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 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氢能科技 沙蓬绿色种养产业模式 联源科技 超联科技 园区 园区 园区 园区 园区

国家近百亿收储1.8万吨轻稀土 多元化格局隐现

   2012-08-24 每日经济新闻
63
核心提示:中重稀土储备告一段落后,国家开始着手启动轻稀土储备工作。日前,记者从权威渠道获悉,国家物资储备局已经跟包钢稀土就国家收储

 

中重稀土储备告一段落后,国家开始着手启动轻稀土储备工作。

日前,记者从权威渠道获悉,国家物资储备局已经跟包钢稀土就国家收储轻稀土事宜达成一致,将使用近百亿元资金收储1.8万吨轻稀土。

对于稀土储备的操作思路,业内一直存在较大分歧,尤其对轻稀土储备看法不一。但对于未来格局,业内看法几乎一致:以中国为主的单边稀土供应格局,将被多元化供应局面替代。

  近百亿元收储轻稀土

“国家物资储备局已经跟包钢稀土签了约,内容的重点就是提供近百亿资金,收储1.8万吨轻稀土。”一位接近轻稀土储备工作的知情人士如是称。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日前获悉,国家物资储备局已经与包钢稀土就国家收储轻稀土事宜达成一致。按照该知情人的说法,目前储备品种和启动时间已基本落实。根据计划,国家对于轻稀土储备“8月开始准备,9月操作”。

据了解,参与此次轻稀土收储工作的主要是包钢稀土,另外,五矿和中铝等骨干企业也有参与。

实际上,有关稀土收储的说法此前就多有提及,包钢稀土在2008年就开始从企业层面对稀土精矿进行储备。但稀土价格的大起大落,使包钢稀土的收储未起到实质性效果。去年7月后,稀土价格大幅回落,包钢稀土曾试图通过收储、停产等多种途径稳定价格,亦未能收到完美效果。去年12月初,尽管下游市场需求、价格都处于低迷状态,包钢稀土却只能全面复产。

就在企业屡屡受挫之际,国家层面的稀土收储工作呼之欲出。去年5月国务院就曾明确,要按照国家储备与企业(商业)储备、实物储备和资源(地)储备相结合的方式,建立稀土储备,划定一批国家规划矿区作为资源储备地。

昨日(8月23日),记者曾试图就轻稀土收储的价格及品种进行采访,但各方对此均讳莫如深。而根据记者多方了解,镧铈镨钕等品种作为此次收储重点的可能性最大,此外,轻稀土中铕元素的收储也得到了多方关注。

上述权威人士提供的一份数据显示:氧化铕50吨,氧化钇1500吨,氧化镝300吨,氧化铽60吨。不过,这份数据暂未得到官方回应。

包钢稀土等企业受益

在近日举行的第四届包头稀土产业论坛上,包钢稀土总经理张忠向记者表示,不管是重稀土还是轻稀土,收储的意义都非常大,“我国满足了全球95%的稀土需求,未来这一比例会明显下降。”

但并非所有人都这么看。上述论坛期间,不止一位业内人士向记者称,轻稀土不但储量丰富且生产过剩,收储的价值非常低。

亿览网监测的数据显示,目前,全国稀土价格下跌的趋势仍无实质改变,6月1日,金属钕的价格为70万~75万元/吨,截至8月23日已经下降到了59万~60万元/吨左右,下降明显。

如今,随着北方轻稀土储备工作提上日程,谁是最大受益者已一目了然。

同日,接受记者采访的企业高层也表示,现在关键看国家以什么价格收,“即便是以目前的市场价格收储,包钢稀土等几家企业也赚翻了。”

目前,包钢稀土生产的主要稀土产品镨钕氧化物,销售价格虽略高于45万元/吨,但较上年最高点每吨110万元左右的成交价,已经回落过半。“若以收储1.8万吨计算,按照目前镨钕45万元/吨的价位,收镨钕也要80多亿。”上述权威人士称。

实际上,就连张忠也公开承认,包钢稀土的确已在稀土储备中获益。“稀土储备短期内会增加企业的成本,但这些年的稀土产品价格上涨,已经抵消了这些成本,我们还是得到了好处。”

张忠还表示,轻稀土的价格再跌,也不会跌到过去(水平)。

  稀土多元化格局隐现

据记者了解,加快储备进度,防止海外重启稀土资源开发对国内定价权的冲击,也成了稀土行业要考虑的问题。

“资源价格将不断上涨,我们的轻稀土早晚要面对严酷的国际市场竞争,在竞争的时候,我们最大的优势是成本。”张忠表示,包钢稀土执行国家的战略储备,实际上也为参与国际竞争打下基础,“到时候竞争会非常激烈”。

根据美国TMR公司的跟踪研究,国外目前已经有37个国家和地区的261家公司多达429个稀土项目,其中,美国、澳大利亚等13个国家的38个稀土项目进展较大。数据还显示,未来5年内,中国以外的稀土产量将增长10倍。

在稀土协会秘书长马荣璋看来,排除产品的品种和质量,仅美国钼公司和澳大利亚莱纳斯两家公司的产能,2015年后就可以满足中国以外的稀土市场需求。其中,美国钼公司目前产能5000吨~6000吨,到2013年底有望达到4万吨,莱纳斯在马来西亚的项目未来也会扩张到2.2万吨。

由此,多元化稀土供应格局将很快形成,而以中国为主的单边稀土供应格局也将不复存在。

免责声明:本网转载自其它媒体的文章,目的在于弘扬科技创新精神,传递更多科技创新信息,宣传国家科技政策,展示国家科技形象,参与国际科技舆论竞争,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在此我们谨向原作者和原媒体致以崇高敬意。如果您认为本网文章及图片侵犯了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说明  |  隐私政策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  粤ICP备05102027号

粤公网安备 4404020200135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