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 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氢能科技 沙蓬绿色种养产业模式 联源科技 超联科技 园区 园区 园区 园区 园区

协鑫发力新电改增量配电业务连下三城

   2017-11-03 中国能源网
71
核心提示:民营资本如何参与增量配电投资业务,是本轮电力体制改革最受关注的环节之一。11月1日下午,协鑫集团在第九届中国(无锡)国际新能

民营资本如何参与增量配电投资业务,是本轮电力体制改革最受关注的环节之一。11月1日下午,协鑫集团在第九届中国(无锡)国际新能源大会暨展览会(CREC)新闻发布会上表示,其下属子公司协鑫智慧能源已在全国首批106个增量配电网示范项目中连下三城,分别成功中标安徽金寨、河南濮阳、江苏扬中3个增量配电业务试点项目。

其中,安徽金寨增量配电网项目,项目容量100MVA,预计年用电量3.98亿千瓦时;河南濮阳产业园增配量电网项目,项目容量200MVA,预计年用电量5.92亿千瓦时;江苏扬中增量配电网项目,项目容量50MVA,预计年用电量1.24亿千瓦时。

在增量配电业务上的快速推进与协鑫紧跟电改步伐向清洁能源业务大力转型密切相关。截至2017年5月,在能源供给侧,协鑫旗下拥有150余家清洁能源企业,投资总规模18166MW,其中清洁能源装机容量占比55.1%,而在协鑫智慧能源,这一比例高达80%。

协鑫智慧能源副总裁牛曙斌指出,安徽金寨和江苏扬中都是国家高比例可再生能源示范区,作为河南工业重镇的濮阳也拥有丰富的风、光、生物质等可再生能源资源。这些项目在资源禀赋上的天然优势,将有利于其未来打造高比例可再生能源电网。

“我们看好这些增量配电网的投资价值。”牛曙斌强调,“拥有增量配电网,首先能掌握一个为用户提供服务的良好平台,其次可以进一步获取适用于可再生能源消纳的配电网技术、产品和系统。”

牛曙斌认为,对消纳高占比可再生能源的配电网关键技术、产品和系统的研究,是未来能源产业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在催生能源服务业模式创新的同时,将加速电力设备制造业的产品更迭,比如新型配电网的接入系统、保护系统和控制系统,这些都是很大的市场。”

当前,增量配电业务放开还处于摸索阶段,试点项目多以国有电网企业和社会资本成立混合所有制企业“开路”,上述项目也不例外。据了解,在扬中高新区增量配电业务试点项目中,协鑫智慧能源是与大航控股集团一同联手国网江苏省电力公司镇江供电公司中标,其中镇江供电公司投资占比51%。在安徽金寨现代产业园区试点项目的竞标上,协鑫智慧能源同样携手了国网安徽省电力公司。

对于此种“混搭”,牛曙斌认为便于发挥各自所长,充分发掘和利用双方的优势资源,共同推进电改进程。“依托国有电网企业强有力的电网支撑和技术力量,结合我们在分布式能源和储能等发电侧的技术优势,就是一种强强联合。”

在协鑫智慧能源对外展示的技术背景中,其拥有综合利用天然气热电冷联产、太阳能、风能、低位热能、LED、储能等六种能源的“六位一体”技术平台、“鑫能网”互联网服务云平台和电力需求侧集控平台。除此,他们还提供了具有代表性的综合能源解决方案的项目,如国家能源局多能互补集成优化能源系统示范、新能源微电网示范、“互联网+”智慧能源(能源互联网)示范,国内最大用户侧锂电储能示范项目等。

牛曙斌表示,分布式能源技术和能源互联网平台是构成增量配电业务商业模式的两个关键要素。一是要通过高比例可再生能源的就近消纳提升设备整体利用率,降低企业运维成本;二要通过储能和分布式能源的灵活搭配,增强配电网和用户之间的友好互动,提高能效。

值得一提的是,在此次新闻发布会期间,协鑫智慧能源还公布,其2017年售电量预计将达80亿千瓦时。目前已获15张售电牌照,在全国20多个省市自治区都布局了售电公司。仅江苏省内就拥有19个综合能源服务部,可为各市(区)电力用户就近提供储能、天然气分布式、工业用热等专业服务。

此前,业内人士指出,电改9号文配套文件《关于推进售电侧改革的实施意见》明确了三类售电主体,其中第二类售电主体,即配售电一体化公司,将在售电市场中占据重要份额。中泰证券电气设备行业分析师沈成也在早前的报告中也提到,随着配电和售电同时放开,拥有增值能源服务能力的配售电一体化公司将有能力实现除收取过网费外的多元化盈利模式。在电改的大潮之下,“配售电一体化+综合能源服务商”将是新形势下的大赢家。



免责声明:本网转载自其它媒体的文章,目的在于弘扬科技创新精神,传递更多科技创新信息,宣传国家科技政策,展示国家科技形象,参与国际科技舆论竞争,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在此我们谨向原作者和原媒体致以崇高敬意。如果您认为本网文章及图片侵犯了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说明  |  隐私政策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  粤ICP备05102027号

粤公网安备 4404020200135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