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 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氢能科技 沙蓬绿色种养产业模式 联源科技 超联科技 园区 园区 园区 园区 园区

甘肃省出台推进产业合作举措促进有色等领域绿色生态产业发展

   2019-02-19 中国有色金属报
60
核心提示:2月14日,为进一步推动甘肃省工业和信息化领域产业合作,加快产业转移,强化招商引资,促进高质量发展,甘肃省工业和信息化厅下

2月14日,为进一步推动甘肃省工业和信息化领域产业合作,加快产业转移,强化招商引资,促进高质量发展,甘肃省工业和信息化厅下发了《推进产业合作有关工作的通知》(甘工信发〔2019〕67号)。

通知指出,在甘肃省工业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进入关键时期,承接产业转移动力和后劲不足是制约发展的“短板”之一。开展产业合作,加强产业对接,承接产业转移,拓宽发展空间,是落实甘肃省绿色生态产业发展规划的重要举措。通知要求,全省工信领域立足本地本区域资源禀赋和发展优势,紧紧抓住重点领域、重点企业和重点项目,全面统筹规划,深入发掘合作资源,进一步深化合作的广度和深度,促使甘肃省工业经济在更高层次、更高平台上实现新的跨越。

通知要求,全省各级工信部门要积极引导,创新机制,为全方位开展产业合作创造有利条件。

  一是要全方位开展交流和合作。加强与中东部地区各省在工信部门、产业协会和企业等多层面的交流和合作,逐步建立、不断强化互通有无、优势互补、共促发展的产业合作关系。加强工信层面的互访和沟通,加强企业层面的协调和联络,抓住重点企业、重点项目,推动实质性合作,推动行业层面的交流与合作。

  二是要做好产业合作发展规划。围绕甘肃省工业和信息化领域产业合作方向和发展重点,突出发挥联合优势、互补优势和错位优势,找准合作结合点,做好产业合作发展规划,把区域产业合作与产业升级、产业链延伸和产业集聚发展结合起来,有针对性地引导产业合作有序推进。

  三是要突出产业合作重点。结合承接中东部产业转移、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发挥该省石油化工、有色冶金、装备制造等产业优势和铜冶炼、电解铝、钢铁、水泥等相对富裕产能,依托该省矿产资源勘探、有色冶金等领域技术能力,重点加强与东部行业领先企业技术合作和市场开发,加快建设以有色金属新材料、装备制造、民族用品等优势产品为主的面向中亚西亚、中东欧国家的出口加工基地,推进兰州新区精细化工园区等一批重大项目建设。

  四是要创新产业合作招商模式。承接产业转移是产业合作的重要内容,各市州工信部门要紧紧抓住近年中东部地区产业向西转移的有利态势,积极转变观念,改进工作方式方法,全面加强对内招商工作。

  五是依托工业园区开展产业承接与合作。与中东部地区开展产业合作必须做到高起点、高质量,在空间上要以工业园区为主要载体对大型项目的配套产业进行整体式承接,实施集约发展。要主动走出去,学习借鉴其他城市承接产业转移,包括工业园区发展的成功经验,结合本省实际和现实条件,以现有的省级经济开发区、高新区、工业园区和高校产业园为主要载体,围绕该省十大绿色生态产业,通过引进集聚一批大型配套项目,加快完善产业链条,促进配套产业尽快成型成熟。

通知指出,加强产业合作要为产业合作营造良好环境。一是要进一步强化工作职责。加强跨区域间产业合作,研究提出承接国内外产业转移的政策和措施。做好中央在甘企业项目推进协调等工作。二是要进一步强化上下联动。

加强地区间学习交流,及时总结推广加强产业合作中的成功经验和有效做法。加强与国家和省直有关部门和行业协会的沟通衔接,研究解决产业合作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推动产业合作工作不断深化。三是要进一步加强工作协同。

2019年,甘肃省工信领域在产业合作方面,将加快推动与广西、四川、广东、福建和天津等省市的战略合作,争取取得实质性进展;进一步发挥该省产业技术优势,加快优势产能和先进技术向中亚西亚转移;以“一带一路”为重点推进国际产能合作,支持省内企业建设一批国际产能合作项目,推动中白工业园建设;继续完善与中东部省市产业合作机制,引导省内企业和园区对接中东部产业转移,突出在原材料延伸加工、新材料推广应用等省内有发展前景的领域开展对接和合作;持续与央企开展产业合作,继续与中铝集团、中建材、宝武集团、中国五矿集团、中车集团等企业开展全方位深层次对接,拓展合作内容和项目,促进甘肃省具有竞争力的优势企业做大做强。

免责声明:本网转载自其它媒体的文章,目的在于弘扬科技创新精神,传递更多科技创新信息,宣传国家科技政策,展示国家科技形象,参与国际科技舆论竞争,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在此我们谨向原作者和原媒体致以崇高敬意。如果您认为本网文章及图片侵犯了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说明  |  隐私政策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  粤ICP备05102027号

粤公网安备 4404020200135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