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 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氢能科技 沙蓬绿色种养产业模式 联源科技 超联科技 园区 园区 园区 园区 园区

第二届有色金属行业产融结合创新论坛在京举行

   2021-09-28 中国有色金属报
44
核心提示:作者:李璇   9月24日,第二届有色金属行业产融结合创新论坛在京举行。受全国政协常委、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党委书记、会长葛
作者:李璇
 
    9月24日,第二届有色金属行业产融结合创新论坛在京举行。受全国政协常委、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党委书记、会长葛红林委托,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原会长陈全训出席会议并致辞;国家创新与发展战略研究会学术委员会常务副主任黄奇帆作主旨报告;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党委常委、副会长段德炳主持开幕式环节。中铝资本控股有限公司董事长、党委书记葛小雷出席会议;山东魏桥创业集团董事长高级助理、重庆魏桥金融保理有限公司董事长黄然非,上海期货交易所北方市场服务中心总监周军,江铜华北(天津)铜业有限公司董事长刘西海分别致辞。
 
  论坛以“展示产融结合新模式、助力实体经济新发展”为主题,来自全国有色金属企业、供应链金融公司、期货证券公司、产业基金公司、贸易物流仓储公司、研究机构以及金融科技公司的嘉宾分别就碳交易、期货现货结合、金融风险防范、融资新模式等话题进行了分享与探讨。论坛由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主办,《中国有色金属》杂志社承办,重庆魏桥金融保理有限公司、中铝资本控股有限公司、上海期货交易所、江铜华北(天津)铜业有限公司、广发证券股份有限公司、雪松大宗商品供应链集团有限公司、山东省铝业协会共同协办。
 
  陈全训在致辞时表示,产融结合既是社会资源达到有效配置的客观要求,也是实体产业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必由之路。产业与金融结合,促进了产业资本的高效配置和快速流动,有力推动了实体经济做大规模,在未来做优做强、迈向高质量发展的路上,产融结合仍大有可为。陈全训指出,产融结合,重点在“实”。脱离了实体,金融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要把产业做实,使金融创新更好地服务于实体经济。产融结合,要点在“新”。要遵循新发展理念,在提高产业集中度、促进技术改造、绿色发展、智能制造等领域突出金融创新与产融结合,在“新”字上下功夫,探索更加有效的新模式。产融结合,痛点在“防”。要强化风险意识和底线思维,高度关注产融结合过程中可能产生的市场风险、行业风险、关联交易风险等,建立起有效的防范监控机制,及时隔离风险,避免融合过程中产业与资本的风险共振,筑牢安全篱笆与防火墙。
 
  在主旨报告中,黄奇帆紧扣《新阶段、新理念、新格局下我国发展的新战略》主题,用大量的数据和丰富的案例,阐述了“双循环”“双碳”对中国经济带来的新特点、新变化和新调整,并就城市化、科技创新、共同富裕等话题进行了深入讲解。
 
  在专题报告环节,华能碳资产经营有限公司碳资产业务部总经理何毅,重庆魏桥金融保理有限公司总经理朱楠,云晨期货总经理、上海滇晟商贸有限公司董事长李旻昊,广发证券股份有限公司发展研究中心执行董事、首席分析师巨国贤,国元期货研究所首席分析师范芮分别就期货市场服务实体经济、应对大宗商品价格震荡等话题分享了各自的观点。
 
  前海联合交易中心副总裁、机构金融部负责人郁昕,山东三星集团副总裁王亚群,上海巨合物资回收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杨小斑,山东宏途供应链有限公司总经理祁彦鹏参加高峰对话第一节“有色企业融资模式探讨”环节的讨论。
 
  中铝创新发展股权投资基金管理(北京)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赵大维,中国国际金融股份有限公司研究部副总经理王政,国元期货研究所首席分析师范芮,雪松金服科技公司首席执行官刘辉参加高峰对话第二节“‘双碳’背景下的产业金融路径及案例分享”环节的讨论。
 
  本届论坛同期设立了“‘京华论坛’第二期——上海商品期货助力有色行业再前行”分论坛,众多产融专家就有色期货市场状况、保值策略等话题展开热烈讨论,激荡脑力,分享智慧。
 
  有色金属技术经济研究院党委委员,《中国有色金属》杂志社社长、总编何水金作论坛总结发言,希望与会代表能以论坛为起点,进一步推进产融资源整合,探讨金融服务机制创新,实现多方同舟共济、同兴共荣,最终谋求新路径、达成新合作、赢在新起点。
 
 
 
本文经「原本」原创认证,作者中国有色金属报社,访问yuanben.io查询【1I99FRDA】获取授权信息。
 
 
免责声明:本网转载自其它媒体的文章,目的在于弘扬科技创新精神,传递更多科技创新信息,宣传国家科技政策,展示国家科技形象,参与国际科技舆论竞争,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在此我们谨向原作者和原媒体致以崇高敬意。如果您认为本网文章及图片侵犯了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说明  |  隐私政策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  粤ICP备05102027号

粤公网安备 4404020200135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