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 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氢能科技 沙蓬绿色种养产业模式 联源科技 超联科技 园区 园区 园区 园区 园区

今年前9个月全国光伏新增装机15.99GW

   2019-11-04 中国有色金属报
43
核心提示:10月29日,国家能源局在京举行新闻发布会,在新闻发布会上,国家能源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了2019年前三季度我国能源经济形势、可再生

10月29日,国家能源局在京举行新闻发布会,在新闻发布会上,国家能源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了2019年前三季度我国能源经济形势、可再生能源并网运行情况以及12398投诉举报受理情况。

会上,国家能源局发展规划司副司长宋雯表示,今年以来,我国经济运行延续总体平稳发展态势。能源行业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契机,持续改善供给质量,优化供给结构,加强重点领域改革,强化能源立法和监管,加快新旧动能转换,以能源转型促进稳投资、稳增长。

宋雯强调,今年前三季度,我国能源领域发展主要有五个特点:一是能源供给保障能力持续提升。油气增储上产取得积极进展。前三季度,国内原油产量达1.43亿吨,同比增长1.2%,扭转了连续三年下滑态势;天然气产量1277亿立方米,同比增长9.5%,较上年同期加快3.3个百分点。煤炭优质产能有序释放。新核准现代化大中型煤矿40处、建设规模1.96亿吨。电力供应能力进一步增强。新增发电装机6455万千瓦,其中,水电280万千瓦,风电1308万千瓦,光伏发电1599万千瓦,核电409万千瓦,非化石能源发电装机占新增装机的56%。

  二是绿色低碳转型深入推进。非化石能源装机和发电比重进一步上升。至9月底,全国6000千瓦及以上电厂非化石能源装机占比达到37.2%,发电量占比达到28.2%,比上年同期分别提高0.8个百分点和1.5个百分点。可再生能源消纳状况持续向好。印发《关于建立健全可再生能源电力消纳保障机制的通知》,进一步完善新能源发电项目竞争性配置机制。前三季度,全国主要流域有效水能利用率95.9%,同比提高3.3个百分点;全国弃风率4.2%,同比下降3.5个百分点;弃光率1.9%,同比下降1个百分点。用电结构持续优化,二产用电占全社会用电比重为67.1%,比上年同期降低0.9个百分点;三产和居民生活用电比重为16.8%和15%,比上年同期分别提高0.7和0.2个百分点。

  三是能源补短板力度不断加大。天然气产供储销体系建设加快。2019年度互联互通重点项目扎实推进,“全国一张网”加快形成。储气能力建设加快推进,辽河双6储气库项目注采井扩容上产工程已开工,文23储气库一期工程进入全面注气阶段。电力通道建设扎实推进。核准陕北至湖北、四川至江西等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全国首条跨省区配网联络线建成投运,打破浙沪跨省供电区域配网刚性隔绝。前三季度,全国跨区送电4015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2.5%。补短板领域投资大幅增长。前三季度,油气开采业投资同比增长38.8%,较上年同期加快28个百分点。可再生能源发电投资同比增长40%。

  四是能源民生保障持续改善。全力做好今年供暖季天然气保供。摸底今冬明春天然气供需情况,努力增产增供,进一步增加资源供应,千方百计落实气源;加快储气能力建设,发挥好调峰保供作用,确保民生用气需求。新一轮农网改造升级加快实施。下达农网改造升级中央投资计划361亿元,其中,中央预算内投资计划140亿元,安排“三区三州”中央预算内投资90.8亿元,比上年增长48.6%。进一步压实各省、电网企业责任,加强督促落实,确保今年完成改造任务。“获得电力”优质服务水平持续提升。世界银行发布的《全球营商环境报告2020》显示,我国“获得电力”指标排名由第14名提升到第12名,位居国际先进水平。深入开展漠视侵害群众利益问题专项整治。对农村用电、用气公共基础设施使用与服务中涉及的7类问题进行专项治理,处理相关投诉举报事项994件。

  五是改革创新推动新产业发展。能源体制机制改革稳步推进。推动全国8个电力现货市场试点省份全部开展了结算试运行。14个地区开展电力辅助服务市场改革试点。前三季度,全国市场化交易电量1.83万亿千瓦时,约占全社会用电量34%。油气体制改革有序推进,印发《油气管网设施公平开放监管办法》,修订外商投资准入负面清单,取消外商油气勘探开发限制。能源新业态新模式加快发展。截至目前,我国以电化学储能为代表的新型储能项目累计装机规模达138万千瓦。“互联网+”智慧能源稳步推进,全国首个城市能源互联网综合试点项目在浙江落成启用。

