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眸2016的中国铝合金轮毂行业,如果非要盘点出个年度热点话题的话,那么过去一年里掀起的新一轮铝合金轮毂项目投资热,一定会荣登榜首。
从年初的“中信戴卡北美工厂首只车轮成品下线”,到年底的“万丰奥威拟对吉林工厂增资扩产的公告”,在匆匆走过的这一年里,几乎每个月都有新的铝轮毂项目或建成投产或签约落地;动辄千万只产能的设计、数十亿元投资的规划,不断刷新着单体铝轮毂工厂建设规模的世界记录;“年产XXX万只铝合金轮毂项目落户某地”或“某地年产XXX万只铝合金轮毂项目建成投产”的新闻自始至终充斥着行业媒体的各个角落……中国铝合金轮毂行业在2016年迎来了空前的投资热潮。
纵观中国铝合金轮毂行业的发展历程,从1988年诞生至今已经度过了29个年头,也曾经历过两次大规模的投资高峰期,但是力度和规模都远不如当下这一轮“规划”来的凶猛。
中国铝合金轮毂行业历史上的第一次投资热是出现在上世纪90年代的中后期。1993年8月,由于中信戴卡与北京吉普合作的成功,打破了国内OEM的铁幕,使得整车厂纷纷向铝轮毂制造商们敞开了大门。
巨大的赚钱效应引发了疯狂的跟风效应,在随后的几年里,国内外有大量的资金在这个时期投入到了铝合金轮毂制造领域,使得上世纪90年代后期中国大陆铝合金轮毂厂的数量大幅增加。现在广为人知的几个行业翘楚:立中车轮、浙江万丰、无锡戴卡等正是在那个时候涉足铝合金轮毂制造的。
中国铝合金轮毂行业的第二次投资热发生在2009及随后的几年。2007年开始浮现于欧美的流动性危机在2008下半年彻底失控,导致欧美多个大型的金融机构倒闭或被政府接管,引发了波及全球的经济危机。
中国在此轮危机中也未能幸免,为了应对危局,中国政府于2008年11月推出了进一步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十项措施,也就是俗称的“四万亿救市计划”,其中受益于“扩大内需”而出台的汽车购置税优惠政策,意外地促成了中国汽车市场的大爆发,本来已经近乎枯竭的铝合金轮毂订单又突然蜂拥而至,着实令刚刚在经济危机中被冲击的晕头转向的铝轮毂制造商们手忙脚乱了一阵子,在缓过神儿来之后,各主营OEM市场的轮毂厂们纷纷招兵买马、扩产投资,形成了历史上的第二轮投资高峰。
此次投资热潮与上一轮不同的是,行业内铝轮毂制造商的数量几乎没有增加,而整个行业的产能却急剧膨胀,同时铝轮毂行业的第一次较大规模的洗牌也发生在此阶段。
本轮的铝合金轮毂投资热潮则始于前几年,这次投资热也可以说是上轮高潮的延续。由于“四万亿救市计划”后遗症的影响,近年来除了汽车及零部件行业外,其它制造业领域几乎一派凋零,而虚拟的金融、互联网和房地产行业又都成了过街老鼠,资本的逐利属性决定了市场的热钱必然会顺势转移到还在热火朝天的汽车产业中来。
所以,最近这几年原有的铝轮毂制造商扩产不断,新转行加入的也纷纷涌现,直至2016年全国各地集中出现了轻质合金轮毂项目扎堆“规划”、“签约”、“投产”的火爆局面。
下面就是从公开渠道搜集整理的中国铝合金轮毂行业2016年新增项目“建成投产”、“签约落地”和“规划”的信息汇总:
在这些项目中,2016年已投产的产能1040万只,在建的产能2460万只,已签约和规划的产能4230万只,合计7730万只。这其中镁合金轮毂在建和签约的产能600万只,锻造铝合金轮毂签约和在建的产能2050万只。
从上述信息中可以看出,此次投资热的最大特点是资金预算巨大,项目单体规模巨大,出现了几个巨无霸式的项目规划。当然,按照中国当今流行的市场风气,某些项目的宣传规划与最终建成投产后的实际产能相比是要打一定折扣的,折扣的高低取决于投资者当初投资的目的及目的的达成度。同时,此轮投资和规划的项目中,原材料和生产工艺也一改以往以“A356铝合金”、“低压铸造”为主的单一模式,出现了多元化的趋势。
中国的铝合金轮毂行业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逐步形成了一个充分竞争的市场环境,其中每个企业在市场中的行为差异都反映出投资者对市场各自不同的认知和理解,相信本轮投资热潮中的这些投资者的决策都是经过深思熟虑的,选择的工艺方案、新材料和“新技术”也是经过科学论证和实验的。
但在这里还是要再次提醒大家,市场和科学都有着其自身的规律,违背了这个规律,肯定是要付出代价的,作为制造业领域的铝合金轮毂工厂,靠投机取巧是无法立足的,只有靠踏踏实实的操练,一步一个脚印的前行,才是经营之道,才是立身之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