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 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氢能科技 沙蓬绿色种养产业模式 联源科技 超联科技 园区 园区 园区 园区 园区

从十六大到十八大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系列报告之一

   2012-08-15 统计局网站
40
核心提示:新世纪实现新跨越 新征程谱写新篇章从十六大到十八大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系列报告之一党的十六大以来的十年,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

 

新世纪实现新跨越 新征程谱写新篇章
——从十六大到十八大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系列报告之一

党的十六大以来的十年,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程中极不平凡的十年,是积极应对国际形势深刻调整,国内发展日新月异的十年,是战胜各种风险、困难和挑战,经济总量实现历史跨越的十年。十年来,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下,全国各族人民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切实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国民经济快速增长,人民生活明显改善,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国际地位显著提高,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

  一、国民经济连上新台阶,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显著提升

十六大以来的十年,国际环境波诡云谲,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国际金融危机肆虐全球;国内非典、雨雪冰冻灾害、汶川特大地震等自然灾害和重大挑战接连不断,经济形势的复杂性和宏观调控的艰巨性空前加剧。面对国内外复杂环境和一系列重大风险挑战,党中央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同心同德,砥励奋进,坚持科学发展,实施正确而有力的宏观调控,国民经济实现快速增长。

经济持续较快发展。2003-2011年,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实际增长10.7%,其中有六年实现了10%以上的增长速度,在受国际金融危机冲击最严重的2009年依然实现了9.2%的增速。这一时期的年均增速不仅远高于同期世界经济3.9%的年均增速,而且高于改革开放以来9.9%的年均增速。经济总量连续跨越新台阶。2011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达到47.2万亿元,扣除价格因素,比2002年增长1.5倍。经济总量居世界位次稳步提升。2008年国内生产总值超过德国,居世界第三位;2010年超过日本,居世界第二位,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我国经济增长对世界经济的贡献不断提高。特别是2008年下半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在世界主要经济体增长明显放缓甚至面临衰退时,我国经济依然保持了相当高的增速并率先回升,成为带动世界经济复苏的重要引擎。我国经济总量占世界的份额由2002年的4.4%提高到2011年的10%左右,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超过20%。

在经济总量稳步增长的同时,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也快速增加。2011年,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35083元,扣除价格因素,比2002年增长1.4倍,年均增长10.1%。按照平均汇率折算,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由2002年的1135美元上升至2011年的5432美元。

国家财政实力明显增强。经济快速增长带来了国家财政收入的稳定增长。2011年,我国财政收入超过10万亿,达到103740亿元,比2002年增长4.5倍,年均增长20.8%。财政收入的快速增长为加大教育、医疗、社保等民生领域投入,增强政府调节收入分配能力等提供了有力的资金保障。

国家外汇储备大幅增加。我国外汇储备2006年末突破1万亿美元,2009年末突破2万亿美元,2011年末突破3万亿美元,达到31811亿美元,比2002年增长10.1倍,年均增长30.7%,外汇储备规模连续六年稳居世界第一位。

  二、结构调整迈出新步伐,经济发展的协调性和竞争力明显增强

十六大以来的十年,党中央始终坚持把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目标和战略举措,始终坚持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主攻方向,坚定不移调结构,脚踏实地促转变,从“快字当头”到“好字优先”,我国结构调整不断迈出新步伐,经济发展的全面性、协调性和可持续性明显增强。

三次产业协同性增强。农业基础稳固、工业生产能力全面提升、服务业全面发展的格局逐步形成。2003-2011年,第一产业年均增长4.6%,第二产业年均增长11.9%,第三产业年均增长11.1%,均保持较快发展态势。制造业大国地位初步确立。按照国际标准工业分类,在22个大类中,我国在7个大类中名列第一,钢铁、水泥、汽车等220多种工业品产量居世界第一位。据美国经济咨询公司环球通视数据,2010年我国制造业产出占世界的比重为19.8%,超过美国成为全球制造业第一大国。新能源、新材料、新医药等新兴产业蓬勃发展,成为经济增长新亮点。服务业不断发展壮大。2011年,服务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上升到43.1%,比2002年提高1.6个百分点。信息服务业、快递业等现代物流业、商务服务业、高技术服务业等迅速发展,服务业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和带动作用日益凸显。

需求结构明显改善。在国家扩大内需战略的带动下,内需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显著增强。尤其是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中,内需的强劲增长有效弥补了外需的不足,对实现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起到了极为关键的作用。2011年,内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由2002年的92.4%提高到104.1%,外需贡献率则由2002年的7.6%转为负4.1%。

