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钛市场回顾
进入4月,钛白粉生产商的库存压力也逐渐缓解,且出口同比增长较为明显,钛白粉市场开始企稳运行,中旬时期甚至有少部分企业小幅调涨了钛白粉价格。但是钛矿商家仍多在持货观望,大部分商家矿价持稳,仅有攀枝花钛矿在月末出现了小幅上调现象,调幅仅在20~30元/吨。金红石市场持续清淡,成交价格阴跌。
4月份,国内氯化渣价格继续小幅下滑,而酸渣价格相对稳定。在4月初,下游企业便将90钛渣的采购价格下调至5000元/吨以下,受此影响,国内90及92钛渣价格均出现下滑。而在酸渣市场方面,其产品价格相对稳定。至4月底,75酸渣价格仍在3000~3200元/吨,大厂报价在3400元/吨左右,与3月末持平。
4月份,国内四氯化钛价格继续小幅下滑。4月末,辽宁地区四氯化钛价格多在5100元/吨左右,其他地区价格多在5300~5500元/吨。在上游原料价格下落之后,四氯化钛价格也小幅回落。而行业整体开工率不高,仍在生产的企业大体可以维持收支平衡。
4月份,1#海绵钛价格在4.5万~4.55万元/吨,部分厂家坚持在4.7万元/吨的高价位。TA1钛锭价格在5.3万~5.4万元/吨;3mmTA1钛板价格在93~95元/kg。钛材成交量依然处于低位,企业签单量不足。
海绵钛行业整合不可避免
自2012年下半年来,海绵钛等产品价格便进入了长达2年的下行阶段。至2014年4月末,0#海绵钛价格已跌落至4.7万元/吨左右,而在两年前,其价格为9万元/吨左右。在2011年以后,海绵钛企业盈利能力每况愈下。随着经营压力的增大,部分企业陆续减产停产,逐步退出市场。据瑞道网统计,目前已经陷入停产的企业数量超过30%,有些企业已经不可能再次启动,名存实亡。在这些企业中,包括投产时间不长、尚未收回投资的企业;也有在行业内摸爬滚打多年的老牌企业;还有建成后却一直未能投产的企业。即便那些仍然维持生产的企业中,也鲜有人能维持盈利,多在勉力支撑,企业间的整合不可避免。
近两年,有关中国海绵钛行业的讨论一直没有停止过。产能随意扩张,外部资本干扰,自身质量体系有待完善,下游市场需要拓展等等问题被反复提及。而相关部门也计划出台相应的产业政策,似乎行业已经陷入非政令不能医治的程度。诚然,我国海绵钛行业确实存在不少问题,行业乱象丛生。但我认为,这其中既有企业自身及行业管理的问题,也包含市场周期影响在里面。
从全球市场来看,国外企业的经营状况也并非一帆风顺。被寄予厚望的航空领域并未达到此前的预期,而民用领域需求的萎缩迫使从未涉足航钛领域的日本也谋求转型。其实在世界范围内,大多数海绵钛企业都是陷入困境,境况并不比我们好太多。因此,我们确实可以借机进行调整、改进,但没有必要盲目悲观,要对自己保持信心。笔者认为,国内企业间之所以会出现价格乱象,一是各企业生产成本及生产方式上有区别,但质量管控方面的差异也是影响价格的因素之一。进一步探究之后,我们发现虽然行业中已有相应的质量管理标准,但很多地方已经无法满足当下的要求。而由此产生的管理死角便成为乱象产生的土壤之一。对此,我们是否应当优先完善企业生产与管理的相关标准,新标准应当能够杜绝当前存在的问题,统一企业间原料与产品质量差异,使得所有企业都在相同的要求与标准下展开竞争。在以产品质量为基础上的标准框架中,各企业充分展开成本竞争,设备陈旧、工艺落后、单耗成本过高的企业将会逐渐自然淘汰。而新进入的企业若想立足,必须拥有成本优势,而成本优势的产生必然依靠先进的生产技术,否则将难以存活。这样既可保证行业的竞争性以保持活力,亦可形成天然的进入门槛与淘汰机制,在公平的条件下,让市场做裁判,剔除多余的部分。虽然调整过程或许稍显漫长,但随时间推移,市场必将达到最佳的形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