的新能源外送全部是通过市场化操作取得外送份额,外送主力为中长期交易,在月度和年度的合约中来确定风电火电“打捆”的比例,同时确定送电方向。另外,今年能源局开展可再生能源富余地区跨省区现货交易,作为中长期交易的补充,不需要风火打捆,为纯新能源外送。甘肃今年现货交易外送的电量已经达到18.8亿千瓦时,为全国最多。他同时指出,目前省间市场的壁垒仍存在,电力市场开放程度决定了外送规模很难再有大的突破。

火电在缓解新能源消纳问题中也扮演着重要作用。大唐集团负责人张焱表示,火电需给新能源让路,也要给新能源托底。火电经济性和灵活性最好,可对大参数、高容量和低排放的火电进行深度调峰,以此缓解新能源的波动性。

李广博表示,国电投集团的新能源消纳问题主要集中在“三北”区域,2016年弃风电量约为50亿千瓦时,占比22%;弃光约15亿千瓦时,占比15%。他认为,特高压送出是解决新能源消纳的重要措施,“三北”区域装机大量过剩,资源和用电负荷的矛盾,会在很长时间内存在。从发电企业角度,也采取了措施增加对电网的友好性,如很多火电站在为新能源调峰进行灵活性改造,同时为一些风电项目配备储能设备,配置燃气电站和抽水蓄能电站作为调峰。

2017年4月,发改委和能源局印发《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战略(2016-2030)》,其中明确提出中国的能源发展目标:到2020年,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达到15%;到2030年,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达到20%左右。



免责声明:本网转载自其它媒体的文章,目的在于弘扬科技创新精神,传递更多科技创新信息,宣传国家科技政策,展示国家科技形象,参与国际科技舆论竞争,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在此我们谨向原作者和原媒体致以崇高敬意。如果您认为本网文章及图片侵犯了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说明  |  隐私政策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  粤ICP备05102027号

粤公网安备 4404020200135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