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 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氢能科技 沙蓬绿色种养产业模式 联源科技 超联科技 园区 园区 园区 园区 园区

“十二五”青海省重点打造铝等有色产业

   2011-12-06 青海日报
42
核心提示:十二五时期,是青海省推进四个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也是经济加

“十二五”时期,是青海省推进“四个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也是经济加速发展、产业加快转型、全面提升信息化水平的重要时期。如何进一步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推动青海特色优势产业发展,构建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的现代工业体系,成为青海省工业在“十二五”时期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为此,青海省确定未来五年发展重点:坚持发挥比较优势,围绕延伸链条、形成集群、融合发展,不断延伸产业链条,打造在全国有影响和市场竞争力的十大特色产业,努力把青海打造成全国区域循环经济发展的先行区。通过十大特色产业项目建设,着力构建十个产业链和产业集群。据省经委有关人士介绍,“十二五”期间,青海省工业经济总量和工业投资将翻一番,建成百个投资规模大、带动能力强的重点项目,培育形成百户发展潜力大、带动作用强的重点企业,并在转变发展方式上取得新突破:新能源、新材料、盐湖化工等十大现代特色优势产业体系基本形成,建成国家重要的太阳能光伏、新材料、盐湖化工和大型钾肥基地,建成区域性有色金属、油气化工、新型煤化能源、特钢和特色生物产业基地,建成国际性藏毯基地,着力打造具有青海特点的循环经济品牌,建成全国循环经济发展的先行区。
  新能源产业
  “十二五”期间,青海省新能源产业规划投资将达250亿元
  据了解,青海省新能源产业重点发展太阳能光伏、光热利用、风能、锂离子电池和生物质能产业。注重技术创新,壮大产业规模,加快产业集聚,建成太阳能光伏产业、动力储能电池产业和风能产业等三条产业链,推进生物质能利用技术研发和产业化,使新能源产业成为青海省的新的经济增长点。
  在太阳能光伏产业方面,建设多晶硅、单晶硅—硅锭、硅片—光伏电池—光伏组件—系统平衡部件—光伏系统与应用的太阳能光伏产业链。着力构建从多晶硅、非晶硅等光电转换材料到光伏并网发电的完整光伏产业体系,打造西部发展光伏、聚光发电产业及光伏电站一体化的产业基地,建成国家重要的太阳能光伏产业基地。太阳能光热利用产业方面,以市场需求为导向,逐步形成太阳能光热利用产业链,开拓太阳能建筑、采暖和太阳能光热发电市场;风能产业将坚持引进和自主研发相结合,加快适合高原风能特点的风力发电技术和设备的研发和应用,培育发展风能装备制造业;锂离子电池产业立足盐湖锂资源,以发展蓄能电池和动力电池组件为重点,形成锂电池、铜箔、铝壳、正极用料核心供应优势;生物质能产业则加快建立生物质能技术研发平台,积极发展以餐厨垃圾、秸秆、植物油脚和废弃油脂为原料的燃料乙醇、生物柴油等产品,构建多元化的新能源结构体系。
  新材料产业
  “十二五”期间,新材料产业规划投资650亿元
  新材料产业以新型电子材料、新型合金材料、新型化工材料和新型建筑材料为主要发展方向,依托青海矿产资源、能源和产业基础等方面的比较优势,大力延伸硅及硅材料、盐湖化工、有色金属、非金属矿产等产业链条,培育产业集群。不断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突破制约发展的关键技术,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核心竞争力强、市场占有率高的优势骨干企业和企业集团,形成具有比较优势和区域特色的主导产品和支柱产业,建成具有突出优势和鲜明特色的全国重要的新材料产业基地。