城镇化步伐明显加快。2011年,我国城镇化率首次突破50%,达到51.3%,比2002年提高12.2个百分点,我国城乡结构发生历史性变化。

区域结构不断优化。中西部地区加快发展,经济总量占全国的比重持续上升,区域发展呈现出协调性增强的趋势。2011年,中部地区、西部地区的地区生产总值占全国的比重分别为20.1%、19.2%,分别比2002年提高1.3、2.0个百分点。主体功能区建设初见成效,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等区域发展战略向纵深推进,区域间产业梯度转移步伐加快,中西部地区发展潜力不断释放。2011年,中部地区、西部地区、东北地区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占全国的比重分别为23.2%、23.5%和10.7%,分别比2002年提高5.5、3.2和2.4个百分点。

  三、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发展实现新飞跃,经济发展的基础和环境得到进一步改善

十六大以来的十年,党中央不断加强和完善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发展,突出重点,优化布局,夯实发展基础,破解瓶颈制约,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发展成绩斐然。

农业基础不断巩固和加强。十六大以来,国家高度重视“三农”工作,坚持把“三农”问题放在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突出位置,有效克服了自然灾害频发的不利影响,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高,特别是取消农业税、实施农业补贴,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2011年,粮食总产量达到57121万吨,比2002年增长25.0%,年均增长2.5%,连续5年稳定在5亿吨以上,实现半个世纪以来首次“八连增”。近年来,我国谷物、肉类、花生、茶叶、水果等农产品产量稳居世界第一位。

固定资产投资特别是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投入快速增长。2003-2011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144.9万亿元,年均增长25.6%;其中,基础设施投资25.7万亿元,2004-2011年年均增长21.9%。投资规模之大、增速之快为历史所少有。青藏铁路、京沪高铁等一批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项目建成投产,西气东输、南水北调、长江三峡等重大工程进展顺利。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国家实施了四万亿投资计划,主要投向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形成了一批利于长远发展的优良资产,增强了经济社会发展的后劲。

能源生产供应能力稳步提高。2011年,我国能源生产总量达到31.8亿吨标准煤,比2002年增长1.1倍,是世界第一大能源生产国,能源自给率在90%左右。能源结构进一步优化。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由2002年的7.3%提高到2011年的8.0%。水电装机规模居世界第一位。

交通运输能力持续增强。铁路迎来了史无前例的跨越式发展,高速铁路从无到有飞速发展,生产出时速高达350公里的动车组,标志着我国铁路运输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五纵七横”国道主干线和西部开发八条公路干线建成。截至2011年,铁路营业里程达到9.3万公里,比2002年增长29.6%;公路里程达到410.6万公里,增长1.3倍,其中高速公路8.5万公里,增长2.4倍;民用航空航线里程达到349.1万公里,增长1.1倍。旅客周转量由2002年的1.4万亿人公里增加到2011年的3.1万亿人公里,年均增长9.1%;货物周转量由2002年的5.1万亿吨公里增加到2011年的15.9万亿吨公里,年均增长13.6%。沿海规模以上主要港口货物吞吐量达到61.6亿吨,比2002年增长2.7倍。

邮电通信业蓬勃发展。2003-2011年,全国邮电业务总量年均增长23.2%。传统业务继续发展,移动电话用户数快速增加。2011年,固定电话年末用户达到28510万户,比2002年增长33.1%;移动电话年末用户达到98625万户,比2002年增长3.8倍。新兴业务不断发展壮大,快递等新兴业务不断涌现,3G移动用户迅猛发展,互联网规模快速壮大。2011年,互联网上网人数达到5.1亿人,稳居全球第一。

  四、对外经济和对外贸易实现新跨越,对外开放的深度和广度得到进一步拓展

十六大以来的十年,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世界经济结构加快调整,全球经济治理机制深刻变革。面对复杂多变的国内外形势,党中央紧紧抓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机遇,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冲击和挑战,坚持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不断加快转变对外经济发展方式,努力促进国际收支基本平衡,我国经济同世界经济的互动和依存不断增强,国际地位和国际影响力空前提高。

进出口贸易规模不断扩大。2011年,货物进出口总额达到36421亿美元,比2002年增长4.9倍,年均增长21.7%。其中,出口额18986亿美元,增长4.8倍,年均增长21.6%;进口额17435亿美元,增长4.9倍,年均增长21.8%。进出口贸易总额跃居世界第二位,其中货物出口额居世界第一位,货物进口额居世界第二位。