对于我国前三季度可再生能源的发展,国家能源局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司副司长李创军表示,今年前三季度,国家能源局紧紧围绕“四个革命、一个合作”能源安全新战略,以壮大清洁能源产业为重点,着力加强行业管理,着力发挥市场机制作用,不断优化可再生能源产业发展布局,积极采取措施加大力度消纳可再生能源,努力推动可再生能源高质量发展。前三季度,可再生能源整体发展平稳,弃水弃风弃光状况持续缓解。截至2019年9月底,我国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达到7.64亿千瓦,同比增长8.2%;其中,水电装机3.55亿千瓦(其中抽水蓄能2999万千瓦)、风电装机1.98亿千瓦、光伏发电装机1.90亿千瓦、生物质发电装机2116万千瓦。截至2019年9月底,可再生能源发电量达14371亿千瓦时,同比增长约11%。其中,水电8938亿千瓦时,同比增长7.9%;风电2914亿千瓦时,同比增长8.9%;光伏发电1715亿千瓦时,同比增长28.1%;生物质发电804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9.4%。

李创军在对可再生能源细分领域分析时介绍,在水电并网运行领域,今年前三季度,全国新增水电并网容量280万千瓦,新增装机较多的省份为云南88万千瓦、湖南39万千瓦和浙江29万千瓦,占全部新增装机的55.7%。截至2019年9月底,全国水电装机容量约3.55亿千瓦(其中抽水蓄能2999万千瓦)。

前三季度,全国水电发电量8938亿千瓦时,同比增长7.9%。分省份看,水电发电量排名前五位的省(区)依次为四川2288亿千瓦时、云南2045亿千瓦时、湖北1038亿千瓦时、贵州545亿千瓦时和广西438亿千瓦时,其合计水电发电量占全国水电发电量的71.1%。

前三季度,全国水电平均利用小时数为2903小时,同比增加187小时。分省份看,平均利用小时数较高的省份是甘肃3888小时、宁夏3786小时、青海3482小时、云南3344小时和四川3229小时。前三季度,全国主要流域弃水电量约244亿千瓦时,较同期减少152亿千瓦时,水能利用率约95.9%,同比提高3.3个百分点。弃水主要发生在四川省,四川省主要流域弃水电量达到210.3亿千瓦时,较同期减少53.2亿千瓦时,主要集中在大渡河干流。其他省份弃水电量维持较低水平。

在风电并网领域,今年以来,我国风电依然保持平稳发展态势,稳中有进。一是装机容量继续平稳增长,1~9月,全国新增风电并网容量1308万千瓦,同比增长3.7%,累计并网装机容量达到1.98亿千瓦。全国风电发电量2914亿千瓦时,全国风电平均利用小时1519小时,整体增长态势平稳有序。二是产业布局稳步调整。在新增并网容量中,中、东、南部地区占58.7%,布局进一步优化。三是海上风电稳妥推进。1~9月,海上风电新增并网容量为106万千瓦,于去年同期相比基本持平。四是分散式风电稳中突破。随着一批项目的落地,分散式开发在提高风能利用效率、降低社会用能成本等方面的价值初步显现,分散式风电同比增长较快,已成为风电产业新的增长点。五是弃风问题企稳向好。1~9月,全国弃风电量为128亿千瓦时,平均弃风率为4.2%,较去年同期有大幅度改善,同比下降3.5个百分点,尤其是新疆、甘肃和内蒙古,弃风率同比显著下降,新疆弃风率15.4%、甘肃弃风率8.9%、内蒙古弃风率6.6%、同比分别下降9.8、10.1、6.7个百分点。

谈到光伏发电并网运行情况时,李创军表示,前三季度,全国光伏新增装机1599万千瓦,其中,光伏电站773万千瓦;分布式光伏826万千瓦。从新增装机布局看,华北地区新增装机508.6万千瓦,东北地区新增装机51.2万千瓦,西北地区新增装机为430.8万千瓦,华东地区新增装机为332.2万千瓦,华中地区新增装机为180.9万千瓦,华南地区新增装机95.5万千瓦。截至2019年9月底,光伏发电累计装机1.90亿千瓦。全国光伏发电量1715亿千瓦时,同比增长28.1%;全国光伏平均利用小时数910小时,同比增加53个小时;平均利用小时数较高的地区为东北地区1165小时,华北地区1020小时,其中蒙西1305小时、蒙东1276小时、黑龙江1160小时。全国弃光电量32.5亿千瓦时,弃光率1.9%,同比下降1.0个百分点。弃光主要集中在新疆、甘肃和青海,其中,新疆(含新疆建设兵团)弃光电量10.2亿千瓦时,弃光率8.9%,同比下降6.9个百分点;甘肃弃光电量4.6亿千瓦时,弃光率4.8%,同比下降5.1个百分点;青海弃光电量7.3亿千瓦时,弃光率5.8%,同比上升1.8个百分点。

李创军还介绍了生物质发电并网运行情况,今年前三季度生物质发电新增装机335万千瓦,累计装机达到2116万千瓦,同比增长15.4%;前三季度生物质发电量804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9.4%。

免责声明:本网转载自其它媒体的文章,目的在于弘扬科技创新精神,传递更多科技创新信息,宣传国家科技政策,展示国家科技形象,参与国际科技舆论竞争,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在此我们谨向原作者和原媒体致以崇高敬意。如果您认为本网文章及图片侵犯了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说明  |  隐私政策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  粤ICP备05102027号

粤公网安备 4404020200135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