  据了解,新型电子材料将以电子级多晶硅、单晶硅产业为基础,引进先进的大尺寸单晶硅切割技术和设备,扩大晶体硅材料生产能力;加快高纯铝、电子铝箔、电解铜箔项目建设,扩大功能性电子元器件和覆铜板生产能力,并向高性能覆铜板、多层板用超薄、低轮廓、高延伸率的铜箔生产技术方向发展,壮大电子薄膜材料生产规模;以碳酸锂产业为基础,着重发展锰酸锂、钴酸锂、磷酸铁锂等锂离子电池、聚合物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以碳酸锶产业为基础,提高锶铁氧化体生产能力,加快优势资源向永磁材料和软磁材料方向转化,奠定青海省磁性材料产业基础。新型合金材料以电解铝、金属镁、电解铜等产能为基础,以铝镁合金、铝锂合金、铜合金材料及铝基、铜基复合材料为主要发展方向;新型化工材料方面,延长化工产业链,拓展化工产业发展空间,大力发展耐高温、耐低温、高耐磨及长寿命等高性能的新型化工材料和苯系基础化工产品;另外,新型建筑材料则以新型墙体材料特别是墙体自保温材料、新型保温隔热材料、新型建筑结构体系为发展重点,同时,大力开发新型墙体推广应用的配套产品和技术;扩大石棉及其制品应用范围,形成特色石棉产业。
  有色金属产业
  “十二五”期间,有色金属产业规划投资460亿元
  据了解,青海省将围绕电解铝,铜、铅、锌、镍、钠、锂、钼等,合理规划产业规模和布局,建设有色金属冶炼及铝镁轻金属合金产业基地,大力发展有色金属下游精深加工产品和高附加值产品,着力构建铝、镁、铜等有色金属产业链,增强有色金属就地转化升值的能力;积极采用湿法冶金、变压吸附等先进技术,提高能源、资源利用率;以冶炼及延伸加工为主,形成高技术、多品种、低消耗、高产出、循环发展的产业发展格局。“十二五”时期,青海十种有色金属产量在400万吨左右,其中电解铝350万吨;新增黄金资源量310吨,建成国家重要的有色金属产业基地。
  首先,依托青海省水电优势,适度扩大电解铝及合金坯、锭生产能力,形成350万吨左右产能规模,随着东部地区产业转移,建成青海国重要的电解铝生产基地。大力构建铝、镁等轻金属下游加工产业链,到“十二五”末,力争将70%左右的电解铝、镁实现就地加工转化。积极发展高纯铝,为发展电子材料提供原料保证。
  其次,加大矿产资源开发及整合力度,提高产能及产业集中度。第三,引进先进电解炼镁装置,初期建设10万吨金属镁生产线;与盐湖化工产业相融合,采用电解工艺形成4万吨金属钠生产能力;扩大有色金属生产品种,满足并提高下游有色金属压延及合金材料加工的需要。
  盐湖化工产业
  “十二五”期间,盐湖化工产业规划投资960亿元
  未来五年,青海省将以盐湖钾、钠、镁、锂、硼等特色优势资源开发为主线,重点构建以钾盐为核心的化肥工业、镁钠资源综合利用和盐湖卤水深度加工循环经济产业链;积极推动盐湖化工与石油天然气化工和煤化工产业的有机结合,拓宽盐湖化工产业发展空间;实施大型化、高起点、规模化、园区一体化的重点项目建设,构建盐湖化工产业集群;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以氯气平衡、硫酸平衡为重点,以氯化工的发展规模和水的供应能力确定盐湖资源精深加工的规模,均衡发展下游加工产业;加大科技创新力度,推进共伴生资源综合利用,在盐湖钾、钠、镁、锂、硼资源综合开发、规模开发及其系列产品精深加工上取得重大突破,掌握一批盐湖钾、钠、镁、锂、硼资源深度开发、多产业融合链接的核心技术,形成以盐湖化工为核心,盐湖化工、石油天然气化工、煤化工、有色金属、建材等产业相互融合、循环闭合的循环经济产业体系,建成全国最大的盐湖化工、大型钾肥及钾盐基地。据了解,“十二五”期间,青海省钾肥(氯化钾)生产规模达到550万吨,并积极发展工业氯化钾等钾盐系列产品,促进钾资源开发的高值化;纯碱生产能力达到500万吨以上,硫化碱达到30万吨左右;采用先进适用技术,首期形成10万吨氢氧化镁生产能力;形成5万吨碳酸锂生产能力;形成5万吨碳酸锶生产能力,打造以锶为基础的磁性材料产业集群;形成10万吨硼酸、3万吨硼砂生产能力,积极发展有机硼、氮化硼、碳化硼和元素硼等产品,形成青海国重要的硼化工基地。
