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刘梦飞
伴随碳达峰碳中和成为我国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任务,诸多行业都拿出了相关行动方案,并提出了分阶段目标,规划了实施路径。国家发改委近日表示,正在抓紧编制2030年前碳排放达峰行动方案,研究制定电力、钢铁、有色、石化化工、建材、建筑、交通等行业领域的实施方案,积极谋划绿色低碳科技攻关、碳汇能力巩固提升等保障方案,进一步明确碳达峰碳中和的时间表、路线图、施工图。虽然下一步的具体举措尚未发布,但发展信号已经释放得非常明显。以碳排放“大户”钢铁为例,对于其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描述已经从过去多年的“去产能”转变成了“去产量”。
这些变化值得关注。实现“双碳”目标的过程中,一定要清晰区分“去产能”和“去产量”的实质差别。
2015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去产能”作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重点任务之一,开启了过剩产业的“出清”之路。有色行业2016年提出加快退出过剩产能,依法依规退出和处置过剩产量。随后,国家和行业相继出台文件,“点名”了以电解铝为代表的产能过剩领域。在调控过程中,行业在关停落后产能的同时,对部分领域的新增产能进行了严禁或者严控,一些受市场刺激爆发式扩张的无效产能也得到控制。到“十三五”末,和诸多重点工业领域一样,有色行业已经逐步实现了从“总量去产能”向“结构优产能”、从“化解过剩产能”向“防范已化解产能复产”的转变。
需要加以注意的是,“去产能”的主要原则是效益优先,目的是去除低端无效的供给能力、增加有效供给,从而提升企业和行业的整体质量和效益、优化产业结构和生产布局。所以,从诸多行业“去产能”成果看,虽然“去除的产能”数量不少,但多为无效产能或原本不在产量统计范围内,被国家明确列入淘汰范围的落后产能。这也就不难理解为何“去产能”出现“产能越去产量越多”的怪象,致使有的行业市场价格好的时候,已经关停或者淘汰的产能又会开足马力;有的则一手“去产能”、一手又上新产能;有的则是淘汰的旧产能转型升级为有效产能,还有的则是在现有产能基础上进行扩充……总之,去产能、增产量,既是怪圈,又可能是正在逐步理顺行业发展的表现。
但不论是何种情况,对于当前聚焦的“双碳”目标,不仅要关注落后产能的出清,更要将所有真实存在的产量纳入调控范围。这将更利于碳排放的宏观管理。同时,压减碳排放的重点,一是建立排放、能耗、污染约束机制,限制产量,实现总量不增长或减少;二是在原有工艺结构基础上增加环保投入,或者缩短工艺流程,降低排放;三是应用环保绿色新技术,实现能源、生产及产品端的清洁化。后两种都需要漫长的研发变革周期和较大的投资,短期内难以减小,所以在短时间内,去产量是最为快速的选择。那些在“去产能”之战中“幸存”或“变身”的项目,在实现碳减排的新一轮浪潮里,能否在“去产量”过程中独善其身,只能拭目以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