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 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氢能科技 沙蓬绿色种养产业模式 联源科技 超联科技 园区 园区 园区 园区 园区

西藏双湖可再生能源局域网一期工程成功送电

   2016-08-10 中电新闻网
55
核心提示:【编者按】  这里,是藏北高原的双湖县,2012年刚刚成立的全中国最年轻的行政县,一座平均海拔5000米以上的天空之城。2016年仲

【编者按】  

这里,是藏北高原的双湖县,2012年刚刚成立的全中国最年轻的行政县,一座平均海拔5000米以上的天空之城。

2016年仲夏,达瓦一家再也不用靠酥油灯来照明了,轻按开关,帐篷里瞬间亮如白昼,来自西藏双湖可再生能源局域网的光伏电站给当地百姓送来了“小康电”。双湖,就此结束了依靠柴油发电机发电的历史,原始、质朴的藏北高原被一群来自陕西西安的关中汉子彻底点亮!

敢于担当 迎难而上

双湖位于西藏那曲地区西北部,地处羌塘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腹地,平均海拔5000米。在这个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县级行政区,因为电压不稳,普通百姓不要说使用家用电器,就连最基本的生活照明都要依靠柴油发电机和酥油灯,才能时断时续地感受到些许光明。

为解决西藏偏远地区的用电问题,国家发改委、国家能源局、西藏自治区发改委、自治区能源局积极推进双湖可再生能源局域网工程,依托项目总承包方──中国电建集团西北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简称“中国电建西北院”)提出的“光伏发电+储能”的局域网供电方式,发展当地可再生能源,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该项目既是实现双湖县人均用电达到小康目标的民生工程,更是被寄予厚望,希望借此打造一个解决全国偏远地区用电难题的示范工程。

作为此次双湖项目的总包方、国家援藏工作的重点能源央企之一,中国电建西北院与西藏人民的不解之缘源远流长。从藏南到藏北、从水电站到新能源,这群西北汉子,一次次迎着凛冽的寒风,只为有了电力护佑的藏北明珠,漆黑不再、寒冷不再。

挑战极限 创造奇迹

2016年5月1日,对于中国电建西北院的建设者们来说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劳动节。这一天,双湖县可再生能源局域网工程正式开工。局域网的主体工程包括装机容量为13兆瓦的光伏电站和双湖县城配电网系统,系统最高电压等级为10千伏。为了最大程度的保护生态环境,在县城西南方的缓坡上,占地400余亩相当于40个标准足球场大小的光伏电站依山而建。

没有真正到过高原的人,很难体会那种在严重高原反应下身心都在剧烈挣扎的煎熬滋味儿。

尽管做好了各种准备,但当记者一行来到双湖时,还是让人难以忍受。指甲发紫、嘴唇发黑、持续的头痛恶心、胸闷心悸,在双湖的第一夜是瞪着眼睛坐到天亮的……高原反应清晰地提醒着我们,在血氧含量只有内地百分之四十的藏北双湖,呼吸、走路、吃饭等日常举动都要小心翼翼,连大声说话都会让你气喘吁吁。如果说短短几天的采访,记者都是在紧咬牙关中坚持,那么中国电建西北院的建设者们则是在海拔5000米挥洒生命的热情!

此次双湖项目的大部分基础工程都是由中国电建西北院下属的全资子公司西北水电公司承担。施工现场打桩、浇筑等繁重的体力劳动,在高海拔施工随时可能发生的各种意外,让西北水电公司西藏双湖光伏项目工程项目经理张开伟操碎了心:“海拔高、气候恶劣、空气含氧量特别低,有的人不要说来了,听着都害怕。5月13日新派来的一位31岁的项目总工,高原反应特别严重,呼吸困难,甚至有点儿神志不清,连吃饭都要吸氧。但他硬是背着氧气瓶把整个光伏区12个子阵全部测量放线的活儿都干完,才下到拉萨,住院治疗。还有人在浇筑过程中,没有任何预兆,突然就倒下了,送到医院检查,是缺氧和劳累导致的昏迷。”

如果说高原反应只是大幅加剧了建设者身心的痛苦程度,那么其带来的并发症真的会有性命之忧。为了保证现场施工人员的生命安全,中国电建西北院花费200多万元特意购置了医用高压氧舱,这样的高压氧舱在整个西藏也仅有几台。施工现场的罐装氧气和氧气钢瓶更是不计其数,但即便如此扎实、周到的后勤保障仍难抵高原稀薄的空气。

“一位云南丽江的同事,在施工现场只是头疼,送到拉萨后进了重症监护室,到了丽江后被下了两次病危通知书,最后经抢救才得以恢复。”说起那位同事,张开伟仍心有余悸。

双湖之美,美在它的原始和质朴;双湖之难,难于它的海拔和缺氧。项目方、监理方、业主方,各方人员都有不同程度的高原反应,张开伟先后送走了40多位同事,目前160多人的建设队伍继续在双湖拼搏,在稀薄的空气和持续的疲惫中用生命点亮生命!

