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我国能源转型进程的不断推进,以光伏发电、风力发电为代表的新能源发电装机规模不断扩大。据统计,截止到2019年底,我国新能源发电累计装机已达4.15亿千瓦,占全国电源总装机的21%,其中光伏发电2.05亿千瓦,占比10.2%,风力发电2.1亿千瓦,占比10.4%。高速发展的新能源产业已然成为我国能源结构中不容忽视的一部分。然而,事物总是存在两面性,新能源产业同样如此,伴随高速发展而来的就是难解的新能源消纳问题。
发电侧百花齐放 需求侧消费放缓
近年来,我国新能源装机量及发电量始终保持增长态势,新能源发电量在总发电量中的占比也逐年提高,统计数据显示,2019年我国新能源发电量已经达到6295亿千瓦时,占总发电量的8.6%。
数据来源:国网能源研究院
数据来源:国网能源研究院
在太阳能发电领域,发展趋势同样向喜。截止2019年底,我国太阳能发电累计装机容量已达20468万千瓦时,其中光伏发电20426万千瓦;太阳能发电量也是一路高歌猛进,2019年全国太阳能发电量2238亿千瓦时,同比增长27%,占全国总发电量的3.1%, 不得不说我国的太阳能发电产业发展速度确实飞快,但与之相比,我国太阳能光伏发电的利用率就显得不甚乐观了。
数据来源:国网能源研究院
数据来源:国网能源研究院
在2012-2016年间,虽然我国光伏装机、发电量飞速增长,但光伏利用率确逐年走低,这种势头在2017年之后才得到缓解,但至今依旧未能达到之前的最高峰值。
从宏观角度而言,我国目前正处于经济形势相对稳定、社会持续发展阶段,经济增长模式正由追求数量扩张转为追求质量改善,企业规模增速渐缓,相应的社会用电需求放缓;而从微观角度而言,风电、光伏等非水可再生能源在我国能源结构中发电占比不断增加,发电侧风光水火核“百花齐放”的现象显现,供大于求的电力供给结构使得新能源消纳问题成为光伏、风电企业共同的困扰。
规划与基建并行 国网提速新能源消纳
随着新能源领域弃风、弃光量的不断增加,新能源消纳问题越来越制约着我国能源转型以及电力行业的可持续发展,俗话说“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在解决新能源消纳问题上也同样如此。
2018年底《清洁能源消纳行动计划(2018-2020年)》的出台就是最好的证明,国家发改委、国家能源局通过该《行动计划》规定了2018-2020年间每年的消纳指标:“2020年,确保全国平均风电利用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力争达到95%左右),弃风率控制在合理水平(力争控制在5%左右);光伏发电利用率高于95%,弃光率低于5%”;还进一步明确了弃电量、弃电率的概念和界定标准,指出“原则上,对风电、光伏发电利用率超过95%的区域,其限发电量不再计入全国限电量统计。”这一政策的施行很大程度上刺激了新能源电站并网及消纳的力度。
作为我国电网建设的支柱企业国家电网公司对于新能源消纳问题同样十分重视。不久前,其发布的《2020年重点工作任务》中就明确提出,要通过优化新增装机规模和布局、强化目标考核等措施,做好新能源并网服务和消纳,确保风电、光伏发电利用率均达到95%以上。虽然“95%”的指标国家电网在前两年就已有提及,但据了解此前的推广规模并未覆盖到全网,今年可以说是国家电网首次面向全网制定“确保风电、光伏发电利用率均达到95%以上”的指标,这不但表明解决新能源消纳问题已经被国家电网列为工作的重点,也能看出国家电网未来在新能源领域或许会有更多打算。
其实,弃风弃光现象的出现,不外乎两个原因,一是,新能源近年来装机占比逐渐提高,使得原本以传统能源电力为主的电网系统的调峰压力增大;二是,虽然我国特高压电网建设在国际上名列前茅,但中国幅员辽阔,至今仍然存在着部分特高压通道输电能力不足的问题,使得新能源电力外送受限。
近两年,国家电网对于新能源消纳送出工程的建设也是愈发重视。根据公开资料显示,国家电网2018年完成电网投资4889亿元,重点在于持续加强新能源并网和送出工程建设,建成了5430公里新能源并网及送出线路,满足了506个新能源发电项目并网和省内输送的需要。而国网能源研究院新能源与统计研究所所长李琼慧前不久曾表示,2019年对于750千万及以下新能源并网及输送工程的总投资预计达120亿元,满足了4206个新能源发电项目并网的需要。新能源消纳范围的扩大、输送工程建设的不断增资,都为解决光伏、风电消纳问题铺好了前路。
以下为近期复工、开工的涉及新能源的特高压工程:
1)青海~河南±800千伏特高压直流工程:风电2GW,光伏3GW
2)雅中~江西±800千伏特高压直流工程:光伏20GW
3)陕北~武汉±800千伏特高压直流工程:火电8GW,新能源3GW
4)张北~雄安1000千伏特高压交流工程:风电2.9GW
5)张北柔性直流电网试验示范工程:清洁能源4.5GW
6)蒙西~晋中1000千伏特高压交流:总输送容量8000MW
免责声明:本网转载自其它媒体的文章,目的在于弘扬科技创新精神,传递更多科技创新信息,宣传国家科技政策,展示国家科技形象,参与国际科技舆论竞争,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在此我们谨向原作者和原媒体致以崇高敬意。如果您认为本网文章及图片侵犯了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