  煤化工产业
  “十二五”期间,规划投资500亿元
  做好产业布局和资源整合,集中布局煤炭洗选业,综合利用煤炭资源。整合木里煤炭资源,按照有焦有化、规模发展的原则,集中布局煤炭洗选和下游综合利用产业,洗选能力达到2200万吨。今后五年,青海省将积极推进煤基多联产项目和煤炭深加工,通过煤的气化,实现电、热、液体燃料、化工产品的多联产,构建“煤炭开发—煤焦化—煤焦油精深加工—焦炉气甲醇—甲醇制烯烃—下游产品”和“煤炭开发—IGCC—甲醇(二甲醚)—下游产品”产业链;以电石和盐湖资源为依托,构建“煤化工—盐湖化工—建材”综合利用产业链,发展烧碱、PVC、醋酸乙烯、1,4丁二醇以及环氧乙烷、乙二醇、环氧丙烷、丙烯酸等烯烃下游产品;支持引导煤焦油精细化工产品,煤气制合成氨等系列产品;建设以煤化工、能源、盐湖化工、冶金相结合为特色的新型煤化产业基地。
  石油天然气化工产业
  “十二五”期间,油气化工产业规划投资60亿元
  青海省将充分利用柴达木地区油气资源优势,加快油气化工产业基地建设,到“十二五”末,年产油气当量1500万吨,原油加工300万吨以上,建成千万吨级油气田。与盐湖化工产业相融合,着力构建循环经济产业链,大力发展下游相关产业和深加工、精细加工产品。重点建设与盐湖资源开发和有色金属产业相配套的油气化工循环产业体系。促进天然气化工和盐化工产业一体化进程,以天然气部分氧化为核心,发展甲醇、甲醛、合成氨、乙炔、聚丙烯、PVC等下游产品,发展一批合成树脂、化纤原料、高端精细化工和新材料产品。建成区域性油气化工产业基地,使石油天然气从单一的燃料型工业向综合化工型和精深加工型工业转变。
  轻工纺织产业
  “十二五”期间,轻工纺织产业规划投资120亿元
  青海省轻工纺织产业主要包括藏毯绒纺产业、民族特色服装服饰业、民族特需品产业和特色旅游商品产业。以青藏高原动植物特色资源为基础,进一步扩大轻纺产业生产规模,做大做强以藏毯、民族服饰、毛棉纺织为主的纺织产业,促进服装服饰产业品牌化发展,大力发展伊斯兰民族服饰业和民族特需品产业;发展昆仑玉、天然矿泉水、民族和地方特色食品、民族手工艺品等旅游商品。
  以西宁大白毛为主,充分利用周边省区羊毛资源,构建以藏毯为核心的绒纺产业集群;加快藏毯产业国际化,建成以青海省为中心,辐射周边省区和中亚地区,集藏毯研发、加工、展销和原辅材料交易为一体的国际性藏毯之都。发挥比较优势,利用新疆等地棉花资源,加快西宁、海南纺纱能力建设,积极培育下游产业,发展高端棉纺织产品。扩大轻工产业规模,整合生产要素,着力打造轻工产品品牌,推进产品标准化。培育和扶持一批设计能力强、加工水平高、品牌影响力大的骨干企业,初步形成以昆仑玉、唐卡、金银饰品等为代表的特色手工艺品及旅游纪念品产业集群。充分发挥民族和地方特色食品优势,实现产业化和品牌化。促进民族特需品产业发展,促进产业的规模化。
  钢铁产业
  “十二五”期间,钢铁产业规划投资230亿元
  “十二五”期间,青海省从钢铁产业发展现状出发,以高质量、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市场急需的特钢关键品种为主导,围绕西宁特钢技术改造升级和格尔木钢铁项目,按照“特钢为主、普材为辅、总体规划、分步实施”的原则,充分考虑资源、市场和电力等各种要素配置,发展装备制造业用钢,核电、军工用高端特钢等品种,做专、做精、做强特钢产品。加大铁矿开采、冶金焦等配套产业建设力度,提升钢铁产业资源综合利用及节能降耗水平,建设西部新的特钢生产基地。到2015年,达到钢铁700万吨左右产能。
  对现有特钢生产能力进行产品、工艺技术、环保改造升级,淘汰落后产能,使特钢产能达到200万吨。借助城市钢厂搬迁,积极推进钢铁企业联合重组,在甘河工业园区新建300万吨特钢产能,使特钢生产能力达到500万吨,打造西部特钢精品基地。依托肯德可克、尕林格铁矿资源,积极创造条件,在格尔木布局200万吨钢铁项目。对铁合金产业,要严格控制新增产能,坚决按照产业政策淘汰限制类产能,提高技术装备水平和产业集中度;“十二五”期间,原则上不再审批新建和扩能改造项目;积极推广精料入炉、余热发电、炉渣综合利用等节能减排新技术;鼓励现有铁合金企业按照产业政策要求,采用先进工艺,大力推广精炼技术,提高合金比,加快产品更新换代步伐,提高产品附加值。
