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稀土尾矿利用问题已迫在眉睫,我们北方最大的某稀土矿,尾矿自50年代开始堆积,现在都快堆到黄河边了,不但造成资源严重浪费,而且污染问题已十分严重。某高校的多次实验证实,尾矿周围6公里范围内的地下水已严重污染。”
全国政协委员、中科院院士沈保根表示,当前我国北方轻稀土开采利用率仅为10%,而且还在将稀土矿作为铁矿来开采,导致大量浪费;同时,稀土开采方法不环保,造成地下水资源污染,特别是黄河流域隐患严重,必须尽快治理。
“稀土悬湖”危机
原生稀土矿是不可再生的地质矿产资源。由于在现有的技术上,稀土元素的特殊作用依然具有不可替代性,因此,近年来美国、日本和欧洲等发达国家都纷纷将稀土元素列为“二十一世纪的战略元素”,实行战略储备和重点研究规划。
我国目前是全球稀土资源第一大国,但称不上是稀土强国。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稀土产业已经取得了长足进步,例如,我国稀土永磁材料的产量占全球总产量的80%以上,已成为我国为数不多的在国际上具有举足轻重影响力的重要产业之一。
沈保根委员认为,我国在稀土资源的开采与利用等方面还存在诸多问题:内蒙古白云鄂博矿是我国也是世界的第一大稀土原生矿,它以铁、稀土、钍和铌等多种金属共伴生,但几十年来一直作为铁矿开采,稀土采选利用率仅为10%左右,而且长期过度开采导致了稀土保有储量的急速下降,按目前的采矿速度,20年后将无原生稀土矿可采。
最为严峻的事实是,白云鄂博矿开采不断堆积的露天尾矿坝已累积成为占地10多平方公里、近2亿吨矿渣的“稀土悬湖”,其中所含稀土约1000万吨,放射性钍约7万吨,但废酸与稀土和钍的长期堆浸存放,不仅可能造成尾矿中的稀土和钍等资源难以利用或不能利用,而且加剧了环境的污染,治理代价巨大。
此外,放射性元素钍是国家能源安全的重要战略元素,我国钍的储量占世界第二位,主要分布在白云鄂博矿,与铁和稀土共伴生的钍储量22.1万吨,但随着白云鄂博矿的开采,钍被完全弃于尾矿坝中,既造成了钍资源的严重浪费,也加剧了钍放射性污染的扩散。
南方离子型稀土矿中的重稀土元素在稀土功能材料应用中具有难以被其他元素所取代的特殊的关键作用,而这类材料在事关国家安全和军事装备的尖端科技应用中具有极为重大的意义和不可替代性。但以赣州为代表的南方离子型稀土矿,经四十多年开采,稀土储采比已由20年前的50降至目前的15左右,已有枯竭之势,也造成了面积约75平方公里土地植被的破坏和地下水的严重污染。
原生稀土矿产中特定的稀土配分是天然形成的,随着我国稀土功能材料特别是钕铁硼磁体产量的快速增长,导致镧、铈、钇等高丰度稀土元素大量积压,稀土资源利用率低而且不均衡,已严重影响我国稀土资源高效平衡利用战略目标的实现。
另外,我国对稀土资源、稀土材料及产业化过程中的相关基础科学问题研究的投入明显不足,没有源头创新,缺少核心技术,已经严重制约了稀土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建议稀土列为国家战略资源
为加强我国稀土资源保护和稀土高效平衡利用,沈保根委员提出以下建议:
一是提高对稀土重要性的战略认识。明确将稀土等元素列为国家的重要战略元素,尽快以立法的形式加强对稀土等战略性资源的保护和利用。进一步完善稀土矿开采权许可证的审批制度。
二是明确内蒙古白云鄂博主、东矿为稀土矿的定位,不再以铁矿为主加以开采。从我国稀土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和对稀土的实际需求出发,尽量少开采甚至不开采高品位稀土原生地质矿产资源,提高稀土采选利用率。尽快抓紧评估、研究并落实以不含稀土的褐铁矿等矿石替代白云鄂博主、东矿的原生铁矿石的可行性方案,在实现对稀土资源有效保护与可持续利用的同时,尽量做到不影响包头的钢铁生产。
三是尽快开展包钢稀土尾矿坝中稀土二次资源再利用价值和技术途径的研究,逐步实现利用尾矿稀土资源代替原生稀土资源生产高性能稀土功能材料,大幅减少稀土原矿的开采量。
四是加强重稀土资源的节约利用研究,高度重视对我国独有的离子型重稀土矿产资源的保护工作。
五是利用原生轻稀土矿中镧、铈、镨、钕等元素配分基本一致的自然属性和共伴生的特有性质,加速推进资源节约型共伴生稀土新型功能材料的研究。扩大高丰度镧、铈、钇等元素在稀土功能材料中的应用,在实现稀土资源高效平衡利用的同时减少不必要的稀土元素分离,避免或者减少稀土元素分离过程所产生的大量酸碱废液对环境和地下水资源的二次污染。
六是放射性元素钍是国家能源安全的重要战略元素。钍元素是清洁的可裂变燃料并只能作为反应堆的核转换原料使用,对于我国清洁能源可持续利用具有重大意义。从国家能源安全出发,对钍资源进行战略性的原矿储备,减少或停止白云鄂博主、东矿的开采,防止钍放射性污染的扩散。加快开展对钍资源保护和利用的相关科学问题研究,布局基于钍基核电站的前期研究工作,尽早发挥钍在我国清洁能源可持续利用中的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