进出口商品结构不断优化。在出口总额中,工业制成品占比由2002年的91.2%提高到2011年的94.7%;机电产品由48.2%提高到57.2%;高新技术产品由20.8%提高到28.9%。与此同时,先进技术、设备、关键零部件进口快速增长,大宗资源能源产品进口规模不断扩大。2011年,机电产品进口7533亿美元,比2002年增长3.8倍;高新技术产品进口4630亿美元,增长4.6倍。铁矿砂及其精矿进口6.9亿吨,比2002年增长5.2倍;原油进口2.5亿吨,增长2.7倍。

利用外资规模跃居全球第二。2003-2011年,全国累计实际使用外商直接投资7164亿美元,连续多年成为吸收外商直接投资最多的发展中国家,全球排名也上升至第二位。

对外投资从无到有,“走出去”步伐不断加快。2003年,我国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只有29亿美元,2011年增加到601亿美元,比2003年增长19.7倍。对外经济合作迅速发展。2011年,对外承包工程业务完成营业额1034亿美元,比2002年增长6.2倍。

  五、人民生活持续获得新改善,人民群众享受到更多改革和发展的实惠

十六大以来的十年,党中央坚持民生优先,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坚定不移走共同富裕道路,人民生活明显改善,人民群众享有的公共服务水平明显提高,全体人民切实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就业规模不断扩大。2011年末,我国城乡就业人数达到76420万人,比2002年增加3140万人。其中,城镇就业人数从25159万人增加到35914万人,增加10755万人。乡村就业人数从48121万人减少到40506万人,减少了7615万人。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城镇吸纳就业的能力不断增强,城镇就业人员占全国的比重从2002年末的34.3%提高到2011年末的47.0%。农民工数量不断扩大。2011年,农民工总量达到25278万人。

城乡居民收入快速增长。2011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1810元,比2002年增长1.8倍,扣除价格因素,年均实际增长9.2%;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6977元,比2002年增长1.8倍,扣除价格因素,年均实际增长8.1%。城乡居民收入年均增速超过1979-2011年7.4%的年均增速,是历史上增长最快的时期之一。其中,2010、2011年农村居民收入增速连续两年快于城镇,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有所缩小。

居民生活质量明显改善。2011年,城乡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分别为36.3%和40.4%,分别比2002年降低了1.4和5.8个百分点。主要耐用消费品拥有量大幅增长。2011年底,城镇居民家庭平均每百户拥有家用汽车18.6辆,比2002年底增加17.7辆;拥有移动电话205.3部,增长2.3倍;拥有家用电脑81.9台,增长3.0倍。农村居民家庭平均每百户拥有电冰箱61.5台,增长3.1倍;空调机22.6台,增长8.9倍;拥有移动电话179.7部,增长12.1倍。2011年,全国电话普及率达到94.90部/百人,比2002年提高1.8倍。

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初步形成了以社会保险为主体,包括社会救助、社会福利、优抚安置、住房保障和社会慈善事业在内的社会保障制度框架。2011年末,全国城镇职工基本养老、城镇基本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保险参保人数分别达到28391万人、47343万人、14317万人、17696万人、13892万人。建立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并开展试点,2011年末全国列入国家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地区参保人数3.3亿人。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开始启动。全民医保体系初步形成,13亿城乡居民参保,其中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从无到有,从有到好。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实现全覆盖,城乡社会救助体系基本建立。2011年末,2277万城市居民得到政府最低生活保障,5306万农村居民得到政府最低生活保障,分别比2002年增加212万人和4898万人。农村贫困人口不断下降。以低收入标准测算,农村贫困人口从2002年末的8645万人下降到2010年末的2688万人。2011年,中央决定将农民人均纯收入2300元(2010年不变价)作为新的国家扶贫标准,比2009年提高92%,按照新标准,年末农村扶贫对象为12238万人。把更多农村低收入人口纳入扶贫范围,这是社会的巨大进步。

  六、各项社会事业发展取得新突破,经济社会发展的协调性增强

十六大以来的十年,党中央始终坚持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相协调,不断加大政策支持力度,科教文卫等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经济社会发展的协调性进一步增强。

全面实行城乡免费义务教育,教育公平迈出重大步伐。国民受教育程度大幅度提升,国民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9年以上。职业教育快速发展。2011年,各类中等职业教育招生809万人,在校生2197万人,毕业生663万人。高等教育大众化程度进一步提高。2011年,全国普通高等教育本专科招生682万人,在校生2309万人,毕业生608万人,比2002年分别增加361、1405和475万人。

