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光互补新型保温隔热蒙古包。
在地处偏远、地广人稀的牧区,用电不便,一直以来是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瓶颈之一。
通过高新科技打造创新产品,一幅关于牧区智慧生活的场景铺展开来——冬天,由新材料制成的蒙古包内部可以达到16度的恒定温度,且能满足包内其他生活用电;到了夏天,将能量切换至日耗电量仅有8度、容量达10立方的太阳能冷库,用于储藏屠宰的牛羊肉;倒场时节,拉上一台能储电、有逆压转换功能的移动式风光互补发电系统牵引车,不仅可以随时解决旅途中的用电需求,还可以搭载其他货物;到达新场,用太阳能泵水机取水,太阳能捣酸奶机自动定时制作酸奶……
这是呼和浩特市博洋可再生能源公司利用新能源为牧区未来生活勾勒出的美好场景。
“草原光照好、遮挡少,且风力较大,有着利用新能源的先天便利条件,风光互补发电立竿见影,不仅有效、省钱、解放双手、保护环境,安装使用还特别简便。”该公司技术负责人告诉记者,一套风光互补发电系统不仅能保证牧民的基本生活用电,还可以连接水泵、剪羊毛机、粉碎机等生产性负载,大大改善了牧民的生活质量。
新能源的开发是人类发展进步的趋势,伴随国家各类民生和扶贫政策在中西部地区的进一步实施,在未来,风光互补供电系统产品将具有更为广阔的市场前景。
一路驱车向乌拉特草原深处前行,一望无际蔚蓝色的“海洋”跃入眼帘——占地800亩的光伏板鳞次栉比,在7月炽烈阳光的照耀下熠熠生辉。
“这是我们位于乌拉特中旗的40MWp 光伏发电项目,平均每小时可为蒙西电网输送2.5万度电。”自治区首批高新技术企业、内蒙古众跃电力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武超为记者介绍道。
移动式风光互补发电系统牵引车。
光是一种清洁、可再生能源,光伏发电通过单晶硅板将太阳能直接转变成电能,是目前发展迅速、前景好的可再生能源产业。近年来,我区凭借太阳能资源占有量居全国第二和硅矿资源丰富的优势,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打造光伏产业基地。
“不论是独立使用还是并网发电,光伏发电系统主要由太阳能电池板、控制器和逆变器三大部分组成,它们主要由电子元器件构成,不涉及机械部件,所以,光伏发电设备极为精炼,可靠稳定寿命长、安装维护简便。”武超告诉记者,光伏电站建设期对环境没有危害,而光伏电站运行期发电时,本身又不需要燃料,没有二氧化碳的排放,不污染空气,不产生噪声,不会出现严重的雾霾,能够真正实现环境友好,可有力推动新能源产业的发展。
运用拥有专利的BIM技术,该光伏电站从设计到施工建设仅用了半年时间,发电量也由2016年建成当年的4949.91万度提高到2019年的9051.89万度,总产值8000万元,实现了低成本、高效率生产。
偌大的生产场地,人工巡检一次下来至少需要1至2小时,而该电站仅有2位巡检人员。随着无人机、互联网、大数据等智能化建设元素不断聚集,不仅提高了发电量和巡检效率,还有效降低了事故发生率。
无人机拍摄的光伏电站。
光伏产业是我国具有国际竞争优势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根据《可再生能源中长期发展规划》,到2050年,我国力争使太阳能发电装机容量达到600GW(百万千瓦)。预计到2050年,中国可再生能源的电力装机将占全国电力装机的25%,其中光伏发电装机将占到5%。未来十几年,我国太阳能装机容量的复合增长率将高达25%以上。
内蒙古发展光伏产业具有明显的比较优势和产业基础,如今,全国光伏产业已呈现向我区转移集聚的趋势。目前,我区多晶硅生产能力已达到2.2万吨,在建拟建规模10万吨,已初步构建起了以多晶硅材料为核心,硅片、太阳能电池片和太阳能电池组件生产相配套的光伏产业链。
“十三五”是我国能源转型关键期,也是光伏产业持续健康发展的关键期。近日发布的内蒙古现代能源经济发展指数报告指出,我区将坚持现代能源经济绿色创新发展,建设绿色电厂、绿色电站,协同推进能源发展与生态保护,构建覆盖能源绿色生产与消费的全链条衔接体系。
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推动能源供给和消费绿色转型,做好新能源产业文章,必将助力我区谱写出新时代现代能源经济发展的新篇章。
记者:白莲(配图由受访者提供)
免责声明:本网转载自其它媒体的文章,目的在于弘扬科技创新精神,传递更多科技创新信息,宣传国家科技政策,展示国家科技形象,参与国际科技舆论竞争,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在此我们谨向原作者和原媒体致以崇高敬意。如果您认为本网文章及图片侵犯了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