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 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氢能科技 沙蓬绿色种养产业模式 联源科技 超联科技 园区 园区 园区 园区 园区

REN21:亚洲的可再生能源与化石燃料激烈竞争

   2020-08-06 REN21
68
核心提示:COVID-19大流行给全球经济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它还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降低了需求,从而扼杀了能源部门。反过来,需求下降导致几

COVID-19大流行给全球经济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它还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降低了需求,从而扼杀了能源部门。反过来,需求下降导致几乎所有地方的煤炭和石油价格触底反弹。在许多市场中,这种下行螺旋形加速了从这些燃料的转移。亚洲除外。REN21的社区经理Vibhushree Hamirwasia评论了为什么这是亚洲煤炭与可再生能源之间的艰难竞争。

亚洲的能源未来对我们的全球气候至关重要。

亚洲拥有世界上50%以上的人口,超过60%的世界上最大的城市,该地区的经济增长迅猛。经济增长伴随着能源需求的快速增长。尽管亚洲的可再生能源正在增长,但化石燃料(尤其是煤炭和天然气)的增长速度甚至更快,可以满足这一需求。

因此,亚洲仍然是煤炭的据点,有抵消甚至全球煤炭下降的风险。全球500吉瓦的煤炭产能中,超过80%位于亚洲,而且预计只会增长。专家认为,到2030年,亚洲在全球煤炭需求中所占的份额可能会增加到81%(目前为77%),后果将是灾难性的。更多的煤炭意味着更多的空气污染和能源不安全。现在,全球超过45%的二氧化碳排放量集中在亚洲。该地区拥有全球100个污染最严重的城市中的93个。污染与负面健康影响之间的联系是明确的。

未来可能会有不同的能源

我发现煤炭的增长令人震惊。在世界几乎所有其他地区,公司都在从煤炭和政府手中撤资。即使需求在增加,政府也可以选择招标提供新的可再生能源产能,而不是使用化石燃料。正如Carbon Tracker报告指出的那样,可再生能源的经济案例已经在许多亚洲国家存在,尤其是在电力行业。那么,为什么国家应该选择投资于新的煤炭产能?最后,对煤炭的投资越大,创造未来搁浅资产的风险就越高。结果,该地区的人们将不得不承担高昂的成本和债务。

欧洲气候基金会全球可再生能源主管Kitty Bu证实了我的评估:“在南亚和东南亚,价格不是问题。可再生能源不需要政府补贴。可再生能源与存储的结合在COVID期间创下了历史新低。各国政府需要取消对化石燃料的补贴,为可再生能源创造一个公平的竞争环境,并让市场来做这件事。”

甚至“先进”的燃煤电厂也是大污染者

发展中国家的能源市场很难吸引全球资金。事实上,亚洲的许多煤炭基础设施,尤其是在孟加拉国,巴基斯坦,越南和印度尼西亚等发展中国家,都严重依赖中国,日本和大韩民国等亚洲巨头的融资。这些国家为东南亚所谓的“清洁煤”项目提供的资金遭到了国际社会的严厉批评,有证据表明,即使是最“先进”的燃煤电厂也是高污染的,在经济上也不可行。

可再生能源和能源获取独立顾问Divyam Nagpal表示:“与其营救即将死去的部门(煤炭),不如将资金投入可再生能源。经济学偏爱可再生能源。归根结底,这一切都归结为经济学。”好吧,我想这应该是显而易见的,但令我失望的是,事实并非如此。

经济工作,弹性的理由也是如此

毫无疑问,COVID-19大流行表明所有国家都需要有弹性,安全和独立的能源系统。尤其是在亚洲等资源匮乏的国家,经济需要优先考虑稳定的能源供应。可再生能源技术已经走了很长一段路,古老的格言“可变性=不稳定性”已不再成立。

Bu强调:“不可能”正在我们眼前发生:在COVID-19大流行期间,许多国家(包括中国,墨西哥和英国)都看到了可再生能源在电网中的创纪录渗透。围绕高可再生能源普及率的神话使电网瘫痪。”

实际上,政府寻找激励矿物燃料的良好论据变得越来越难。纳格帕尔说:“例如,印度谈到通过开放和促进煤炭行业创造就业机会。但是对可再生能源的投资也会创造就业机会,甚至可能创造更多就业机会。工作的质量和数量必须是一个重要的评估。煤炭的淘汰是不可避免的,因此我们应该集中精力建立一支熟练的可再生能源劳动力。”

现在是亚洲可再生能源的时代了

持续推动亚洲燃煤发电是《巴黎协定》最大的全球风险。由于非洲大陆庞大的规模和影响力,即使是亚洲少数新建的燃煤电厂,也对控制气候变化的一切努力构成了严重威胁。如果亚洲不改变方向,我们将走向光明的未来。

变化绝非易事,破坏会引起阻力。但是亚洲各国政府需要意识到,他们有责任促进变革而不是抵抗变革。特别是,如果变更以经济上有吸引力且技术上可行的选择的形式出现。我相信他们会的。



免责声明:本网转载自其它媒体的文章,目的在于弘扬科技创新精神,传递更多科技创新信息,宣传国家科技政策,展示国家科技形象,参与国际科技舆论竞争,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在此我们谨向原作者和原媒体致以崇高敬意。如果您认为本网文章及图片侵犯了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说明  |  隐私政策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  粤ICP备05102027号

粤公网安备 4404020200135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