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 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氢能科技 沙蓬绿色种养产业模式 联源科技 超联科技 园区 园区 园区 园区 园区

海外恩菲人:矿业报国 步履铿锵

   2022-03-18 中国有色金属报
38
核心提示:作者:恩宣梅志在卡莫阿项目上检查浮选槽内的螺栓保护盖。技术保障团队成员正在进行勘探作业。卡莫阿项目现场宋磊(左一)和石喊

作者:恩宣

 

梅志在卡莫阿项目上检查浮选槽内的螺栓保护盖。

 

技术保障团队成员正在进行勘探作业。

 

卡莫阿项目现场

 

宋磊(左一)和石喊麦(右一)在进行安全检查。

 

    卡莫阿项目中国恩菲团队部分员工合影。

 

技术保障团队成员正在检修钻机。

 

刚果(金)子公司负责人戴江洪在拉米卡现场。

 

 

天色慢慢暗了下来,非洲大草原又迎来一个黑夜,点缀在广袤草原之间的卡莫阿-卡库拉二期项目此时灯光亮起,暮色下的厂区熠熠生辉,如同草原中的一颗明星。恩菲人的白色安全帽在这明亮的灯光下被映衬得更加醒目,在钢架中穿梭、忙碌着……

在非洲大地建设世界级铜矿

卡莫阿-卡库拉二期项目是中国恩菲工程技术有限公司以EPCM模式承担的一座世界级铜矿山,并为此组建了一支专业、敬业、国际标准的EPCM管理团队。团队由中国恩菲矿山事业部牵头,在国际业务部、招标采购中心、冶金化工事业部、长沙及成都执行中心的联合支持下组织建立,是一个包括项目、设计、采购、物流、施工、控制、进度、质量等多经理和多专业的联合管理团队,有力保障了这座世界级矿山的建设稳步推进。

吕鸿是卡莫阿项目的控制经理,主要负责项目现场的材料采购运输和合同管理工作。海外项目的设计采购施工程序与国内有较大差异,为避免发生疏漏,他已在现场驻守了一年有余,参与了所有材料采购运输的关键环节,“吕质检”成了他的另一个称呼。“全力干好项目,用实力说话,这是我们恩菲人最大的底气。”谈及一年来的现场工作,吕鸿满是自豪。

青年员工梅志是卡莫阿项目的工艺设计工程师,在现场施工服务的一年来,他见证了项目从土建到调试的全部重要建设过程。“现场-宿舍”两点一线的枯燥生活,在他的日记里变得鲜活生动:

2021年3月9日,天气阴

5天前,我来到项目营地,土建工作已经全面铺开。隔离缓冲的这些日子里,我开始熟悉项目现场、营地的情况,了解现场规定,学习安全知识。觉得一切都很新鲜,但仍然有些紧张。

2021年3月30日,天气大雨

刚果(金)的3月份还是雨季,天气变化难以捉摸,每天的雷电交加和瓢泼大雨给现场施工增加了不少难度,也给燥热的天气带来了丝丝凉意。因为疫情原因,现场的每个人都需要一专多能,我除了浮选子项的工艺设计工作外,每天还要沟通和解决多个专业的图纸施工问题,这真是一个艰难又宝贵的锻炼机会。

2021年5月15日,天气晴

渐渐转入旱季,施工进程开始加快。设备订货资料已经陆续完成、设备评标以及资料审阅工作都在紧张有序地开展着,设计也在按照原定计划往前推进,模型审核、P&ID设计、HAZOP分析逐一完成。随着将管道IFF的图纸签发给供货商,设计工作逐步接近尾声。我的工作重心也逐步转向了SMPP安装方面。

2021年8月10日,天气晴

我在负责SMPP安装工作的同时,还兼顾处理设计问题。需要学习和准备的工作太多,每天早上6点起床,晚上10点休息。即使这样,全部时间用来工作都显得局促。

2021年10月27日,天气晴

九十月份是现场施工最紧张的时候,业主要求SMPP提前完工。所有人都集中注意力,开足马力,项目执行的各参与方高度配合,终于将SMPP建设完工日期定格在了12月底。

2021年12月31日,天气多云

我来到项目现场已经10个多月。

眼前这个亲手参与设计、建设的项目,就是给自己最好的新年礼物。如今,即将参与试生产的项目就要有所产出,就如同经历了耕耘、播种后取得收获的喜悦。

矿区的清晨,偶尔乌云布满天空,偶尔大雾笼罩。但是,不一会儿,绚烂的阳光总能穿透乌云普照整个大地。大雾消散,雄鹰盘旋在矿区上方的蓝天白云之间,酝酿着的生机正在悄然发生。

