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我国具有进口资质的企业规模普遍较小,进口内销的企业数量不多,对外议价能力不强,这一现状无论是在日用消费品领域还是在大宗商品领域均有所反映。在外贸步入出口与进口并重发展的新时期,提高进口议价能力迫在眉睫。
“如果供货商的报价合适,或者高一点点儿我们都能接受,但如果价格很高的话只好跟对方议价。”南通一家国际贸易公司国际部张小姐对记者表示。
张小姐所在的公司从外国供货商手中进口动物饲料、兽药等产品,并卖给国内供应商。显然,对进口成本的控制程度直接决定了该公司的盈利水平,但张小姐表示,与对方谈到自己心目中的理想价格很难。
国内其他国际贸易公司也有类似经历。一家新西兰奶粉进口商也对记者表示,由于该公司的进货商只有这一家新西兰公司,很多时候不得不听任对方“坐地起价”。
中国企业进口话语权的缺失正引起管理层的关注。商务部部长陈德铭在本月召开的全国进口工作视频会议上就指出,我国对外贸易已进入出口与进口并重发展的新阶段,但具有进口资质的企业规模普遍较小,进口内销的企业数量不多,对外议价能力不强。由于国内销售价格被任意抬高,一些高档消费品的消费外溢。
现状:议价能力低
张小姐告诉记者,为了寻找合适的供应商,公司曾作为采购商多次参加国内举办的各类专业展会,但最终都因价格谈不拢无果而终。
事实上,此类进口议价权缺失的问题反映在各个方面,即便是国家层面,也面临着大宗商品进口议价权缺失这一绕不开的话题。
业内人士指出,中国对铁矿石、原油等大宗商品的对外依存度偏高造成了议价权丧失。
众所周知,中国在食用农产品领域对国际市场有重大影响力的非“大豆”莫属。数据显示,大豆的国际市场规模在2008年有414亿美元,中国进口了其中的一半多,占52.8%。而最新数据显示,2011年中国进口大豆5300万吨,进口额为300亿美元,渣打银行预计2012年中国进口大豆将达7220万吨,进口额将超过320亿美元。同时,中国的铜、铝、铅、锌、铁、镍等矿产资源进口在国际市场也占有较大份额,原油也是中国进口的另一种重要大宗商品。“但是,中国在大豆和铁矿石进口上,都付出了比国际市场平均水平更高的价格,这反映了中国在大宗商品进口中还处于一种不利的地位。”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的《世界经济黄皮书》指出。“我国进口话语权缺失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首先,进口企业规模小,实力不强,导致议价能力低;其次,部分进口产品,国内需求强盛,但信息被窃取,在信息被对手掌握的情况下,议价能力自然低;再次,我国进口秩序混乱,进口企业竞争激烈,形成被国外企业‘围剿’的局面。”中投顾问高级研究员薛胜文表示。
措施:自律+结盟
薛胜文提醒说,议价权的缺失,必然带来国内部分需求强劲的进口产品价格大幅上涨,从而导致进口企业利润下降。与此同时,产品价格的上涨必然转嫁到国内消费者身上,从而造成消费者利益的损失。另一方面,进口产品价格的上涨,一定程度上推高了国内的物价水平,助推通货膨胀的蔓延,影响国内经济的正常运行。
对如何提高议价权,安徽铜陵有色金属集团董事长、总经理杨军深有感触,“中国要想在进出口方面获得话语权,企业必须联合自律。”他另一个身份是中国铜原料进口谈判组组长。
杨军表示,本来供需决定价格高低,但国外供应商始终认为中国企业在高速发展,产能也在不断扩张,对原料的需求是刚性的,因此采取各个击破的方式打压价格。“所以一旦中国企业联合自律起来,稍微调整产能,国外供应商就实现不了各个击破了。”
薛胜文则指出,对于进口议价权缺失问题,要针对源头着重从以下几方面解决:首先,提升国内进口企业实力,或者委托国内实力强大的企业进行集中采购进口;其次,加强信息保密工作,从库存、需求等角度严格进行信息保密和隔离;再次,进口企业结成利益共同体,结成统一战线,步调一致,增加谈判筹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