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 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氢能科技 沙蓬绿色种养产业模式 联源科技 超联科技 园区 园区 园区 园区 园区

第二十届再生金属国际论坛及展览交易会召开

   2020-11-16 中国有色金属报
57
核心提示:责编作者:刘京青   11月8日,由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主办、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再生金属分会承办的第二十届再生金属国际论坛
 
责编·作者:刘京青
 
    11月8日,由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主办、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再生金属分会承办的第二十届再生金属国际论坛及展览交易会在西安开幕,本届论坛以“新形势 新格局 新目标”为主题,聚焦新形势下全球再生金属产业格局和发展方向的重大变化,重点围绕产业政策及其影响,深入探讨再生金属产业发展的创新点和增长点。
 
  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会长陈全训出席开幕式,协会副会长、再生金属分会会长尚福山,协会副秘书长兼政研室主任段德炳、国际部主任李宇圣,国家发改委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司原副司长马荣,工信部节能与综合利用司原巡视员李力,海关总署综合业务司于莉,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原常务副院长陈东琪,联合国开发计划署驻华代表处洪云博士,生态环境部固体废物与化学品管理技术中心危废部负责人郑洋、对外合作与交流中心吴广龙博士,陕西省发改委二级巡视员尚战朝、环资处二级调研员王少勋出席开幕式,再生金属分会副会长兼秘书长王吉位主持开幕式。
 
  尚福山代表陈全训致开幕辞时指出,今年以来,我国有色金属工业在克难奋进中交出亮丽答卷,1~9月,十种有色金属产量达到4517万吨,同比增长3.5%,没有因疫情影响出现大起大落。在下游制造业复工复产和“新基建”的带动下,有色金属表观需求逐步企稳,进出口贸易基本稳定。1~9月,锻轧铝及铝材出口受贸易摩擦加剧,叠加疫情影响,同比下降18.4%,但进入下半年后,出口形势也开始逐渐转暖。总体看,积极因素明显增多,市场预期不断改善,总体情况好于预期。
 
  他指出,我国有色金属资源禀赋不佳,主要有色金属品种原料对外依存度高,资源保障与供应稳定都面临很大的风险挑战。而经过改革开放40多年的高速发展,国内积累的有色金属社会存量已经非常可观,“城市矿山”成为我国有色金属产业可利用的丰富宝藏。同时,有色金属再生利用能耗低、对自然环境的破坏小、二次污染可控,是降低对原生资源依赖最可靠的有效途径。从一定程度讲,未来几十年,再生有色金属将步入发展的黄金期。
 
  他指出,再生有色金属行业发展有三个着力点。一是坚持绿色发展,切实加强污染防治,树立起绿色产业的良好形象。二是坚持创新发展,依靠技术创新、管理创新、模式创新、业态创新,推动产业升级。三是坚持改革发展,要破除上下游协同发展的机制障碍,促进产业融合发展,要打通制约企业原料采购的税收政策难题,为企业创造良好的营商环境,把再生有色金属产业推上新台阶。
 
  尚战朝在致辞中指出,“十四五”期间,陕西省在循环经济方面将率先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坚持以绿色低碳优先,强化循环经济顶层设计,着力构建产业、资源、环境相协调的生态体系。二是积极推动资源再生、产品再制造、工业固废绿色处置,积极发展工业静脉产业,形成绿色产业体系的基础支撑。三是激发高校、科研院所创新活力,推进产学研深度融合,加强绿色技术创新平台建设。四是推进用能权、节能量、碳减排量、排污权交易一体的绿色交易体系建设,大力发展绿色信贷,落实好支持节能、节水、环保、资源综合利用产业的税收优惠政策,充分发挥绿色金融的支持作用。
 
  洪云在致辞中表示,联合国开发计划署作为联合国最大的技术援助机构,一直致力于联合国17个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近年来,中国政府将生态文明建设上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在全球气候变化、环境国际公约履约方面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联合国开发计划署非常赞赏中国政府所作出的贡献和努力,并将继续与中国政府在环境保护领域保持密切合作,推动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
 
  国际回收局秘书长阿诺德、美国废料回收工业协会会长罗宾、上海期货交易所总经理王凤海以视频形式祝贺第二十届再生金属国际论坛及展览交易会的成功举办。
  从2000年到2020年,再生金属国际论坛(CMRA年会)已经成功举办了20届。大会特别向香格里拉集团等16家单位颁发“最佳合作奖”,向广东鸿劲铝业投资有限公司等20家单位颁发“突出贡献奖”。
 
  在主旨报告环节,陈东琪、马荣、李力、于莉,中国工程院院士丁文江,郑洋、王吉位分别作报告。
 
  开幕式结束后,陈全训等出席第二十届国际再生金属展览交易会暨首届再生资源文创艺术展,详细了解再生有色金属行业发展成果。在8日和9日的论坛期内,共有六大内容丰富的专题论坛先后举行。
 
 
免责声明:本网转载自其它媒体的文章,目的在于弘扬科技创新精神,传递更多科技创新信息,宣传国家科技政策,展示国家科技形象,参与国际科技舆论竞争,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在此我们谨向原作者和原媒体致以崇高敬意。如果您认为本网文章及图片侵犯了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说明  |  隐私政策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  粤ICP备05102027号

粤公网安备 4404020200135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