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 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氢能科技 沙蓬绿色种养产业模式 联源科技 超联科技 园区 园区 园区 园区 园区

加快形成铝工业发展新格局

   2020-09-07 中国有色金属报
50
核心提示:  2020年是特殊的一年,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对全球经济造成了全方位的冲击,铝工业也受到较大影响。在党中央统一指挥和相关
  2020年是特殊的一年,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对全球经济造成了全方位的冲击,铝工业也受到较大影响。在党中央统一指挥和相关部门的部署下,我国铝企业“双线作战”,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疫情防控成效显著,生产经营平稳发展,尤其是铝冶炼行业,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政策的继续推动下,行业整体实现了盈利。但海外疫情依然持续蔓延,在世界经济不振、全球市场萎缩、贸易保护主义不断抬头的外部环境下,各种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明显增强,我国铝工业的发展也面临着一系列新的问题和挑战。
 
  为应对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新挑战,党中央提出了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的重大战略部署,铝工业也应该把着力点调整到这个方向上来,要紧跟宏观经济调控步伐,加快形成“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战略发展新格局,牢牢把握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多方发力拓宽海外市场,更好地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更好更快地推动我国铝工业高质量发展。
 
  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对于铝工业来说,首当其冲的就是要加快扩大铝市场的应用。当前,我国正在加快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深入推进重大区域发展战略,对国内投资和消费需求会产生新一轮拉动效应,铝行业要善于抓住这一机遇,加快推进新型领域铝应用市场开发。
 
  在构建拓展铝应用市场新格局的同时,我们还要重点把握好两个纬度的拓展:一个是横向领域;一个是纵深领域。
 
  横向领域包括各个新型用铝领域。比如,近年来在交通、建筑、家居、包装等领域推广的铝代木、铝代钢、铝代塑的应用,取得了显著效果,深得消费者青睐。
 
  当前,我国具有全球最完整、规模最大的工业体系、强大的生产能力、完善的配套能力,拥有1亿多市场主体和包括4亿多中等收入群体在内的14亿人口所形成的超大规模内需市场,正处于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快速发展阶段,未来铝需求潜力仍然很大。就目前我国人均铝消费数据来看,与欧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还很大。相关数据显示,2019年中国人均铝消费量为27.9kg,而美国人均铝消费量最高约达40kg,2016年德国人均铝消费量约为42.1kg。由此可见,我国人均铝消费市场空间还很有潜力,我国铝工业应该好好抓住这个机遇期,实现铝应用领域的快速拓展。
 
  另外,还要在纵深领域延伸铝应用市场空间,加强铝工业工艺技术开发力度,突破高精尖市场领域应用瓶颈。多年来,我国虽然已经是铝生产大国和消费大国,但还不是铝生产强国,很多高端应用铝材料领域仍然需要通过进口渠道来满足需求,所以我们必须要攻坚克难,勇于碰硬,牢牢抓住科技创新这个“牛鼻子”,打通高端铝应用市场高地。
  扩大铝应用需要主动作为,有谋有略,不能坐等其成。铝应用市场很广,有些领域已经开发,有些领域正在推广,有些领域还没有涉足。对于一些还不熟悉的应用领域,我们还要与世界发达国家铝消费市场对标对比,主动寻找消费差距,善于挖掘铝应用市场蓝海。
 
  另一方面就是要拓宽出口市场渠道,优化国际贸易新格局。出口是消化国内铝产能不可忽视的增长极,更是彰显我国铝工业实力的大舞台。疫情发生以来,我国铝产品频频遭遇国外“双反”调查,但不能因为个别国家一时对个别产品发起的“双反”调查就对出口市场失去信心,我们要发扬“遇山开路,遇水架桥”的奋斗精神,将铝工业国际贸易通道越拓越宽,形成多点开花,百花齐放,由双边贸易到多边贸易的新格局。
 
  关于在出口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也可以采取避峰就谷,绕道而行的策略进行应对。比如,延长产业链条将铝产品加工成国际市场需求的铝制品,或是联合相关工程技术企业达成产业链联盟,抑或是“绕道”第三国出口等等。面对当前相对复杂的国际贸易环境,既要善于处理出现的分歧,还要警惕未出现的行业隐患。总之,我国改革开放的大门越开越大,我国铝工业也会与世界同仁共享发展红利,所以我们的贸易市场也只会越做越大。
 
  总之,对于铝工业来说,一定要看清行业形势,认真分析问题,我们既要有全球经济产业链共享的大局意识,也要有具备掌握核心技术的实力,要努力在危机中育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面对前所未有的挑战,相信,只要我们把握发展规律,主动适应新发展新变化,加快形成铝工业新发展格局,就一定能推动中国铝工业趋利避害、行稳致远,在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征程中再创辉煌。
 
 
责编·作者:王慧
 
 
免责声明:本网转载自其它媒体的文章,目的在于弘扬科技创新精神,传递更多科技创新信息,宣传国家科技政策,展示国家科技形象,参与国际科技舆论竞争,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在此我们谨向原作者和原媒体致以崇高敬意。如果您认为本网文章及图片侵犯了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说明  |  隐私政策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  粤ICP备05102027号

粤公网安备 4404020200135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