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 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氢能科技 沙蓬绿色种养产业模式 联源科技 超联科技 园区 园区 园区 园区 园区

中国共产党与中国有色金属工业(二)——“艰苦奋斗”“曲折探索”,构筑完整产业体系(1949年~1978年)

   2021-06-03 中国有色金属报
52
核心提示:作者:中共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党委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揭开了中国历史的新篇章。中国共产党
作者:中共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党委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揭开了中国历史的新篇章。中国共产党成为在全国范围执掌政权的政党,踏上带领人民创造幸福美好生活的新征程。新中国成立后,在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有色金属工业主要依靠自己的力量,艰苦奋斗,通过曲折探索,构建了较为完整的产业体系。
 
  产业管理体制的创建
 
  1949年12月29日~1950年1月5日,刚刚成立不久的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重工业部就组织召开有色金属会议。会议确定了恢复时期和1950年度的我国有色金属工业生产建设方针、任务和投资方向,并要大力发展金矿生产。决定在管理体制上实行重工业部——各大行政区有色金属工业局(或大行政区工业部)——厂矿企业三级制。
 
  1952年8月7日,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十七次会议决定改组重工业部,以东北工业部为基础组建新的重工业部,主管钢铁、有色金属、化学和建筑器材等4个工业部门,王鹤寿任部长,吕东、赖际发任副部长。新的重工业部下设有色金属工业管理局。11月15日,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十九次会议决定撤销各大行政区所属部一级机构,调整为局一级机构。1956年5月12日,第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四十次会议决定撤销重工业部,分别成立冶金、化学和建筑材料工业部。6月1日,冶金工业部正式成立,主管钢铁、有色金属工业。
 
  产业的恢复和初步发展
 
  从1950年开始,中国有色金属工业进入全面恢复和发展时期。1950年1月,沈阳冶炼厂铜加工分厂迁至苏家屯,与原苏家屯加工厂合组成立苏家屯有色金属加工厂,并开始生产。该厂为中国第一家现代化大型综合性铜加工企业,为培养新中国第一代铜加工技术工人和科技人员,以及推动产业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被称为“中国铜加工的摇篮”。1951年9月,上海灯泡厂制出三氧化钨和钨粉,并压条拉出中国第一根灯泡用钨丝,初步改变了出口原料,进口材料的局面。
 
  为了迅速恢复遭受战争破坏的矿山和工厂,东北工业部有色金属工业管理局、中南有色金属工业管理局等先后成立了设计机构,承担恢复性建设任务。其中,东北工业部土木建筑设计公司是新中国第一个国有设计企业。
 
  1952年,中国常用有色金属产量合计7.4万吨。其中,精炼铜产量2.95万吨,精炼铅产量0.89万吨,锌产量0.84万吨,锡产量1.42万吨,锑产量1.29万吨。
 
  中苏结盟
  合作发展有色金属工业
 
  1950年2月14日,在毛泽东和斯大林的见证下,周恩来与苏联外交部部长维辛斯基在莫斯科签订了《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等文件。其中,《关于苏联贷款给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协定》规定,苏联向中国提供3亿美元经济建设贷款,中国以钨、锑、铅、锡等有色金属偿还。此后,在1951年~1955年期间,中苏两国政府又签署了10项贷款协定,其中大部分贷款都规定中方以钨、锡、锑、汞、铅、钼等有色金属产品偿还苏方贷款。
 
  1950年3月27日,中苏两国政府国在莫斯科签订了《中苏创办石油公司、有色金属公司协定》,决定创办中苏有色及稀有金属股份公司,在新疆进行寻笕、探测及开采有色金属。公司按平权合股原则组成,产品由双方平分,开支及所得利润也由双方平分。1955年1月1日,该公司苏方股份完全移交给中方,新疆有色金属公司正式成立。在1951年~1954年期间,中苏有色及稀有金属股份公司共生产铍精矿4242吨,锂精矿11368吨,钽铌精矿15吨,全部运交苏联,为苏联发展战略武器提供了重要原料支撑。从1955年~1960年,新疆有色金属公司每年生产铍精矿2200吨~2500吨,锂精矿1.7万~1.8万吨,大部分出口苏联,是偿还苏联贷款的重要商品。
 
  1954年10月12日,中苏两国政府在北京举行会议,会议商定将苏联帮助中国建设的项目扩增为156项。其中,属于有色金属工业的有13项,分别为:抚顺铝厂一期、抚顺铝厂二期、吉林炭素厂、东北轻合金加工厂一期、东北轻合金加工厂二期、云南锡业公司公司一期(在苏联专家指导下国内自行设计)、株洲硬质合金厂、杨家杖子钼矿、江西大吉山钨矿、江西西华山钨矿、江西归美山钨矿、白银有色金属公司、洛阳铜加工厂。这些项目大部分在“一五”期间建成投产。
 
  产业科研、设计、教育、地质
  体系的创立
 
  1952年11月17日,重工业部决定将综合工业试验所改组为钢铁、有色金属、化工三个试验所。其中,有色金属综合工业试验所后来发展为冶金部有色金属研究院、北京有色金属研究总院,是西北有色金属研究院、广东省工业技术研究院等单位前身。
 
  1952年11月1日,全国高等学校院系调整,在长沙成立中南矿冶学院(后为中南工业大学,现为中南大学),这是中国第一所以有色金属学科为主的矿冶类高校。
 
  1953年2月4日,重工业部有色金属工业管理局设计公司成立,整合全国有色金属工业的设计力量。该公司后为冶金部北京有色冶金设计总院、北京有色冶金设计研究总院,并且是贵阳铝镁设计研究院、洛阳有色金属加工设计研究院等单位的前身。
 
