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来源:百 度
图为王书勃(右三)在第二届在韩中国留学生就业创业博览会与参会企业代表。(受访者供图)
刘伟奇(受访者供图)
这几年,越来越多的留学生学成回国,在不同领域中探索创业之路。从产生想法、确定方向,再到具体实施,挑战与机遇共存,其过程往往并非一帆风顺,不少创业者经历了困难和曲折。全球化智库与智联招聘联合发布的《2018中国海归就业创业调查报告》显示,海归创业中有54%的企业尚未开始盈利,运营成本高、对国内市场不了解是遇到的主要困难。
对广大海归创业者来说,在创业之初就要做好应对各种风险和困难的准备,有些“弯路”原本可以避开。
做好创业前期评估
对于创业者来说,一个“好点子”很重要,发现市场需求并找到了合适的解决方案,很可能就寻到了创业契机。但是,仅凭“好点子”和热情还不够,一些海归在创业前不重视“好点子”的可行性评估,“一拍脑袋就去做”。
王书勃在韩国汉阳大学读研究生时就开始创业。当时他注意到,一方面在韩国的中国留学生课余时间有找兼职、找工作的需求;另一方面一些韩国企业为了开拓中国市场,希望多招聘一些中国员工。王书勃由此萌生了一个想法:通过做一款手机软件或者网页,将这两种需求结合到一起,帮助用人单位与求职者对接。“当时组成了一个规模不算小的初创团队,其中博士就有7位。大家付出了很多精力,但是最后创业还是失败了。”回忆起当时的情景,王书勃语气中仍透着无奈。
项目实施的过程中,王书勃才意识到自己忽略了一个重要问题——盈利模式。他说:“无论与用人单位对接成功与否,我们当时并没有向学生收取任何费用。但公司运行一段时间后我们才发现,用人单位按照对接成功的岗位数量支付给我们的费用十分有限,盈利的可能性很小。”
公司无法实现盈利,王书勃的首次创业实践无奈“落幕”。他虽然把握住了用户需求,组建了功能较为完善的团队,但缺少对盈利模式的考量和评估,以至于无法把握长期发展的可能。
经历了第一次创业的阳光和风雨,王书勃总结说:“先想清楚一段一段的路要怎么走,比直接‘埋头努力’更重要。”正所谓磨刀不误砍柴工。2017年,研究生毕业后的王书勃决定回国在服装设计领域“二次创业”。这次,他吸取了以往经验,先深入研究国内市场,对自己想法的可行性、后期执行方案、盈利模式等问题都做了充分思考和评估。从最开始做服装代购到与韩国设计师品牌达成合作,王书勃逐渐成长起来。去年,他创立了自己的服装品牌。
明确产品服务定位
找准创业方向和产品定位,关系到创业者能否顺利达成自己预期设定的目标。有的留学生回国之初并不十分了解国内市场环境和相关政策,在这种情况下,对于创业方向的把握更需谨慎。
2004年,刘伟奇毕业于美国斯坦福大学,通过在国内医疗、投资和管理等领域十余年的工作积累,他关注到慢性病患者、尤其是心脑血管疾病患者对于医疗服务的特殊需求,2014年,刘伟奇创立了同心医联科技有限公司。
“我在美国学的是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并不具备医疗科技领域的专业背景,因此对我来说,创业中如何找准切入点是个不小的困难。”刘伟奇说。在领导团队明确了创业大方向之后,对于如何定位最可行的产品方向,他与团队也做出了很多尝试。“我们在创业早期做了不同的产品,通过它们来判断哪类产品更符合患者需求,以便更快速地找到契合我们的切入点。”刘伟奇说。
与此同时,海归创业前,也要熟悉国内创业环境,了解中外的不同。刘伟奇表示,近几年中国的医疗行业发展迅速,海归在创业前必须充分了解国内的相关政策、医院的运行体系、患者看病流程以及中国医疗领域的科研、教育情况,等等。“如果没有充分了解这些内容,在创业过程中就可能会出现误判、选错方向的情况;在执行过程中就可能与实际情况相矛盾,产品和服务就很难满足用户的需求。”他说。
找准方向不惧“试错”
几位接受采访的海归创业者都提到,留学生回国创业时选择的领域“接地气”很重要,国内商业发展有自己的轨迹和特点,将国外的理念与模式直接照搬过来,很容易“水土不服”。
创业之初,刘伟奇与团队尝试做出了一款手机软件,可以辅助医生管理慢性病患者档案。他说:“当时的这个想法是好的,医生也认为可以从日常生活出发预防慢性病,我还参考了一些医学专家的意见。但是,在实际运营时却发现很难推广。”刘伟奇坦言,慢性病出现的部分原因与不良的生活习惯有关,当项目真正实施后,才发现要针对的是纠正患者的生活习惯,而这并不容易。“这个设想从医学角度来看是没问题的,但是在落地、执行、推广的时候都遇到了困难,因为在现实生活中要让患者接受医生建议、改变生活习惯很困难,绝非一朝一夕之功。”他说。
在“试错”与探索中,刘伟奇找准了定位:将影像与AI技术平台、线上互联网医院和线下实体医学影像中心相结合,为患者提供“一站式”诊疗解决方案, 帮助医生进一步提高诊断准确率。如今,他的团队开发出了以动脉瘤辅助诊断为代表的38个智能诊断产品,并且已经落地应用。
“有了之前创业失败的经验教训,我再次创业时设置了更小但更易实现的目标。”王书勃说。回国后,王书勃不再像首次创业那样“想当然”。现在,他与服装设计专业毕业的妻子一起脚踏实地经营着自己的服装公司,并已获得40多个设计师品牌的授权合作。“找到可行方向之后,就要坚持下去。”他说。
免责声明:本网转载自其它媒体的文章,目的在于弘扬科技创新精神,传递更多科技创新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在此我们谨向原作者和原媒体致以崇高敬意。如果您认为本站文章侵犯了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