镁合金、密度小、强度高、散热和耐腐蚀性兼优,承受冲击能力比铝合金更强,用它制成的产品在日常生活中广泛应用。对于中国工程院院士潘复生来说,镁合金是他的主要研究方向。早在20多年前,他就有一个让更多人知道镁,让镁合金为更多人生活服务的愿望。2年前,任职重庆大学的潘复生将他的首个院士工作站设在江苏省无锡市惠山区前洲街道中福镁铝,与企业共同开发新型镁合金产品。无锡市、惠山区政府也及时将其纳入无锡市“太湖人才计划”与惠山区“先锋英才计划”,配以完善的政策保障。如今,随着各种创新研发产品的不断推进与落地,潘复生“愿与无锡共同编织‘镁’梦”的心愿已愈发清晰与真实。
镁合金产品真的那么好吗?潘复生描绘了这样的场景:将来的早晨,我们被装有镁电池的闹钟按时叫醒,用着镁合金材质手机,开着大量使用镁合金材料的汽车去上班,到了办公室,办公桌椅和电脑也都是镁合金产品。“到时候,人们会发现车子遇到路面不平时晃动没那么厉害了,计算机变得更轻薄,机箱长时间工作后也没那么烫。”潘复生的助手王敬丰教授说,镁合金产品不仅轻便,而且减震性能比钢产品高几倍、比铝合金产品高几十倍。
在镁合金领域,我国的优势又在哪里呢?中福镁铝董事长徐瑞福告诉笔者,全球镁矿资源丰富,储量仅次于铝和铁。镁合金的推广应用有利于缓解全球铁铝矿资源短缺问题。不仅如此,在轻量化和节能减排成为全球产业大趋势的情况下,镁合金的推广应用又可以大幅度降低能耗和排放,节能减排效益十分显著,对改善环境质量意义重大。因此,镁合金的研究与应用已上升为国家战略,惠山是“一镇一院一产业”模式的发轫之地,其初心就是从企业的研发需求出发寻找对应的科研力量,为科研、产业的深度融合校准方向。潘复生在惠山深耕共建,也是看中本地优越的营商环境与深厚的制造业底蕴,“企业具备合格的科学素养,这在惠山乃至无锡是一种共性现象。企业解决了痛点并提高了创新能力,而专家则体会到‘实验室技术’顺利实现市场化的喜悦。”
“成果不转化,再好的专利等到若干年后也是废纸。”潘复生常常强调的这句话令徐瑞福印象颇深。2018年4月,院士工作站落户后不到半年,4条国内最先进的全自动镁铝合金挤压生产线相继投产,2个月就形成了千万元销售,可谓旗开得胜。在院士团队的指导下,企业去年取得8个发明专利和10多个实用新型专利。其中,国家“十三五”重大科研项目——高铁轻量化镁合金结构件材料的研制成功,将为高铁每节车厢减重800公斤,进一步提升载客容量,实现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双丰收”。据王敬丰介绍,页岩气镁材料压力球阀、镁合金机器人手臂等项目也已取得突破性进展,未来的能源采掘与智能制造领域会出现更多“无锡制造”的镁合金产品。
产学研合作由来已久,形式多样,各界也一直在探索效益与生命力兼具的合作模式。“从双方各自的角度看,相互解决各自痛点、难点问题才能实现长久合作。”徐瑞福介绍,科研院所配备的设备仪器大多数属于实验室级别,不适应产品中试需求。潘复生研制一款镁合金产品,但学校的500吨级挤压机远远达不到试验要求,中福镁铝拥有一台3600吨级的装备,顺利帮助院士取得理想的实验参数与产品。究其原因,双方成为了“命运共同体”:专家帮助企业解决科研难题,企业则为专家解决学校所不具备的科研装备,互惠互利,共同进步,这也是惠山长期摸索后形成的“院士经济”模式的重要内涵。
任何时候,人才都是最重要的资源。每个院士的背后都是一整个科研团队。自从和无锡结缘,潘复生每周都要与企业通电话,一有空就会到现场指导项目进展。“在实践中找问题、解决问题,教授有了更多的用武之地。”他认为,院士工作站的存在,在科研成果和产业发展间找到了一个很好的结合点。随他而来的,是一支由教授、博士组成的10余人科研团队,以及络绎前来的重庆大学实习生。他们与企业技术人员同吃同住,随时就科研攻关中遇到的问题碰头商讨。“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太阳能镁合金支架产品顺利面世,今年就会有小批量产,顺利的话还能抢占这一广阔民用市场的先机。”徐瑞福难掩兴奋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