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 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氢能科技 沙蓬绿色种养产业模式 联源科技 超联科技 园区 园区 园区 园区 园区

日本计划4年内对海底稀土资源进行开发

   2011-11-10 全球金属网
51
核心提示:为探查日本近海稀土海底矿物资源,日本将从明年度斥巨资打造海底资源调查船,预计花四年时间完成造船计划。这是日本雄心勃勃勘探

为探查日本近海稀土海底矿物资源,日本将从明年度斥巨资打造海底资源调查船,预计花四年时间完成造船计划。这是日本雄心勃勃勘探开发海底稀土计划的重要一步。然而,有专家指出,人类并不熟知海底4000米到6000米地区的生态系统,如果在海底大规模挖泥,必然会破坏海底生态系统。由于物种长期生存在稳定环境中,如果大规模开采,它们将无法适应这种变化,而且开采海底矿床的成本极高。
  发现海底稀土
  日本经济新闻报道,文部科学省拟定一项海洋资源开拓计划,明年度预算已编列68亿日元,计划总共花220亿日元,打造海底稀土勘探船。新型船只将装备高精密度仪器,可同时操控多台无人勘探机,在大范围区域调查海底资源储藏及分布情况。据报道,日本新型稀土探查船可先通过声波对海底构造进行大致探查;随后,探查船上搭载的智能探查机可深入海底以下100米到200米处,利用电磁波对海底进行照射,确认是否存在稀土等矿产资源;探查得到相关数据后,送往探查船进行分析。如得到有稀土、金、银等相关资源数据,探查船可进行远距离操控,同船搭载的无人潜深器可对海底矿产样品进行采集并进行拍照。
  7月以来,日本东京大学副教授加藤泰浩领导的一个小组在太平洋中部及东南部发现大量稀土,这是世界上首次确认海底存有开采价值的稀土资源。日本科学家认为,海底可能蕴藏着800亿到1000亿吨这类金属,这是陆地已探明稀土金属储量的1000倍。日本媒体为此纷纷欢呼“拿到制衡中国的大牌”。
  虽然日本学者的这一言论并未得到世界多数专家的认可,但作为资源争夺战的一部分,日本正式将全球范围内的稀土争夺由陆地延伸至海底。
  需要技术突破
  然而,有专家表示,真正开发海底稀土还需时日,并且在技术、资金和管理规范上还需突破。分析师莫雷诺(L uisa Moreno)说:“"饥不择食"是我首先想到的词。这种事适合新闻炒作。”他认为目前进行海底稀土开发不具实际操作性。
  众所周知,如果要将稀土在商业层面上进行开采,其中存在诸多复杂因素。分析师安东尼·雅尔表示:“这其中涉及技术、海底压力和设备腐蚀问题,这些无法快速解决。海底开采稀土可能只是一场白日梦。”
  伍兹霍尔海洋研究所海洋政策高级专家波特·霍格兰表示:“如果现在就将初步发现定性为经济前景广阔未免操之过急,事实上,目前还有很多不利及不明因素,未来怎样还需要进一步研究。”
  科学家表示,可以通过将海泥打捞上船,从中提取稀土的方式开采。如果要开发取样地点的稀土,需要将海底沉积物运往陆地,并过滤水分物质,从而提取稀土资源(淤泥中所含稀土的比重约为1000:1),并将剩下的物质运送回海底。日本科学家将之简单地形容为从海底把物质运往陆地,再通过酸从淤泥中提取稀土。
  日本科学家称,只要从海底抽取矿藏,再用酸性物质把稀土从泥浆中提取出来即可。
  但分析师并不这样肯定。他们指出,商业层面的稀土分离十分困难,开采海底矿床的成本极高。分析师A nthonyY oung说:“开采技术需要解决海底压力和腐蚀问题。我认为,技术难度有可能导致这种矿藏永远无法开采。”
  拜伦资本市场(ByronCapital M arkets)分析师JonH ykaw y称:“开采海底矿床的成本必然很高,因此所开采的矿产必须非常昂贵才行。”
  寻找资源平衡
  据报道,日本科学家发现的稀土矿床位于太平洋海底,距海面3500至6000米。日本科学家表示,这个稀土矿从夏威夷的东边一直延至西边,在法属波利尼西亚的塔希提岛的东边。他们从78处距海面3500米-6000米的海底泥土中发现了矿物。其中1/3富含稀土和金属钇。研究人员估计,在一些稀土含量较高的海底,一平方公里面积的海底稀泥中可以提炼出稀土的量,约相当于目前全球稀土年需求量的1/5。
  目前,全球约97%的稀土供应来自中国,中国收紧出口配额的举措已导致国际市场稀土价格飙升,令稀土消费大国日本深受重创。日本共同社称,为牵制“稀土供应量占全球90%以上、却限制出口导致价格飙升的中国”,美国、日本和欧洲的能源部门官员10月4日在华盛顿召开“如何保障稀土稳定供应”的研讨会。日本驻美大使藤崎一郎在会上表示:“日美欧须联合施压中国,改变其稀土出口配额政策”。
  根据《联合国海洋法公约》规定,国家管辖范围以外的海床和洋底及其底土的资源是人类共同继承财产。任何国家不应对“区域”的任何部分或其资源主张或行使主权或主权权利,任何国家或自然人或法人,也不应将“区域”或其资源的任何部分据为己有。其开发实行平行开发制,由国际海底管理局企业部牵头进行,或由有关国家及其自然人和法人与管理局以协作方式开发。

免责声明:本网转载自其它媒体的文章,目的在于弘扬科技创新精神,传递更多科技创新信息,宣传国家科技政策,展示国家科技形象,参与国际科技舆论竞争,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在此我们谨向原作者和原媒体致以崇高敬意。如果您认为本网文章及图片侵犯了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说明  |  隐私政策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  粤ICP备05102027号

粤公网安备 4404020200135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