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 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氢能科技 沙蓬绿色种养产业模式 联源科技 超联科技 园区 园区 园区 园区 园区

智慧贡献 驱动发展2020年全国有色金属行业院所长和高校校长座谈会召开

   2020-10-27 中国有色金属报
54
核心提示:来源:中国有色金属报责编作者:于璐  10月23日,由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主办、江西理工大学和赣州有色冶金研究所协办、中国有
来源:中国有色金属报
责编·作者:于璐
 
  10月23日,由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主办、江西理工大学和赣州有色冶金研究所协办、中国有色金属工业技术开发交流中心承办的“2020年全国有色金属行业科研设计院所院所长和高校校长座谈会”在江西赣州召开。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贾明星出席座谈会并讲话,江西理工大学党委书记杨斌致开幕辞,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副秘书长兼科技部主任张洪国主持座谈会。
 
  来自全国有色金属行业科研设计院所院所长、高校校长、书记以及院所高校相关负责人等130余人汇聚一堂,探讨院所和高校改革发展经验,共商有色金属行业科研技术发展大计,推动行业科技进步与人才培养。
 
  贾明星在致辞中指出,科研设计院所和高校是行业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科研设计院所和高校的竞争力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行业科技创新的实力。近年来,我们的院所和高校不断深化改革、转型发展,各方面都取得了显著成绩,为有色金属行业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人才培养作出了突出贡献。希望各科研设计院所与高校充分利用座谈会的交流平台,为有色金属产业实现高质量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
 
  就科研设计院所和高校如何助推行业发展,贾明星提出五点建议。一是要争当行业高质量发展的中坚力量,在关键“卡脖子”的高端材料研发中,加强“产学研用”联合攻关,提出方案并实现技术突破。二是要坚持创新驱动,推动5G、人工智能、工业大数据等在有色行业融合发展,快速提升关键技术水平和高端装备制造能力,推动新旧动能转换。三是要深度参与到行业转型升级的主战场中,瞄准行业问题,发挥自身优势,加大融合力度,为推进行业转型升级和建设制造业强国进一步发挥开路先锋的作用。四是要做好培养行业高端适用人才的坚实阵地,进一步提高重视程度,充分利用好国家教育体制改革的机遇,帮助行业尽快突破人才制约。五是要加强国际合作,积极响应国家“一带一路”倡议、“国际产能合作”战略,加快我国有色金属工业领域先进技术及装备“走出去”步伐,探索更加有效的合作路径,提升行业在国际上的话语权和影响力。
 
  杨斌在致辞中首先对各位代表的到来表示欢迎,并简要介绍了江西理工大学的基本情况。他表示,本次座谈为有色行业提供了一个交流与展示的平台,希望各单位能积极分享改革发展经验,共同研讨有色金属行业重大技术发展方向。江西理工大学是目前国内围绕有色金属产业链设置完整学科链的三大主体高校之一,在60多年的发展中,学校共为行业和区域培养了20余万名优秀毕业生,成为了我国有色金属工业和钢铁工业重要的人才培养和科研基地,被誉为“有色金属冶金人才摇篮”。在科研领域,学校科学研究基础扎实,牵头组建了4个国家级平台,30余个省部级平台,形成了钨、铜、稀土、锂资源综合开发与利用的四大特色;在服务领域,学校坚持“立足江西、面向全国,服务地方、服务行业”的办学定位,积极服务于我国有色金属、钢铁工业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大力推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为行业企业发展提供了巨大的经济社会效益。
 
  座谈会上,中国银河证券股份有限公司首席经济学家刘锋作《资本市场新格局下有色金属行业的发展趋势》专题报告,围绕国内外经济发展现状,有色金属行业在新时代、新格局下的产业发展方向,以及科技创新在行业发展中的重要性等方面进行了分析。各科研设计院所与高校代表分别就各自基本情况、改革发展情况、关键领域科研进展、学科建设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并针对下一步的工作目标,“十四五”重大科技发展方向和关键技术攻关等进行交流。
 
  与会同期,参会代表还参观了江西理工大学和赣州有色冶金研究所,现场深入了解永磁磁悬浮轨道、稀土发光材料及器件、智能选矿装配试验线等项目情况。
 
  据了解,自1985年科技体制改革以来,全国有色金属行业科研设计院所院所长座谈会已召开35届,为有色金属行业科技进步、沟通交流,推动高质量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免责声明:本网转载自其它媒体的文章,目的在于弘扬科技创新精神,传递更多科技创新信息,宣传国家科技政策,展示国家科技形象,参与国际科技舆论竞争,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在此我们谨向原作者和原媒体致以崇高敬意。如果您认为本网文章及图片侵犯了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说明  |  隐私政策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  粤ICP备05102027号

粤公网安备 4404020200135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