卡莫阿项目现场的中国恩菲管理团队人员最多时高达29人,其中,包括18名中国员工、7名南非员工以及6名刚果(金)当地员工。多国籍、多文化背景的员工和不定期的人员流动不仅给项目整体推进带来了难度,更提高了项目应对疫情挑战的要求。

刚果(金)的通用语言是法语,但现场工程团队沟通主要使用汉语或英语。多语言转换的责任,落在了安全员石喊麦的肩上。精通英、法双语的她,既是外籍员工的防疫监督员,也是防疫政策的讲解员,更是大家的心理疏导员。在她积极而温暖的沟通中,原本对接种疫苗存在严重抵触情绪的当地员工,也都转变了认识,从而实现了员工疫苗接种“全覆盖”。

同样坚守现场1年有余的宋磊是项目安全经理。他除了要保障项目的安全生产外,还要负责现场所有员工每天的体温测量、定期核酸检测、防疫物资发放、疫情防控以及员工防疫培训等工作。2021年12月,刚果(金)突然暴发了项目开工以来最严重的一次疫情,3名外籍员工也在这波疫情中被确诊为无症状感染者并进行隔离。为了实时掌握情况,宋磊给他们送去水银体温计并详细告知了使用方法。然而,不一会儿,他就接到了一名隔离人员的电话:“我在热水里试了试体温计,谁知体温计突然爆了。”宋磊意识到,当地员工熟悉的测温工具是电子体温枪,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水银体温计还是第一次见,虽然已经告知了使用方法,但是对医疗水平差异的考虑还不够充分。随后,他将“体温计的使用方法”也纳入了系统的防疫培训中。“当地经济水平差,员工普遍受教育程度低,而且也有着不同于我们的特有文化和思维方式。”宋磊在管理中不断摸索进步,最终找到了一套对于当地外籍员工行之有效的安全管理方法,“我们做安全管理,一是帮助学习理解,二是尊重文化,三是倾听诉求。中外差异逐渐减少,项目建设才能有保障。”宋磊说。

在印度洋上度过新春佳节

在风平浪静的西南印度洋上,大洋采矿项目正在如火如荼地开展着,而此时正值对于中国人来说最重要的节日——春节。

本该阖家团聚的日子,也是西南印度洋的海况相对较好、便于勘测的时节,中国大洋65航次勘探任务技术保障团队——来自长沙矿山院的艾杨、臧龙、王星、徐宗军、青振必须抓住这弥足珍贵的作业窗口期完成大洋勘探工作。而这,已经是该团队在海上度过的第6个春节。

农历新年第一天,团队到达作业区,经过周密的准备与甲板调试后,钻机准备就绪。随着首席科学家“钻机下放”一声令下,装备助理抬起右手,示意指挥作业人员操控绞车,将钻机吊离甲板。起吊、外摆、入水,一整套操作有条不紊,设备状态正常,深海岩心取样钻机第一站正式开始作业。

此时,他们努力克服晕船的痛苦,集中在钻机操控实验室,紧盯操作界面,认真记录、分析每一组数据,确保钻机正常运行。半个小时后,钻机接近海床面50米左右,寻址系统开启,合适作业点搜寻完成。伴随着绞车放缆逐渐放缓,钻机实现平稳坐地。经过7个小时紧张连续的作业,钻机顺利回收,取到第一份硫化物岩心样品,为中国大洋65航次勘探任务成功打响了开年“第一炮”。

中国大洋65航次的钻探任务是历次站位数量最多的航次,钻机也是航次最大型的勘探设备,单站位作业时间最长,是航次重点保障任务之一。钻机团队实施24小时两班制,完成钻机任务的同时,还要参与其他作业任务,钻机组成员每天至少工作12个小时以上,特殊情况甚至需要36个小时连续作业。