  1953年10月,重工业部有色金属工业管理局决定各地方局成立地质勘探公司。
 
  依靠自己的力量建设产业基地
 
  1949年2月,华东军政委员会工矿部决定成立山东冶炼总厂(后为山东铝厂),在原张店工厂厂址依靠自己的力量建设烧结法氧化铝生产基地。在突破一系列技术困难之后,该厂一期工程于1954年7月1日建成投产,这是中国第一个大型氧化铝生产企业。
 
  1950年5月,华东工业部设立铜官山铜矿工程处(铜陵有色金属(控股)集团公司前身),开发利用安徽铜陵地区的铜矿资源。从1950年11月开工建设,到1956年底,铜陵地区形成日采选矿石3600吨,年产粗铜1万吨的生产规模。这是新中国成立后主要依靠自己力量建设的第一个铜采选冶联合企业。
 
  1959年6月,冶金部决定成立甘肃永昌镍矿,次年撤消,成立甘肃有色金属公司,1961年1月,更名为金川有色金属公司,承担开发金川镍铜矿的任务,拉开了主要依靠国内力量开发金川资源的序幕。1966年,我国自主设计建设的金川一期工程主体龙首矿、露天矿、选矿厂、第二冶炼厂相继建成投产,具备了年产1万吨电解镍的生产能力。该项目成为中国有色金属工业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典范,显著提升了重要战略资源供给自主可控能力。
 
  掌握64种有色金属的
  提取和加工技术
 
  新中国成立之初,国内只能生产铜、铅、锌、锡、锑、汞、金、银、钨、钼、钒、铋等十余种有色金属,不具备铝、镍、镁、钛等大多数有色金属的生产能力。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有色金属工业通过自主创新,仅用十几年时间,到1962年中国就掌握了64种有色金属提取和加工技术,成为世界上少数掌握全部有色金属生产技术的国家,保障了国家经济发展和国防科技的需要。
 
  有色金属工业的“三线”建设
 
  毛泽东主席在中共中央书记处会议上指出:“攀枝花是战略问题,不是钢铁问题。现在抓是抓了,但要抓紧,要估计到最困难的情况,要有备无患。现在再不建设第三线,就如同大革命时期不下乡一样,是革命不革命的问题”。随后,轰轰烈烈的“大三线”建设全面展开。有色金属工业安排的“三线”重点建设项目有:重庆西南铝加工厂、陇西西北铝加工厂、白银西北铜加工厂、连城铝厂、宝鸡有色金属加工厂、宁夏有色金属冶炼厂、自贡硬质合金厂、遵义钛厂、峨嵋半导体材料厂,以及攀枝花钒钛基地等。“三线”建设优化了产业布局,促进了有色金属工业的发展。
 
  打破封锁
  引进发达国家先进技术
 
  按照中共中央、国务院打破西方国家封锁,从发达国家引进先进技术的统一安排,1964年,冶金工业部决定从瑞典引进成套矿山采选设备,建设日采选矿石能力2000吨的中型安徽铜陵凤凰山铜矿。该矿于1966年开始建设,1971年正式投产。这是新中国成立后有色金属工业从发达国家引进成套技术和装备建设的第一个项目。随后,又从日本、联邦德国、英国、美国等发达国家引进技术和装备建设了洛阳单晶硅厂、宁夏有色金属冶炼厂、宝鸡有色金属加工厂等项目,填补了国内技术空白,显著提升了产业的技术水平。
 
  “文化大革命”期间的
  有色金属工业
 
  1966年,正当我国开始执行发展国民经济第三个“五年计划”的时候,十年“文化大革命”开始了,中国有色金属工业的发展进入一个停滞阶段。1976年,我国十种有色金属产量77万吨,仅比1966年的55万吨增长40%,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增长速度最低的十年;行业实现利税总额10.56亿元,比1966年的12.06亿元降低12.4%。“文化大革命”期间,我国有色金属工业的广大党员、干部、工人对“左”的错误斗争一直没有停止过。正是由于他们的抵制和斗争,在此期间建成了重庆西南铝加工厂、陇西西北铝加工厂、白银西北铜加工厂、连城铝厂、宝鸡有色金属加工厂、宁夏有色金属冶炼厂、自贡硬质合金厂、遵义钛厂、峨嵋半导体材料厂等“三线”建设重点项目并投入生产,增强了产业实力;研发了135kA边部加工大型预焙阳极电解槽、离子型稀土利用等一批先进技术,开发了航空用钛合金等一批关键材料,保障了国民经济和国防科技发展的需要。
 
  1975年初,受周恩来总理、邓小平副总理委托,王震副总理开始主抓黄金生产,很快扭转黄金生产停滞不前的局面。1976年全国黄金产量达到15.09吨,这是自1911年以来,中国黄金产量最高的一年。
 
  到1978年,我国十种有色金属产量99.63万吨。其中,铜产量29.89万吨,铝产量30.01万吨,铅产量14.53万吨,锌产量17.98万吨,镍、锡、锑产量分别为1.01万吨、1.62万吨和2.08万吨。
 
 
免责声明:本网转载自其它媒体的文章,目的在于弘扬科技创新精神,传递更多科技创新信息,宣传国家科技政策,展示国家科技形象,参与国际科技舆论竞争,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在此我们谨向原作者和原媒体致以崇高敬意。如果您认为本网文章及图片侵犯了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说明  |  隐私政策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  粤ICP备05102027号

粤公网安备 4404020200135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