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上海证券报1月31日报道,工信部日前正式发布《有色金属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下称“规划”),以及其中一项子规划《铝工业“十二五”发展专项规划》。从规划全文来看,除了一直强调的总量控制、结构调整、节能减排等内容外,技术创新将作为一个越来越重要的工作,成为“十二五”期间有色金属行业的重要看点。
工信部官员在对《规划》进行解读时特别说明,稀有稀土金属作为稀缺的战略资源,相关部门正在编制《稀有金属产业发展规划》,因此,在本《规划》中没有涉及。
重点强调技术创新
“战略性新兴产业及国防科技工业的发展,需要有色金属工业提供重要支撑,在高精尖产品发展方面需要重大突破。”《规划》中提及,要着力突破核心关键技术和共性基础技术。要求在“十二五”期间,“重点大中型企业建立完善的技术创新体系,研发投入占主营业务收入达到1.5%”。
与之相对照的数据是,在“十一五”末期,有色金属企业研发经费支出只占主营业务收入的0.65%,低于国内平均水平。《规划》中描述,在技术创新水平上,我国有色金属企业呈现“自主开发的新材料少,新合金开发方面基本是跟踪仿制国外,关键有色金属新材料开发滞后于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需求”的局面。
长期以来,我国有色金属行业的发展主要以扩大规模的形式存在。2010年,我国十种有色金属产量为3121万吨,表观消费量约3430万吨,“十一五”期间年均分别增长13.7%和15.5%。
但随着我国制造业,特别是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不断发展,对有色金属类产品提出了更高要求。传统的金属冶炼业务和低端产品已经难以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得优势,特别是如电解铝这样已经明显产能过剩的行业,价格长期在成本线周围徘徊,2010年开工率分别只有70%,2011年冬季还出现全行业亏损。
但与此同时,航空航天用铝厚板、集成电路用高纯金属仍主要依靠进口,企业数量多,实力弱,是典型的“低端产品过剩,高端产品空白”。
根据《规划》,到2015年,我国关键新合金品种开发要取得重大突破,形成汽车用铝合金板等高端铝合金板材20万吨、高强镁合金压铸及型材和板材15万吨、高端钛合金材2万吨的生产能力,重要功能材料取得突破,基本满足大飞机、轨道交通、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电子信息等领域的需求。
继续总量控制与结构调整
总量控制与结构调整依然是接下来有色金属行业的重点工作。
2010年,我国十种有色金属产量为3121万吨,表观消费量约3430万吨。按照《规划》,到2015年,我国十种有色金属产量将控制在4600万吨左右,年均增长率为8%,其中精炼铜、电解铝、铅、锌产量分别控制在650万吨、2400万吨、550万吨和720万吨,年均增长率分别为7.3%、8.8%、5.2%和6.9%。
《规划》预计,2015年,我国十种有色金属的表观消费量将达到4900万吨。其中,铜和铅将继续供不应求,需要依靠进口补充的局面。而消费量年均增长率最高的品种是镁,“十二五”年均增长率将达到26.7%,其次是钛和锑,增长率分别为16.1%和9.2%。
业内人士表示,上述三种金属都是小金属,与新兴产业的关联度极高,在新材料领域的发挥空间将颇为瞩目。工信部相关官员在对《规划》进行解读时也表示,到2015年,将实现有色金属新材料产品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比重由2010年的8%增加到15%。
行业兼并重组的进度也将进一步推进。根据《规划》透露的数据,2010年,我国前10家企业的冶炼产量占全国的比例分别为铜76%、电解铝67%、铅45%、锌50%、镁55%。到2015年,前10家企业的冶炼产量占全国的比例将调整为铜90%、电解铝90%、铅60%、锌60%。可以看到,按照计划,电解铝行业的兼并重组力度将最大。
《规划》还特别提及了有色金属品种的战略储备,表示对于保护性开采的稀有金属特定矿种,将按国家下达的指令性计划组织生产,严格出口控制;还将研究建立“矿产地和实物相结合、国家战略储备和商业储备相结合的有色金属战略储备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