除了紧张而密集的钻探工作外,钻探任务结束后,钻机的例行维修保养工作也是极为重要的。海况恶劣时,即使4000吨的科考船,也依然抵挡不住近6级海况的海浪,在海面上跌宕起伏。“我们的身体随着船上下起伏,随时可能晕船呕吐。此外,船上维修空间有限,为了能快速排查出现的问题,大家常常是一手拿工具一手拿电筒,平躺在甲板上,靠着腿部力量一点点蹭到钻机内部,依次检修液压站、阀组。海浪不时打上甲板,海水顺着领口流进衣服里,刺骨的寒冷,只能咬牙挺过来。”技术保障团队的艾杨提到检修工作时如是说,“设备检修的最后阶段,我们还需要顶住扑面而来的猛烈海风和咸涩海水,爬到4米高的钻机顶端,牢牢抓紧钻机,检查电缆连接情况。每次检修都是严峻的考验。”

伴随着又一次钻机的检修完成,天边乌云散去,太阳缓缓地从东方海平面升起,耀眼的红光照亮了舰桥,也照亮了技术保障团队成员们的面庞。此时,他们面朝祖国的方向,眼中闪烁着坚毅,心中充满希望;他们双拳紧握,随时准备好迎接下一次嘹亮的“钻机下放”。

在世界各地留下恩菲足迹

卡莫阿和大洋项目,只是海外恩菲人奋斗的缩影。他们拼搏在项目一线,夜以继日,不论寒暑,用行动诠释着国家队的坚守和责任:印度尼西亚OBI项目,电气自控专业的张颜和李孝飞顶着疫情风险辗转抵达现场后,3天不眠不休突击安装调试,保证项目冷水试车按时全线贯通;隔离在印度尼西亚雅加达的李洪宇、刘佳、王祖友、宫志伟,无论何时都保持着与5193公里外的北京“零时差”对话,以线上工作的方式继续远程奋战;在刚果(金)穆松尼项目进行井建技术服务的郭相参,得知亲人去世的噩耗后,强忍悲痛,在项目现场对施工人员千叮万嘱,解决好各项技术问题,之后才匆匆赶回国内。还有刚果(金)各个项目上的孙明俊、孙宸宇等,印度尼西亚各个项目上的贺伟伟、关德海等,几内亚西芒杜铁矿项目上的黄颖生、汪傲等,厄瓜多尔米拉多铜矿项目上的郭中岳,塞尔维亚佩吉铜金矿开采项目上的康瑞海、张峰等,哈萨克斯坦努尔苏丹垃圾焚烧项目上的夏英伦,赞比亚谦比希项目上的王湘恕、石磊等,巴基斯坦山达克矿边坡检测项目上的虎万杰,中国大洋70航次科学考察项目上的徐辉祖、艾杨,南非穆西纳铜矿项目上的李慎斌,加纳市场开发项目上的钟霏,缅甸达贡山镍矿项目上的郑步东,哥伦比亚科尔多瓦省铜金矿项目上的杜斌、冯建伟等……所有海外项目上的恩菲人,都在恪尽职守、砥砺前行,承载着责任。

“只有面对面交谈才显得更加亲切。”刚果(金)子公司负责人戴江洪说。非洲市场一直是中国恩菲海外业务的主要阵地。面对疫情给国际市场开发带来的难度,中国恩菲中南非市场负责人戴江洪、赵琪仍克服困难与当地的20多家矿企面对面交谈,持续对项目现场考察走访,不仅与业主建立了良好的沟通关系,更获得了很多商业、技术层面珍贵的一手信息。

为贯彻落实中国恩菲“十四五”规划对于属地化的要求,坚持“建渠道、创平台、属地化、控风险”的市场开发策略,2021年,中国恩菲向刚果(金)、赞比亚、印度尼西亚、哈萨克斯坦等等境外机构派驻市场开发人员18人次,单次连续驻地时长最高长达9个月,着力发挥了良好的“桥头堡”作用。

海外项目需要冲锋在前的开拓者,更需要坚实的服务保障者。只有将海外项目服务保障工作做好,才能实现国际市场的最大化开发。而在海外项目服务工作中,现场翻译服务是其中重要的一环。