  装备制造业
  “十二五”期间,装备制造业规划投资230亿元
  青海省装备制造产业将重点发展数控机床、专用汽车、环卫设备、风力发电设备、石油机械、重化工用非标设备和大型铸锻件及基础零部件等。积极引进最先进的装备制造技术和高端设备,以装备制造产业园区建设为重点,加快结构调整和技术改造,提高加工工艺水平和产业配套能力,提升装备制造业整体水平,着力推进生产性制造向服务性制造转变;积极推进绿色设计和绿色制造,加快形成自主技术、标准和品牌,形成以数控机床、专用汽车、新能源汽车、环保设备、压力容器与非标设备、大型铸锻件及基础零部件为主的高端装备制造业产业集群。到2015年,形成2500台套数控机床、5000台当量环卫车及环卫设备、10万吨精密铸件、10万吨铸钢、30万吨大型锻件、1.5万辆专用车、4000辆新能源汽车、40万根曲轴生产能力。
  在机床产业方面,加大数控技术和信息技术应用,大力发展特色化、高科技、高技术附加值的数控机床产品;加快重大科技开发项目产业化,建立以高档重大型和专用机床产品为主的新型数控机床生产基地。
  专用车制造产业,以汽车精密铸锻件制造,专用车生产为主,逐步提高生产能力,形成环卫专用车系列、重中轻特种车系列共同发展的产品格局;积极发展专用运输车、工程自卸车、机场专用车、电源动力车等专用车、特种车新产品。铸锻件加工则重点发展高技术含量、高质量、高附加值的机床类、汽车类、曲轴类、大型阀体类、大型齿轮毛坯等产品,推进青海省装备制造业向高端发展,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带动西部地区现代化大型和大口径核电用模锻件生产基地建设。
  生物产业
  “十二五”期间,生物产业规划投资50亿元
  青海省确定重点发展生物医药、生化制品、动植物种养利用产业和生态产品,构筑有鲜明地域优势和高原特色的生物产业体系。大力发展精深加工,加大科技创新力度,加快建设生物产业技术创新基地和研发平台,实施品牌战略,加快产业集群发展;加强中藏药GAP种植基地建设,发展以高原中药材为原料的中间提取物与新型药物制剂,沙棘、枸杞、冬虫夏草等系列保健品和油菜籽、马铃薯、蚕豆、青稞、牦牛、藏羊等特色农畜产品。
  中藏药产业方面,将积极做好藏药产品标准升级和药品质量保障体系升级,争取将更多的藏药品种列入国家药典和国家基本药物目录。加强中藏药材科研、地道藏药材品种驯化和规模化人工种植研究,推动传统藏药生产的现代化改造,促进青海省中藏药产业整体升级和发展。
  保健品产业上,以沙棘、枸杞、冬虫夏草(菌丝体)、牦牛等特色动植物系列产品的规模加工和集约加工为重点,加快生物资源种养植基地建设;积极利用现代生物技术,以保健品和药品两大系列为目标,研发具有较高科技含量、无污染的系列产品;开展资源深加工和综合利用,特别是沙棘、枸杞等有效成分提取与转化、牛羊副产品和脏器精深加工产品开发。农畜产品加工产业,以提高油菜籽、马铃薯、特色果品、牛羊肉等特色农畜产品加工转换能力为重点,突出集群发展和品牌建设;提升青稞酒、果酒、陈醋等地方品牌的影响力;充分发挥牦牛乳资源优势,积极发展特色乳制品加工业,努力培育乳制品品牌;重点推进“无公害、绿色、有机”食品和农产品地理标志食品加工产业的发展。

免责声明:本网转载自其它媒体的文章,目的在于弘扬科技创新精神,传递更多科技创新信息,宣传国家科技政策,展示国家科技形象,参与国际科技舆论竞争,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在此我们谨向原作者和原媒体致以崇高敬意。如果您认为本网文章及图片侵犯了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说明  |  隐私政策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  粤ICP备05102027号

粤公网安备 4404020200135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