海拔、海拔、还是海拔,在5000米的生命禁区,工期紧、任务重,人员和机器出功率不到内地的一半。如此施工条件下,为了不耽误工期,中国电建西北院的汉子们每天工作十三、四个小时是家常便饭,而当地规定的工作时间每天仅有四个半小时。

科技引领 创新护航

如果说5000米的海拔对建设者的身体是一种极端透支,那么对双湖项目的设备要求也与内地完全不同。以往高原项目的电气设备及海拔修正度大都在海拔2000~3000米之间,双湖项目是首次在5000米的海拔高度配置设备。然而中国电建西北院工程建设公司副总工程师张群刚骄傲地告诉记者,“双湖项目的设备高海拔修正等参数和标准都经过了反复试验和验证,所有设备都能满足5000米高度绝缘性能的指标和要求。”

此外,双湖当地平均一年的无霜期只有短短80天,施工周期非常有限。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为了缩短土建工程周期,双湖项目在设备选型方面,包括箱变、逆变器、开关柜等都以集装箱的形式呈现,所选用的新材料既能适应高海拔环境、又能在标准集装箱大小的狭小空间内实现良好运转,这也成了双湖项目的一大特色。

由于双湖可再生能源局域网属于离网工程,无法与周围大电网形成相互支撑和调节,因此,该项目采用了两种近十万块锂电池、高达24兆瓦时的储能设备,也让双湖项目成为了国内同类项目中储能规模最大的工程。张群刚说:“为了让锂电池的统一性和输出功率达到一致,工程配置了锂电池多级控制系统、控制设备以及监测设备,保证储能设备的稳定运行。”

谈及双湖项目,中国电建西北院市场开发部副主任焦健不无自豪,“双湖项目建成投运后,将从根本上改变双湖居民的用电状况,无论是电网规模还是储能形式都在同类型项目中具有示范意义。”

“双湖精神” 光耀高原

7月,是藏北羌塘高原最好的时节,拉萨到双湖近700千米,将近14个小时车程,道路不算平坦,偶尔会在路旁的无人区看到零星的藏羚羊。

“送电成功!”7月18日,随着双湖电站建设项目部项目副经理兼送电总指挥王本煜大声宣布,在160多位建设者持续奋战了两个多月后,双湖可再生能源局域网光伏电站1兆瓦一期工程3号子阵部分组件正式发电。该项目为双湖县政府、发改委等职能部门以及双湖农业银行、中国石油双湖加油站等客户送来了24小时不间断稳定电源,后续工程预计于8月底全部竣工。这个世界上海拔最高、中国最年轻的行政县,从此结束了没有稳定电能的历史,久居于此的藏族同胞,终于用上了“小康电”。

“缺氧不缺精神”、“我们主要靠的是意志力”、“边吸氧边干活呗”、“累,确实累,但也得把工作干好”、“我很想家,但眼下得赶紧把活干好”──这些都是中国电建西北院建设者们的心里话。陪同我们采访的该院党群工作部高级主管李卫华说:“其实,这就是我们‘双湖精神’的体现!”对于他们口中的“双湖精神”,我们起初没有什么太深刻的认识。然而,当我们看到这群西北汉子紫铜色的皮肤,看到藏族阿妈手中的哈达,看到现场一排排整齐的电力“向日葵”,看到夜晚的灯光在羌塘高原点亮,我们有了深刻的理解。

中国电建西北院,传承着上世纪发源于青海龙羊峡的“龙羊精神”,在广袤的西部山川呼啸驰骋,今天的“双湖精神”,不就是“龙羊精神”在新世纪的传承与发展吗?正如该院党委书记张现平所说:“敢于担当、挑战极限、科技引领、光耀高原。”这,就是对“双湖精神”最好的概括。这种精神,早已融入了建设者们的呼吸里,印在了中国电建西北院人的足迹中,刻在了藏北高原的山水间。

这个夏末,达瓦一家再也不用靠酥油灯来照明了,电视机里传来的各种讯息也让这座天空之城离外面的精彩世界更近了一些,冰箱里保鲜的牦牛肉也比风干后的尝起来味道更好一些……

当洁白的哈达飘在中国电建西北院建设者们的胸前,在明亮阳光的映衬下,所有人,笑了……

就像李卫华说的那样:“种瓜得瓜,种太阳者,得福报,扎西德勒!”



免责声明:本网转载自其它媒体的文章,目的在于弘扬科技创新精神,传递更多科技创新信息,宣传国家科技政策,展示国家科技形象,参与国际科技舆论竞争,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在此我们谨向原作者和原媒体致以崇高敬意。如果您认为本网文章及图片侵犯了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说明  |  隐私政策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  粤ICP备05102027号

粤公网安备 4404020200135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