科技投入持续增加,科技发展成果丰硕。2011年,全国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支出8687亿元,比2002年增长5.7倍,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由1.07%上升到1.84%。2011年,研究与试验发展人员全时当量 288.3万人年,比2002年增长1.8倍。技术市场成交额4764亿元,比2002年增长4.4倍。重要科学前沿和战略必争领域取得了一批重大创新成果。千万亿次超级计算机系统“天河一号”研制成功,载人潜水器“蛟龙”号创下了7062米的下潜纪录,百亩超级杂交稻试验田亩产突破900公斤,嫦娥一号、二号探月卫星成功发射,神舟系列飞船实现了发射、空间出舱活动以及空间科学试验等重大突破,特别是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与神舟九号飞船顺利载人交会对接,标志着我国载人航天工程第二步战略目标取得了具有决定性意义的重要进展。

卫生工作成效显著。成功应对了突如其来的非典、高致病性禽流感、甲型H1N1流感等重大疫情。医疗卫生体制改革进入实质性启动阶段。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步伐明显加快。2011年末,全国共有医疗卫生机构95万个。共有卫生技术人员620万人,比2002年末增加193万人,其中执业(助理)医师247万人,注册护士224万人,分别增加62万人和100万人。医院卫生机构床位516万张,增加202万张。医疗卫生体制改革进入实质性启动阶段。从2009年开始,新一轮医改大幕拉开,我国逐步向城乡居民统一提供疾病预防控制、妇幼保健、健康教育等基本公共卫生服务。

文化事业进一步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进入快速、稳定的重要发展期。2011年末,全国共有公共图书馆2952个,比2002年末增加255个;博物馆2650个,增加1139个;艺术表演团体7069个,增加4482个。有线广播电视用户20209万户,增加10352万户;年末广播节目综合人口覆盖率为97.1%,提高3.8个百分点;电视节目综合人口覆盖率为97.8%,提高3.2个百分点。文化产业异军突起,各项指标均位居世界前列。2011年共生产电视剧469部14939集,动画电视261444分钟;生产故事影片558部,科教、纪录、动画和特种影片131部;出版各类报纸467亿份,各类期刊33亿册,图书77亿册(张)。

体育事业不断进步。2003-2011年,我国运动员共获得1063个世界冠军,创造136项世界纪录。特别是成功举办了2008年北京奥运会,实现了中国人的百年梦想,极大提升了我国的国际影响力。

七、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得到空前重视,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

十六大以来的十年,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成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党中央坚持不懈推进节能减排工作,切实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十一五”规划纲要第一次把节能减排列为约束性指标,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

环境质量持续改善。2011年,七大水系的水质监测断面中,Ⅰ~Ⅲ类水质断面比例占56.3%。在监测城市中空气质量达到二级以上(含二级)标准的城市占监测城市数的88.8%。2011年末,城市污水处理厂日处理能力达11255万立方米,比2002年末增长2.1倍;城市污水处理率达到82.6%,提高42.6个百分点。

节能降耗取得明显成效。2011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比2002年下降12.9%。

污染物排放总量得到控制。2010年,化学需氧量和二氧化硫排放量比2005年分别下降12.45%和14.29%。

从十六大到十八大,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走过了十年极不平凡的伟大历程,经济社会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征程上迈出了坚实的步伐。这些伟大成就来之不易,是党中央科学决策、正确领导的结果,是全国各族人民齐心协力、顽强拼搏的结果。这些伟大成就充分证明我们党是伟大、光荣、正确的党,充分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唯一正确道路,这些伟大成就进一步凝聚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意志和力量,进一步增强了全国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再铸辉煌的信心。

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时期和改革开放的攻坚阶段,既面临难得的历史机遇,也面临诸多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风险挑战,特别是我国经济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依然突出,支撑经济高速增长的优势有所弱化,经济增长面临的资源环境约束增强,收入分配差距较大,科技创新能力不强,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制约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依然较多等。因此,我们既要坚定发展信心,又要增强忧患意识,未雨绸缪,坚持用发展和改革来解决前进中遇到的问题。

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党的十八大即将召开,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即将掀开新的篇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即将踏上新的征程,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展现新的前景。我们坚信,只要全国各族人民始终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就一定能够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不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

免责声明:本网转载自其它媒体的文章,目的在于弘扬科技创新精神,传递更多科技创新信息,宣传国家科技政策,展示国家科技形象,参与国际科技舆论竞争,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在此我们谨向原作者和原媒体致以崇高敬意。如果您认为本网文章及图片侵犯了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说明  |  隐私政策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  粤ICP备05102027号

粤公网安备 4404020200135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