2021年1月8日,中国恩菲翻译室员工王道元抵达卡莫阿现场,开始了翻译工作,作为“第一棒”的徐栾,在稳妥交接后踏上返程路途;4月10日,翻译团队最年轻的成员王清悦作为“第三棒”落地刚果(金)准备接手工作。3个人仿佛在参加一场田径接力赛,现场翻译工作的紧张情况在徐栾和王道元的感悟中可见一斑:

徐栾的感悟

2007年,我硕士应届毕业后加入了中国恩菲翻译团队,十几年来跟随公司各层级团组出访过十余个国家,多次到非洲出差,跑过非洲铜矿十几个矿区,也曾两次到过刚果(金)。但得知这次任务的特殊性,需要现场签约并留下承担项目执行的双重任务时,我还是有些顾虑的。

赶往现场的当天,耗时两天两夜,换乘了5班飞机,又坐了6个小时小巴,终于到达卡莫阿项目营地。我和当地向导一路走一路问,一晚上仅是涉及到的公司名称就整理了十几个。刚刚抵达项目现场后,我便开始了紧张的学习和工作。现场翻译服务需要掌握的知识可谓是海量的,从股权关系、合同谈判症结点、设计、采购、施工、管理、与一期工程的对接,到人员到场计划安排、现场防疫、现场工作流程,这一切都要从头了解。

同时,我也承担了现场文控和秘书工作,负责联络、会议安排、会议纪要、各种报告整理等任务,工作忙碌且充实。那段时间,我深刻体会到,我在项目现场不仅是翻译人员,更是项目管理团队的有机组成部分,在业主和施工单位眼里,无论身处哪个岗位,我们都是恩菲人,都要展现恩菲人的专业和风采。

王道元的感悟

我在国内时,在电视上了解到疫情。上了飞机后,后面带着面罩的非洲小哥一直在咳嗽,我才意识到环境真的不同了,心里有些紧张。到现场后,因为口译工作的需要,和外国人面对面沟通不可避免,特别是开大会的时候,有时连半米的距离也难以保持,做好个人防护尤为重要。

有时,我们在现场一天里最多开四五个会,外方对于过程记录的要求一丝不苟,忙完往往已经是晚上九十点钟。洗漱完赶紧睡觉,第二天五点半起床继续忙碌,每天除了吃饭和坐车的时间,不是在听,就是在说、写、跑。

翻译工作必须传达准确,这就要求我们不仅要有过硬的语言功底,更要掌握大量的专业词汇。徐栾在现场给我传授了很多专业词汇知识,才让我快速适应了现场工作。待王清悦来到项目现场后,我也将我总结的词汇知识和工作注意事项一一与她讲授,希望她也能快速地成长起来。

如今,仍坚守在卡莫阿项目现场的王清悦在各位前辈的帮助下,已经能够在现场翻译服务工作中独当一面。而现场工作时间以外,国内的翻译同事则补齐了其他所有翻译工作,真正实现了对项目“24小时全覆盖”的翻译服务。386万字笔译、2302.8小时口译,正是中国恩菲翻译团队为项目交出的最完美的答卷。

2021年,中国恩菲共派出现场服务人员百余人次,包含技术、商务、语言等多个岗位,支持了21个海外项目的建设运营。目前,中国恩菲仍有27人坚守在国外项目一线。他们用奋斗谱写了青春乐章,高亢的旋律,在山海之间尽情回荡;他们在世界各地留下了中国足迹,项目因他们的拼搏而辉煌;他们是奋斗者,始终铭记初心使命;他们是追梦人,散发出耀眼的光芒;他们是“矿业报国、矿业强国”的实力践行者,用实际行动代表中国恩菲,为推动行业高技术高质量发展步履铿锵。

 

免责声明:本网转载自其它媒体的文章,目的在于弘扬科技创新精神,传递更多科技创新信息,宣传国家科技政策,展示国家科技形象,参与国际科技舆论竞争,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在此我们谨向原作者和原媒体致以崇高敬意。如果您认为本网文章及图片侵犯了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说明  |  隐私政策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  粤ICP备05102027号

粤公网安备 44040202001358号