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国内已能自行解决‘蛟龙’号试验应用所需的设备和部件,‘蛟龙’号国产化率已经可以达到90%。”7月17日,在中国科协夏季科学展的科学讲坛上,“蛟龙”号载人潜水器副总设计师、中船重工702所水下工程研究设计室主任胡震说。
胡震指出,通过“蛟龙”号的研制,推进器、机械手等设备逐渐在国内形成产业化的装备,为海洋石油开采、深海勘探等装备发展起到了引领作用,带动了我国新材料、新能源在深海工程上的应用发展,比如,高比强度钛合金厚板和4500米钛合金载人舱的加工制造等。
“蛟龙”号载人舱的耐压球壳采用了钛合金材料,在俄罗斯完成制造,能在7000米深海承受每平方米7000吨的压力。为研制4500米级载人潜水器,我国对这一工艺技术进行了攻关,研制出的耐压球壳已经能够满足4500米深度的要求。
“各种深海技术装备陆续投入到应用,这才是‘蛟龙’号的真正意义所在。”胡震表示,“蛟龙”号推进了我国深海运载装备谱系化发展,构建不同深度、不同类型的运载装备体系,将使我国具备为资源勘探和开采服务的综合作业能力。
据胡震透露,目前他们还在研制用于观光的新型潜水器,技术都是来自“蛟龙”号,预计今年年底将投放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