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上海,2022年 12月1日——今日,万国数据发布2021年环境、社会及治理报告(以下简称“ESG报告”或“报告”),全面展示了公司在各个维度关键指标所取得的实质性进展。
2021年,万国数据可再生能源使用比例提升至34.3%(2020年该数字为22.6%),碳排放强度降至5.60 tCO2e/m²。公司秉承“绿色智能基础设施平台连接可持续未来”的愿景,正以更绿色的运营、更完善的体系、更严格的治理,稳步推进2030年同时实现碳中和及100%使用可再生能源的目标。
万国数据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黄伟表示:“万国数据是行业中致力于减少碳排放的先行者,我们始终认为践行可持续的商业举措对保持卓越的运营至关重要。自去年发布首份ESG报告以来,我们不断落实各项ESG举措,并在2021年取得了诸多进展。
我们将继续沿着既定路径,积极推动2030年实现碳中和这一目标如期实现,将更全面的可持续性与我们独特、开放的智能基础设施平台深度融合,引领行业绿色发展,携手迈向零碳未来。”
绿色运营——全维降碳 多措并举
2021年,万国数据在环境方面实现:
• 可再生能源使用比例从22.6%提升至34.3%;
• 自建数据中心最优PUE降至1.17(2021年4月-2022年3月);
• 公司2020年后新投入使用的自建数据中心有68%已经或正在申请绿色建筑认证。
2021年,万国数据通过绿电交易、绿证采购、场地可再生能源等组合方式,显著提升可再生能源获取能力,绿电交易规模(千瓦时)同比增加261%,有四座数据中心获得零碳或低碳认证。
公司在2021年还将碳管理范围从运营阶段(范围1和2)扩展到建设阶段(范围3),完成了全阶段的碳排放清单盘点,并已获得ISO14064认证,有效推动数据中心全生命周期的碳排放精准管理。
社会责任——创新赋能 合作共赢
2021年,万国数据在社会方面实现:
• 客户满意度评分从9.556上升至9.585;
• 全体员工年平均培训时长从31.3小时增至38.2小时;
• 要求供应商100%签署可持续发展承诺函。
2021年,万国数据发布第一代Smart DC解决方案,聚焦数据中心绿色低碳、敏捷交付、智能运营核心业务板块,并在常熟超大规模园区实现了90天交付1,000架机柜的卓著效果。同时,万国数据构建起的三级数据中心运营架构(GOCC-ROCC-DCU),可全方位保障运营安全,不断优化客户体验。
在员工方面,万国数据实施全新人力资源管理战略,推出多种员工培训及激励方式,促进多元、公平、包容的公司文化。万国数据联合供应商与合作伙伴,落实ESG最佳实践,并加强对供应商ESG绩效的监督,共同推动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此外,公司积极参与慈善公益项目,两次携手中国扶贫基金会,先后为7·20河南特大暴雨及云南省偏远地区学校捐款,为社会创造正面价值。
严格治理——强化监督 笃定前行
2021年,万国数据在公司治理方面实现:
• 100%员工接受合规、反腐败培训;
• 100%员工接受网络安全培训;
• 完善ESG管理架构及可持续发展委员会。
万国数据在公司治理方面继续保持了最严格的标准。公司加强了董事会对ESG相关工作的监管,确保信息披露及时、透明。万国数据构建多层次的ESG管理架构,并将PUE、可再生能源使用比例等指标纳入管理团队KPI评估,以促进可持续目标实现。
公司100%员工接受在线合规与反腐败培训,保证员工遵守相关法律和商业道德。同时,万国数据成立信息安全委员会,强化网络安全管理、合规、技术监控和防护体系,并基于ISO27701标准建立了隐私信息管理体系,确保企业、客户及员工隐私受到保护。
如需查看完整报告,请访问万国数据官网ESG页面或点击https://www.gds-services.com/esg2021/docs/GDS-2021-ESG-Report.pdf查阅。
关于万国数据控股有限公司
万国数据控股有限公司(纳斯达克:GDS;香港联交所:9698)是中国高性能数据中心的领先开发商及运营商。本公司的设施位于中国主要经济中心的战略位置,这些地区对高性能数据中心服务的需求相当集中。本公司亦于其客户选择的其他位置建立、运营及转让数据中心,以满足彼等更广泛的要求。本公司数据中心拥有较大的净机房面积、高电力容量、密度和效率,以及在所布关键系统上有多重冗余。万国数据中立于运营商和云服务提供商,这使万国数据的客户能够访问中国所有主要的电信网络,以及使用托管于万国数据众多设施的中国及全球最大公共云服务。本公司提供托管和一系列增值服务,包括透过领先公共云的直接私有链接进行的托管混合云服务、管理式网络服务以及在需要时转售公共云服务。本公司拥有21年的服务交付往绩,成功地满足了一些中国最大、最高要求的客户对数据中心外包服务的要求。本公司客户群主要包括超大型的云服务提供商、大型互联网公司、金融机构、电信运营商、IT服务提供商,以及国内大型私营企业和跨国公司。
免责声明:本网转载自其它媒体的文章,目的在于弘扬科技创新精神,传递更多科技创新信息,宣传国家科技政策,展示国家科技形象,参与国际科技舆论竞争,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在此我们谨向原作者和原媒体致以崇高敬意。如果您认为本网文章及图片侵犯了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